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民办护理专业改革的关键

时间:2022-10-24 11:31:54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民办护理专业改革的关键

【摘 要】民办院校开设护理专业,由于在实践教学方面资金短缺,设施简陋,没有附属医院,没有一套正规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而严重影响了护理实践的教学。近几年来,毕业生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被实习医院歧视,只安排在辅助科室搞一些不属于实习内容的杂务工作事件屡屡发生,致使不少学生中断实习,极大地挫伤、动摇了他们的专业思想。这样下去对发展民办护理专业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大力加强民办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前廹在眉睫的头等大事,而改革的关键在于尽快构建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民办高校;护理专业;尽快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1],强调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要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改善课堂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据卫生部2009年统计[2],到2015年我国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平均年净增加115万人,并成为社会热门专业。。随着市场对护理紧缺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在护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定位是一致的:既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要[3]。

民办院校由于实践教学的硬件不足,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毕业前生产实习期间往往受到到不公正的待遇。如安排公办院校的实习生在临床主要科室实习,而民办院校的实习生只能去辅助的小科室,并且重点是病房卫生等杂务工作,造成学生厌恶实习而中途而费。更重要的是在就业聘用方面也受到歧视,认为民办院校培养的护士整体素质低,尤其是护理操作不正规等等。因此,未来民办护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关键是护理实践教学的改革。民办院校只有大力加强和规范实践教学,严格训练,严格把关,才能与公办院校的社会信誉保持一致的认同,才能有发展生存的前景。但目前民办护理专业缺乏实习医院及实验室设施的现状,这是一个根本性难题。而要转变这一局面,关键要从观念上进行彻底改革,尽快构建民办护理实践教学体系。以下笔者通过近几年对一些民办院校、个别公办院校的护理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尽快构建民办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初步改革思路:

1.民办院校目前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1.1 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缺乏系统性

民办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编制相对较少,且大多数是在综合院校开设护理专业,因此没有专门配备管理护理实践的工作人员,兼职人员多,分工不明确,护理实验室没有健全的工作职责范围,实践教学的监督机制不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组织管理跟不上,质量难以保证。

1.2 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不健全

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框架,重理论轻实践是普遍现象,对实践教学考核的重视远不及理论教学的考核。加上实训教学的课时数不足,缺乏带教老师,缺乏考核实训物品等因素,考核只能走走过程。

1.3 实践场地不足,物品短缺,见习课空白

民办院校招收学生多,但操作练习室面积并没有增加,加上物品不足,练习次数少,有的学生到下课时间也轮不上一次练习,自然生疏。由于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作为医学生,上课几年后没进过医院见习,只能在毕业前的生产实习8—10个月才和医院接触,这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势必造成断层,使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1.4 实践课教师师资不足

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课护理学》、《妇科护理》、《儿科护理学》、《健康评估》。这些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按照国家规划教材的教学大纲要求实践课占40%以上,尤其是《基础护理学》实践课占总课时的50%以上。而大部分民办院校在实践课的课堂上只有一名主讲教师,没有带教老师随堂带教,每班50余人,几间操作练习室同时练习,这样的模式使得教师无力顾及每组、每个学生操作的正确与规范,形如放羊,走走过程。操作考试也只有一位老师,正确与否也是走过程,自然会导致民办护生操作技能不正规、不熟练,影响声誉。

1.5 护理实践课教师课酬不合理

护理操作是体力及脑力劳动的综合实践教学,主讲老师即要讲解,还要用全身上下肢体演示,加上学生人数多,一节课演示操做几十次,累的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比其他专业带教辛苦得多,课酬也应要高一些。但多数民办院校只给主讲教师课酬,没有财务渠道付给代教老师课酬,势必造成带教这一重要环节的流失,老师没有积极性。

2.构建民办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想

2.1 配备完善的组织管理系统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组成一个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训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顶岗实习平台3部分[4]。教学科应设专干负责和监控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应用计算机现代化管理手段,建立学生实践教学信息、考核成绩整理和归档制度,。并做好统计、分析、及时向学校相关部们反馈考核结果。

2.2 在课程设置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

护理专业是一门职业技能性专业,尤其是民办的护理本、专科生,培养的方向主要是面向社会提供技术、技能型的服务性人才,重在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在整体课程设置上尽量删减、整合边缘相关的纯理论课程,而加大技能型课程的课时数。并对一些边缘课程的考核因灵活多样,随堂而过,以节省课时不加重学生负担为原则,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主干课程及护理技能的考核上。对毕业生的技能考核工作事前应做好统筹组织安排,有教学科统领,调整有关护理老师的课程,集体考核。

2.3 增加带教老师及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护理技术即严谨又繁琐、即科学又通俗且整体连贯性强。基础护理及临床各科护理技术约有数百项操作。尤其是基础护理操作的每项操作国家及各省均有统一步骤和流程,一招一式要求很严格,靠主讲老师一人眼观八方的指导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应增加专职的技能带教老师,在课前按照国家及各省统一每项操作标准,集体备课、统一操作。实验消耗用物上因增加经费,如注射器、输液器、一次性灌肠筒、导尿包等,增加练习次数。在晚间自习及课余时间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并由主讲老师统一为每班级培养1—2名课代表,一点带面,在课余时间督促学生学强化训练。此外,学校还应积极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联系,经常参加大型护理技能大赛及各种技术比武活动,使民办高校护理学生走出校门,与公办院校同专业平等竞争,扩大声誉、共同发展。

2.4 长期固定校外见习医院

与生产实习医院妥善解决好见习课的时间安排、见习内容、经费开支等具体问题。医院见习课的安排对临床护理实训来说是最有效的理论联系实践的举措,也是大大增强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培养爱岗敬业责任感的最好途径,并能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长期固定校外见习医院,应确实解决好见习课程的组织,经费支出、学生带队及外出安全等具体问题,使其形成长期化、系统化、规范化。

民办院校只要充分发挥其资源整合、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上的独有优势,充分领会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共同携起手来,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尽快构建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创造积累教学改革的新经验,就一定能办出高水平的护理教育,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中国教育报,2010(7).

[2]孟兰.近五年中国热门职业需求[J].护理教育月刊,2008(9):

13-14.

[3]李卫星,陈宜刚.高职护生认识性见习的实施与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3):78.

[4]孙伶俐.高职学生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探讨[J].职业技术2009(5):13-14.

上一篇:重视高中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面向融合利用目标的公共部门信息组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