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更胜细嚼慢咽

时间:2022-10-24 10:29:30

[摘要]“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是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而传统的阅读教学突出教师的作用,注重“精”、“深”、“透”、“细”的讲解,剥夺了学生分析理解的权利、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认为,新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应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应该由“细嚼慢咽”向“囫囵吞枣”转变。

[关键词]阅读教学 细嚼慢咽 转变 囫囵吞枣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最快捷、最准确的渠道之一。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如何更新阅读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阅读教学方式,重新思考和定位阅读教学、探索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话题。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必须完成由“细嚼慢咽”向“囫囵吞枣”的转变。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特别注重阅读教学。传统的阅读教学更是把“精”、“深”、“透”、“细”作为制胜法宝。笔者发现过去很多优秀的课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所有的教学者对文本的分析讲解可谓到边到岸、滴水不漏。于是,这种课便被评为优秀课、典范课、成功课例,并被推而广之。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忽略了作为承受主体和学习主人的学生的独立性,学生完全由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恰好与新课程改革精神背道而驰。

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感情的生命个体。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爱好,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这必然决定了他们对所读文章理解的不同。所以,阅读教学应该将主动权、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理解、想象和发挥的空间。鲁迅先生说:嚼别人嚼过的馍是没有味的。部分教师的“细嚼慢咽”式的教学却成了“保姆式服务”,全方位取代了本应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的一些事。其实“精讲”并没有什么不好,但讲得太“精细”,就等于把自己嚼过的东西喂给学生,你说会有营养吗?学生会喜欢吗?所以,阅读教学有时不妨“囫囵吞枣”,在抓住关键的基础上,不必面面俱到,有时可以“蜻蜓点水”,让学生存在疑问,这就需要教师做好由“讲”到“导”的转变。

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就不按照原有方式逐段讲解,而是提出:“乌鸦喝水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两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后再提出“你想对乌鸦说些什么?”这一发散性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体验内容、升华情感。

阅读是一个再创造、再认识的过程,是一种个体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阅读应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们理当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感受,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才能够“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如果老师老是怕孩子“懂得太少”、“理解不够”,总是想自己把内容“嚼烂”后“喂”给学生,这样越俎代庖,不但使“营养”大打折扣,还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没有帮助学生分析狐狸从乌鸦口中夺肉的经过,而是重点设计了这几个问题:“你能讲讲这个故事吗?”“你想对狐狸说些什么?”“你想对乌鸦说些什么?”学生为了能讲故事就会更加专心地去读,并且用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去记住故事的梗概,能自己去理解内容。在对狐狸和乌鸦说话这一环节中,学生更是各抒己见:有的说狐狸狡猾,骗了乌鸦的肉,也有的说它聪明,用智慧为自己赢得了一块肉;有的劝乌鸦不要轻信甜言蜜语,有的劝乌鸦要认清自己的优缺点,还有的出主意让乌鸦想办法去找回本该属于自己的肉――对于学生们的不同见解我先给以鼓励,然后再引导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思、去辩,我不失时机地通过问题设置和重点词句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内容,受到启发。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从朴素的唯物论出发,把学习看作是闻、见、知、行统一的过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行知结合。”他们的共同思想便是“学”胜于“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贵在“教在不教中”。也就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给学生创设主体学习的空间,培养他们独立阅读能力。所以,在很多时候需要“囫囵吞枣”:有的问题可以大而化之;有的文章设计一两个关键问题即可解决;有的问题甚至可以置之不理,让学生自行解决。应该更多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感悟,没必要面面俱到。“细嚼慢咽”虽然有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但学生品不出自己的味道,有时甚至会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

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像一位好的导游,她总是带领游客自己去慢慢欣赏、领略和品味无限风光,在游客最需要咨询或帮助的时候才及时为他释疑解难。这样的导游肯定大家都特别喜欢。试想,假如导游什么时候都在你耳边喋喋不休,谁会喜欢呢?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今日教育.

[3]小语教学.

[4]教师视野中的新课程改革.

[5]课堂教育艺术.

上一篇:浅谈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及培养 下一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AutoCAD》教学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