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的预后影响

时间:2022-10-24 10:47:01

心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的预后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07年5月~2009年5月住院的128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使患者情绪放松,减轻其焦虑恐惧心理,缩短了患者的治疗疗程,提高了治愈率。结果:本组128例突聋患者经过药物及高压氧常规治疗,同时加强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后,出院前复查电测听,12例听力恢复正常,65例患者听力部分恢复。治愈率为9.38%,有效率为60.17%。结论:突发性耳聋在临床上虽是常见病,但对患者心理创伤较大,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心理干预;康复

[中图分类号] R764.43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4(b)-131-02

突发性耳聋亦称突聋,是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该病起病急,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听力减退,甚至发展到严重耳聋。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内耳血管病变、病毒感染及迷路窗膜破裂有关。突发性耳聋多为单侧发病,好发于中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目前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突聋给患者的生活及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痛苦。我院2007年5月~2009年5月对128例突聋患者进行药物及高压氧常规治疗的同时,适时实施心理干预及健康指导,使患者情绪稳定,心理放松,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对本病患者的痊愈起到了促进作用,缩短了治疗疗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5月~2009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突聋患者128例,其中,男57例,女71例;年龄31~62岁,平均46岁;单耳聋126例,双耳聋2例。根据患者的主观感觉,纯音听力测试,脑干诱发电位听力测试,均符合1997年中华医学会制订的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

1.2 方法

首先要了解患者发病的诱因及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知情况。突聋患者因对疾病的不了解,听力下降,甚至全无知觉、感觉的改变让患者感到非常焦虑,恐慌。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习惯、职业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向患者讲解耳部的解剖特点、功能、疾病的转归和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还可选择类似有效治疗病例进行对比性疏导,从而解除患者心理上的负担,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情绪。

1.2.1 心理干预及指导突发性耳聋起病急,患者无心理准备及承受能力,发病后一般都非常恐惧、急躁、焦虑。此时,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通过与患者的亲切交谈了解患者的需要,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使患者得到精神的安慰,减少或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与突聋患者交流时要注意力集中,态度诚恳,说话时需提高声调,语速缓慢,必要时配合手势,以增添语言的力度,使患者消除不信任感。鼓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调解情绪的能力。患者听力障碍对外界反应有时依赖视觉及触觉来补偿。因此,病房内要光线良好,房间以白色明亮为宜,避免在病房内大声喧哗,护士治疗时要做到“四轻”,避免激惹患者焦虑、烦躁、不安的心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其焦虑心理,对促进疾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1.2.2 行高压氧治疗前护理在行高压氧治疗前,避免感冒,咽鼓管不能受阻。咽鼓管的受阻患者不宜进舱治疗,容易造成内外耳压力不均衡,导致气压伤,交待患者应穿棉质内衣、内裤、外衣、外裤,减少静电产生。

1.2.3 饮食指导突聋患者饮食很重要,宜低盐、低脂肪,且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增加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1.2.4 出院指导详细交待出院注意事项,大部分患者出院后仍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保持原有听力,避免听力功能再次损伤为出院指导重点。出院后,要合理调节工作生活中的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戒烟、不酗酒,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或减少损害听力的客观因素。对听力障碍明显而影响日常语言交流的患者可推荐佩助听器。

2 结果

本组128例突聋患者经过药物及高压氧常规治疗,同时加强心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后,出院之前复查电测听,12例听力恢复正常,65例患者听力部分恢复。治愈率为9.38%,有效率为60.17%。较2007年之前突聋患者治愈率及好转率提高了约5%,缩短了治疗疗程,对促进本病患者痊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讨论

由于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由于突聋起病骤急,突然发生,患者缺乏听力丧失的思想准备,给工作及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突聋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发生率高,调查显示:突聋患者发病1周发生精神紧张及焦虑症状的可达88%,因此,适时地给予正确的心理干预及做好健康宣教,在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3.1 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

积极有效地健康教育可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入院后对患者进行病房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的介绍,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减轻焦虑情绪。同时尽可能详细介绍该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情况及预后等,详细介绍药物作用,给药的最佳时间及方法,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及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同时还可选择类似有效治疗病例,进行对比性疏导,逐渐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治疗。出院后详细交待出院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或减少听力损害的客观因素,巩固治疗效果。

3.2 心理干预

突发性耳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一般难以接受现实,心理压力大,对于突聋这一突发的应激,患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而精神紧张、焦虑可使体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而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可引起血管活性物质的分泌,从而引起血管缩舒功能紊乱。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主要基于微循环障碍学说。而患者焦虑状态的存在,对微循环产生一定的影响。此时通过心理干预,消除了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增加了内耳血供,可提高听力,提高治愈率,对促进突聋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姜泗长,顾瑞,王正敏.耳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36.

[2]郑中立.耳鼻咽喉科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92-393.

[3]冯志谦,黄桂球,郭亿莲,等.心理因素与突发性聋疗效关系的初步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4,12(2):2.

[4]王洁.突发性耳聋的心理治疗[J].青海医药杂志,2003,33(2):11.

[5]孔颖秀.眼外伤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101-102.

[6]刘丽华,冯新华.盐酸丁咯地尔在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6):29-30.

(收稿日期:2010-03-08)

上一篇:35例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救治体会 下一篇: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喉癌中人光蛋白聚糖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