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时间:2022-10-24 10:36:36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摘 要】随着工业社会的逐步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生态问题。在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经济的发展,工业的进步,不能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烦人环境为代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我党在马克思生态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而总结出来的理论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有关生态文明的理论观点

(一)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的。人,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形态都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种物质都不能脱离自然界而以一种单独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身,而且,共同遵循自然界的一切规律。与此同时,整个自然界又是人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人类为了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而不断的无偿向自然界索取,但是,自然界本身与人类是平等的关系,人类在向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往往没有考虑后果,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失去平衡。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坚持人的双重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自然属性的一面也有社会属性。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赋予人类双重地位。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必然具有自然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指导人们在自然界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既表现在对物质和精神、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认识上。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上。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科学的直接研究对象,自然科学也就是自然界的社会现实,自然界又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无论是从物质生活还是从精神生活上分析,自然界同它本身都是相互联系的。另一方面,人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本质上的统一,是真正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结合。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抛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单独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明显的就是形而上学。

(三)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发展之初的原始积累是血腥残忍的,资本家为获取足够的生产成本和奢侈的消费品,在世界各地疯狂的开采矿产资源、煤炭动力能源,严重破坏了森林、土地资源等,这种不遵循自然规律的无节制的开采和利用行为虽然给资本主义带来了的巨大的财富,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发展,但也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在剩余价值利益的驱动下,资本家们更是不顾自然界的警告,坚持错误的生产观点,不断地加紧资本的再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最原始的掠夺式的发展方式,破坏了生态的平衡,也不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更不利于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一)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传统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低,同时第一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撑。面对21世纪的巨大发展时机,产业内部争先发展加大了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各产业间关联程度低,使资源的实际使用效率降低。如今,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我国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要做的就是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协调各产业间在生产规模上比例、提高产业间关联程度等。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协调个部门的资源配置比例,提高资源在产业间的循环使用率,加强各个产业间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方式的收益低、投入大、对资源的利用率低、高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但是资源的供给力,环境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若继续坚持传统的增长方式,发展与生态的矛盾就会被激化。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成本低,消耗小,环境效益好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是必须加快体制创新,改变导致增长方式不合理的体制;二是必须强化企业管理,加强企业生态教育,使企业这个微观经济基础形成良好的节约资源和生态保护意识;三是必须提高国民素质,加强学校生态文明的相关教育,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好人才铺垫。

(三)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我国已颁布了一些有关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侧重点都不一样,缺少健全的生态保护法律。所以,要建立健全生态法律法规,把生态环境保的护和建设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中,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保保护政策,健全法律监管机制,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失纳入国民经济核算部分,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在破坏生态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此外,投入资金建立生态系统监测体系,提高对生态系统破坏的监测能力,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估,预防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的发生,建立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方案。大力开展生态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努力打造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提高全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我意识,大力开展国际生态环境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态保护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水平,积极参与和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维护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权益。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阐述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观念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理论指导的重要意义,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理论的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将马克思注意理论赋予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凌雪.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建设的新成果[J].世纪桥,2008(10):6.

[2] 宋思尧.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0(3):2.

上一篇:周瑜为何不快乐? 下一篇:樱花树下少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