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教辅图书质量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24 10:24:35

关于当前教辅图书质量的几点思考

摘 要:近年来,教辅图书出现良莠不齐、同质化现象后果严重、编校差错百出、内容老化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读者的使用。切实提高教辅图书的质量已刻不容缓,通过对当前教辅图书质量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探讨提高教辅图书质量的有效办法。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226-02

一、当前教辅图书质量存在的问题

1.粗制滥造,把关不严。部分书商把目标集中在教辅图书市场,他们认为,教辅图书的门槛低、专业技能型不强,市场庞大,可以获得很好的收益。他们通常利用较低的工资报酬,聘用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让他们到图书市场的教辅图书专营书店,通过观察、询问,了解图书的销售情况,然后再购置一些所谓的“畅销书”,通过阅读、消化,效仿某些图书的编写体例,然后用“剪刀加浆糊”,把正规出版社的教辅书内容填充到自己的体例中,再配以华丽的封面包装上市销售。这样,省去了较高的稿酬,缩短了出版周期,大大降低了成本。他们一般还采用“高定价、低折扣”的策略,快速进入,冲击着教辅图书市场,严重地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2.利益驱动,淡化质量。部分书商直接进入学校,按较低折扣卖给学校或老师,学校或老师再以全价或较高的折扣发给学生。由于直接进入学校销售具有批量大、回收书款快、风险小等优点,因此,此方法受到许多书商的青睐。还有的由老师直接向学生推荐所谓的“好教辅参考书”,或者让学生到指定的书店购买教辅书,有的学校干脆就在所指定的教辅书上布置作业或练习,使学生不得不购买该教辅图书。这都是由于终端客户(学生)对教辅图书的相关信息了解得比较少的缘故。特别是中小学生,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购买教辅图书时,面对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品种繁多的教辅图书比较茫然,一般会听信老师的推荐,这也就出现了一些学校和老师不恰当地把一些质量较差的教辅图书推荐给学生的现象。而出版社正规出版的高质量的教辅图书很难被学校和学生认可,结果导致出版社人力、财力困乏,无法进行高质量教辅图书的开发,进而使教辅图书市场的恶性竞争循环持续进行。

在实际的市场交易过程中,由于教辅的出版者对其出版的教辅图书要比终端客户了解得多,尽管中间商和老师也知道,但是在利益的趋动下,经销商和老师会推荐获利更高而质量未见得更好的教辅图书。高质量的教辅图书被低质量的教辅图书逐步挤出市场,使教辅图书市场出现恶性循环。

二、提高教辅图书质量的对策思考

1.政府严格管理,强化出版规范。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图书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规范出版行为,严格控制买卖书号,建立健全行业联动诚信预警系统,并长期动静结合地服务和监控整个行业。新闻出版总署已正式启动书号实名申领系统,强化书号运行的刚性约束制度,从源头上规范出版环境。这不但可以坚决打击一号多书,而且可以有效制止上报书名与所出版图书不符的违规现象发生。

同时,行业协会还要积极协助和配合政府职能部门,规范市场,监管市场,服务市场,并积极维护市场正当和公平的基本原则,以稳定市场。另外,要加强教辅图书著作权的保护,不给不法书商可乘之机。一些书商以极低的成本拼凑图书内容,并以低折扣进入市场销售,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一些原创教材出版社因无法从与自己原创教材配套的教辅中获取利润,也开始了非原创教辅的编写,这都造成了教辅图书市场恶性循环的局面。因此,政府职能部门要严格管理,进一步用刚性的制度,强化出版规范。让低质量的教辅图书尽快退出市场,使教辅图书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

2.要有高度的责任和质量意识。教辅出版的责任意识表现在对出版和教育事业负责。这种责任意识,最终落实在产品的质量意识上。教辅图书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已成为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把教辅的研发、编辑出版作为一项长远的事业来对待,重质量、重品质,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确保产品的质量:一是要成立专门的教辅研发机构,并配备各学科的专业编辑。二是要建立专业的教辅研发团队。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质量的竞争。只有质量好了,才有抢占市场的过硬条件,否则,即使有了市场也会因质量不好而丧失市场。而专业化的研发、出版团队,正是质量的可靠保证。三是要坚持调研制度。出版社应本着教辅必须有助于教学、为教育加分这一强烈的责任意识,关注教育诉求,同步教学需求,跟踪教育发展。坚持走进教育,走进学校,定期深入学校回访调研,仔细听取师生、家长的意见。坚持每学期修订,改进体例,更新内容,不断创新。

3.坚持质量优先,建立保障机制。作为一个有社会良知的出版社,必须坚持质量优先,并在努力提高教辅质量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障机制。(1)牢固树立教辅图书质量意识。强烈的图书质量意识,是编辑人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对于出版社而言,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片面追求产品数量而无视产品质量对于一个出版社的长远发展毫无益处。因此,每一个出版工作者都要时刻记得紧绷图书质量这个弦。(2)出版管理部门应将“把关”与“荐优”相结合,加强对图书质量的管理力度。出版管理部门每年要进行图书质量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职称评定和奖金福利挂钩,形成出优质图书光荣、出不合格图书可耻的社会风气,从而增强广大责任编辑的危机意识。

4.建立品牌战略,着眼创新发展。好品牌是出版企业的生命线,畅销的教辅书基本上都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出版社要结合当前新课标教材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和教学要求,组织专家精心编写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特点的优质教辅,杜绝东拼西凑、粗制滥造。只有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带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可能走出同质化竞争的怪圈,打造出真正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优秀教辅图书。

5.尊重出版规律,落实“三审三校”。首先要明确“三审”的职责和质量要求。职责和要求明确,才能便于考评和执行。其次要严格“三审”的制约措施,对编审质量进行考评。复审对初审质量评级、终审也对复审质量评级,按审稿质量不同,分别记优质、良好、合格和不合格,作为年终对有关人员进行综合考评的重要指标。对书稿内容把握不准时也可请外审,由有关专家从内容质量上把关。

6.培养作者队伍,提高策划和编辑水平。(1)出版社要善于借“外脑”的作用,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作者队伍为我所用,而不只是会关起门来拍拍脑门想点子的编辑。俗话说“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出版社要为作者创造出一个值得信赖、能让作者很好地发挥自己才华的环境,以创新思维培养组建者队伍。(2)作者水平要高。这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前提。物色的作者应当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在教学第一线的高级教师,学有专长,且写作水平高,责任心强。作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书稿的质量,没有合适的作者,这个选题就不能理想。(3)选题策划到位。作为责任编辑,要在选题策划阶段对书稿做出总体构想,要准确定位市场和读者对象,对教辅图书的结构体系、内容深度提出具体要求。

三、加强精细化管理,有效控制成本

一直以来出版社始终坚守着图书的“双重性”原则,努力坚守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质量意识”始终贯穿于出版工作的全部过程之中。虽然,出版社也拥有民营书商非常羡慕和无法改变的资源优势,如国家配置的特殊资源(书号)、提供的特殊政策(免税),以及多年积累的出版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但是,由于出版社要严格按照出版条例的要求运行,是出版社常常在成本、时间、折扣、灵活性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进而使整体出版运行成本一直很难降下来。因此,出版社要严格规范企业化管理,在图书的策划时就要精益求精,优化出版过程和出版工艺,实行精细化预算管理制度,讲求实际效益,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各种业务事先规划,各种支出事前控制,全面精细量化管理,严格控制图书成本。出版社要注意上市销售的实际,抓住市场机会,在营销上重视走进终端学校销售和宣传,积极探索先进的营销模式和方法,完善售后服务。总之,教辅图书不但需要出版社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出版精品,摆脱同质化的低水平竞争,而且还要在降低成本上下工夫,加强渠道建设,积极引导和控制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同时,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强化出版规范,以及学校师生的积极配合,采购和使用优秀教辅图书。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辅图书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 仇保兴.发展小企业集群要避开的陷阱——过度竞争所致的“柠檬市场”[J].北京大学学报,1999,(1):23-26.

[3] 郭斌.教辅图书市场过度竞争的“柠檬市场”效应及对策[J].科技与出版,2010,(2):14-16.

[4] 欧阳志荣.关于当前提高教辅图书质量的几点思考[J].出版广角,2010,(1):52-54.

上一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