追求有效,走出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几个误区

时间:2022-10-24 11:42:08

追求有效,走出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几个误区

摘 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改变,课堂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繁华”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缺失对课堂教学的整体审视,过于注重形式,偏失语文教学的本意,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如何正确把握新旧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转换,摒弃语文课堂教学的浮华,维持语文课堂的本真,追寻有效、真实朴实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现实追求,现就新课改下语文个性化教学几个误区谈谈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误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1误区一:脱离教材,滥用课程整合

新课程背景下提出教材不等于课程,“生活世界”才是课程的范围,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适当的“剪裁”和“加工”,使之更适合学生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它所倡导的是一种课程共建,需要教师积极地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完善和丰富手头现有的各学科的教材。这就需要教师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对学生和教材进行认真地研究,根据需要对各学科的教材进行整合重组。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美术的直观形象功能渗透于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发挥学生的想像和审美能力。音像也是一种艺术,把它与阅读教学整合,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思维,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但在实际中,一些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海量“课内外衔接”,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任意删减或更换,认为重组教材就是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喜好更换教材内容,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调整教材内容或设计活动上,忽视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反而使新的课程理念难以实现。

一些学校和教师大量增加民族文化或乡土文化内容,删除了不少反映现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的题材。有的学校回避大海和繁华的城市,教材中那些有关大海和城市的美丽词汇和精美插图本可以唤起学生对外面世界和未来生活的好奇与向往,但却被教师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扼制,学生失去了一次感受和认识世界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引导学生探究未来世界的关系,两者不能偏废。

2误区二:过分自主,让教师跟着学生走

自主性学习是新理念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也是当前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一些教师仅从表面上理解自主学习,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教师跟着学生走。如有的教师上课伊始便让学生自由学习,自由组合,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没有具体要求,没有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指导,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一味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整堂课让学生沉浸在孩童式的游戏中,只顾自我表现,哪还有心思探究知识的奥妙。课堂“开放”了,学生“自主”了,但基本的“游戏规则”却没有了,教师只能跟着学生的感觉走,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圣化”了,无疑成了放任自流式。

还有的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这也是仅从字面上理解自主学习。一节课讲多讲少,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自主学习与讲多讲少并无本质联系。如教师在讲台上分析,学生在独立思考,这也是一种自主学习。学生自己读书、活动,不一定有所思、有所悟,并不等于真正在自主学习,有时内在的本质与外在的表现形式会有较大差别。

自主学习不是放弃教师的指导,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自主学习更多的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课堂中当学生充满兴趣地争辩、探究时,教师就要适时引导,避免活动盲目和课堂秩序混乱,即是需要在“开放”、“自主”与“纪律”、“责任”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建立恰当的“游戏规则”,培养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意识。

总之,在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还应加强,但“加强”的理念变化了。以前考虑过多的是如何教,现在则要研究学生是如何学的,即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更乐学、更会学,这就是立足于学的自主学习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切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才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之所在。

3误区三:以探究为幌,丢弃了教师导学的作用

新课程大力倡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当学习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产生“不协调”,而一方面学生有可能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学生又感受到自身知识的局限,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不能的状态,让学生探究学习是首选的方式。但一些教师片面认为探究学习是先进的,接受学习是保守的,应抛弃,导致课堂上探究性学习被泛化,不管什么内容都让学生探究一番,这既浪费时间,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没有实质帮助;还有的教师脱离学生实际搞探究,使探究成了家长的负担,不恰当与不必要的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不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是无益的。

实际上,许多知识的学习还是从直接了解结论开始的,还有许多知识往往是一些事实和陈述性记录,难以观察、探究,运用听讲、阅读、理解和训练等接受性学习方式往往更有效。但在让学生进行接受学习时,要注意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只有这样,探究性学习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从而收到预期的良好效果。离开接受学习的探究性学习无异于“断线的风筝”,再美也逃脱不了从高空坠下的命运。

4误区四:流于形式,合作未见效果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与交流,给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变得频繁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把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理解成外在的东西,即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具体表现形式上,以为课堂热闹了,学生合作、讨论了,就是体现了新理念,这是对转变学习方式的曲解。

有的教师把小组合作交流当作法宝,有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没有被唤起,便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导致少数优秀学生当“讲师”,多数学生当听众或陪衬,他们的意见往往也被忽视;还有的所谓合作,总是教师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室里一片嗡嗡声,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仅象征性合作一二分钟,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宣布结束,然后请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这些代表一般是固定的好学生),虽然很热闹,但没有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合作流于形式。还有些问题并不困难,学生个人完全可以独立解决,却偏偏让学生合作探讨,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只是从形式上接受新的理念,没有把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讨旨在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因此,只有当学生遇到了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跃跃欲试时,合作交流才有意义;也只有当学生意见不一,感到有必要争论探讨时,合作才更有价值。所以要使合作学习收到实效,教师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参与者的身份到学生中观察和介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特别是要耐心帮助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被人尊重的感受,增强合作学习的信心。

5误区五:拓展应用,脱离“文本”而行之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习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全部,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语文教材,语文学习也不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让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些教师过于偏激,一味地追求创新教学。课堂上,有的教师任意挤掉了文本教学应该占用的时间,进行所谓的知识拓展;有的教师不凭借文本,随意地向外拓展。然而,我们不能因为拓展而“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语文教学的拓展固然重要,但切不可随心所欲,占用的课堂时间是如此,拓展的内容更是如此。

6误区六:问号式课中,句号式课尾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下课前总是问学生:“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当听到学生的总结符合自己的意图且没有疑问时,教师放心了,觉得教学任务完成了,布置的作业也是为了巩固和熟练所学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去实验、探究。袁振国教授把这种传统教育称之为“去问题教育”,主张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实行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

事实上,我们这种追求“标准答案”的问题教育,破坏了学生持续学习和思考的动机,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日渐淡薄,难以进入“研究”状态,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更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每天都带着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离开课堂,带着一些仍需要进一步钻研的问题走出课堂,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以长期保持。一堂课下来,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问题,假如没有给学生留下问题,这堂课不能说是成功的。反观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理解、认识和接受现有的科学结论,而对于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再认识、更新与创造往往忽略、或者根本不谈,哪怕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最终以“教参”作为标准答案一锤定音。教师总认为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实际上,恰恰忘记了行成于思、思成于惑的简单事实,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财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实践的空间。教学后,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并解决问题,既使旧知有所用,又使新知有所托。

总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小学语文课堂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学生的独特感受得到了珍视,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正逐步形成……然而,我们不能强调新颖,追求潮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应守住一颗平常心,在冷静的审视、沉着的反思中,追求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教学不断创新而又不失本真。

上一篇:中职教育文化基础课应如何设置 下一篇:高校同位素水文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