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人童话王国里的摩登人

时间:2022-10-24 10:04:23

哈尔滨人童话王国里的摩登人

哈尔滨人热爱生活和艺术,总是穿着最潮流与时尚的衣着,对各种新鲜刺激的户外运动乐此不疲。他们爱喝啤酒,吃西餐,咽杀猪菜,能将天赐的冰雪塑造成传说中的童话王国。

哈尔滨这个名字来自满语“哈尔锦”,意为“晒网场”。最初,这里只是因为盛产三花五罗等名贵鱼种,而被作为渔民们的居住地,直到1898年沙俄为了修中东铁路,在这里设了一个小站,哈尔滨才慢慢发展起来。

在哈尔滨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上,来了“老毛子”,来了日本人,还来了欧洲很多国家的犹太人,以及从山东、河南等地来闯关东的人。几辈子传下来,哈尔滨人杂糅了西洋人、东洋人、还有山东人的一些特征:他们办事直来直去,说话大嗓门,爱吵架、爱动手,同时热爱生活、崇尚艺术……

东方莫斯科热爱生活的摩登人类

1898年,沙俄为了修中东铁路,在松花江边的太阳岛设了一个小站,这就是哈尔滨的前身。随后,一个名叫列夫捷耶夫的俄罗斯人,来到这里建设了哈尔滨历史上著名的圣·尼古拉大教堂,然后,以圣·尼古拉大教堂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出几条街道,这就是哈尔滨最初的城市雏形。

在以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哈尔滨成为集工业、商埠为一体的新兴殖民城市,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人在这里居住。通过与涌入的多国移民杂居,以及洋火、洋蜡、洋柿子、洋酒、洋油等舶来品的熏染,哈尔滨人吸取了来自多个国家的文明精华,形成了宽容、乐于接纳新事物的秉性。

在哈尔滨的“中国大街”,有一座叫做马迭尔饭店的法式建筑。“马迭尔”的法文就是摩登和时尚的意思,用来形容哈尔滨人再合适不过——哈尔滨人最早接纳的就是俄罗斯人,并从俄罗斯人那里学会了喝啤酒、打台球、游泳、野炊、滑冰、打冰球等丰富多彩的生活。穿着上也变得大胆热烈,早些年,哈尔滨大街上经常能看到“二毛子”(俄罗斯人和中国人的混血儿),“嘎嘎”漂亮,完全就是电影里经常看到的美女模样:大冬天身着貂皮,大腿上只穿丝袜。

这也给哈尔滨的女孩子特别大的勇气,让她们对时装衣着的热爱到了狂热的地步,除了“美丽冻人”之外无法形容。以至于人家都说“哈尔滨的姑娘最敢穿,吊带的、露背的、超短的,没有不敢上身的”。

哈尔滨人特别钟情户外活动。每到节日,太阳岛松花江沿岸的水边,五颜六色的帐篷缀连成片,人们沐着江风、喝着啤酒,嚼着红肠大列巴,谈人生、谈理想、谈古今过往,然后看着在沙滩上穿比基尼的女孩妖娆地走过。哈尔滨还有一些富于冒险精神的人,他们成群结队,到松花江里和激流拼搏,玩着勇敢者的游戏,游过一段之后,再沿着江堤走回来。

即便是在严酷的冬天,哈尔滨人也对户外活动乐此不疲,滑雪、狩猎、溜冰、逛冰灯、看冬泳、打冰爬犁,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为此,他们还建造了亚洲最大的高山滑雪场亚布力滑雪场。当哈尔滨人在雪野中跳跃飞翔,尽管皮肤被阳光沐浴得黝黑,但脸上却闪现出对生活自信的表情。

啤酒是必需品一边西餐,一边杀猪菜

很多外地朋友都认为哈尔滨人能喝酒,尤其是白酒。但实际上,虽然哈尔滨人有事没事喜欢整点小酒,可其实不怎么能喝白酒,他们最擅长的是喝啤酒。哈尔滨的啤酒人均销量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巴黎和慕尼黑。

从俄罗斯人在哈尔滨建设了中国最早的啤酒厂开始,居住在哈尔滨的中国人,就渐渐地适应了这种颜色淡黄、味道微苦的饮料。哈尔滨人喝啤酒,既是社交的需要,也是表达感情的需要,更是一种自我满足的需要,哈尔滨人的酒量就是在这个时候锻炼出来的。

在哈尔滨的夏天,临街的烧烤店都在户外摆上几张桌子,客人们光着膀子、晾着肥膘、吹着牛皮、啃着烤羊腿、撸着羊肉串、吃着毛豆下酒菜,桌上摆着很具规模的啤酒瓶子,脚下还踩着一个啤酒箱子。刚开始喝,大家还比较矜持,“别装啊,手把瓶,不喝是儿子,昨天你还叫一箱零五瓶呢,装什么犊子!”酒过三巡,嗓子眼儿也就粗起来,脖子一仰,就像把啤酒往一个容器里倾倒,还直拍胸脯子:“听见没有,有事找哥,哥在这噶哒好使”。第二天酒醒了,也不知道好使不好使了。喝到高潮时,三言两句不对付,就会红着面皮,操起酒瓶子,朝着对方的脑门上下去,血就淌下来了。

在饮食里,哈尔滨人习惯吃俄罗斯人留下的西餐。哈尔滨的俄式西餐在全国可以说是最正宗的。红菜汤、灌牛肉、羊肉等,都是哈尔滨人的最爱。吃这些西餐,从原始意义上讲,是因为食物热量高,能给准备过冬的人们储备充分的脂肪。但是现在,吃西餐更有时尚意味,甚至代表了一种文化品位,在外感觉有面子,小伙子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用西餐泡妞。

哈尔滨人喜爱吃的中式特色食物,首推杀猪菜。杀猪菜的传统来自农民杀年猪:入冬后,农民为了庆贺丰收,将饲养一年的肥猪杀掉,精选五花肉、血肠、肺子等材料,和纯正的东北大酸菜放在大锅中乱炖,熟了用大盆盛上来。不过这只是其中的主菜,一桌杀猪菜,起码还要有蒜泥蘸血肠、尖椒炒苦肠、肥肠卷肉。等菜上齐了,这时候主人说:“开造吧!”大家才提起筷子。按照哈尔滨人的话说,面对一桌子几乎都是盆装的杀猪菜,你要是不费点力气,还真不能吃下。一顿地道的杀猪菜吃下来,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更能领略一番浓浓的东北乡情。

冰雪的浪漫情怀艺术的精灵护佑着城市

哈尔滨素有“音乐之城”和“教堂之城”的称谓。110年前,俄国人沿着松花江逆流而上,把第一架钢琴运抵哈尔滨,哈尔滨历史上第一次响起了叮咚悦耳的钢琴声。这里诞生了中国早期的音乐厅、电影院、剧院、俱乐部、咖啡厅和酒吧。在绝大多数国人还不知道西洋音乐为何物时,西洋音乐就随着外国人来到美丽的哈尔滨。

大量移民的涌入,把异国的生活方式、习俗,浪漫的情调传给了哈尔滨人。他们在周末参加舞会、品伏特加、吃大列巴面包、喝啤酒,过着《喀秋莎》般的诗意生活,具有其他城市所没有的艺术气质。我在报社的一个朋友,在没有进入新闻队伍之前,整天和纺织女工厮混在一起,竟然在飞梭走线中看到了诗意,于是写了一首只有两行的诗歌,发表在《中国纺织报》上,“踩着金梭和银梭里流出来的音符,我们相逢在思念的经纬”。就是这两句话,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后来,这个朋友致力于电影艺术的研究,著有《哈尔滨电影地图》等专著,也算有所小成。

哈尔滨人业余时间喜欢吼两嗓子,抒发一下心中的高兴或不高兴。在外江边或者一些公园里,经常可以看见老一辈人拿着自己用了几十年的乐器,聚集在一起,唱上一段,打发一下时光。如今,尽管已经看不到在中央大街上拉巴扬的老乞丐,也听不到圣索菲亚大教堂响彻全城的钟声,但哈尔滨人多少还是继承了一些先辈们留下来的传统,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在某些方面更为执着。

哈尔滨人把大雪看做财富,觉得冰天雪地是大自然对这个城市的恩赐。于是就把冰雪艺术化了,将松花江江水凝结成的冰,雕塑成一件件晶莹剔透的艺术品,形成一座童话的王国——楼台殿宇、花柱雕梁、荷兰风车、埃菲尔铁塔、关公秦琼、西施貂禅……古今中外全都尽收眼底。

每年1月5日,哈尔滨会举行冰雪节,从松花江上的冰雪大世界到斯大林公园,从太阳岛到兆麟公园,城市的街道上到处散落着冰雕艺术小品——庙的精致,花的秀美,冰砌的奔放,雪雕的玲珑……一切都盛放在冰灯的灿烂里。大多数店铺门口,时常还会堆砌一个大雪人,雪人长着一根胡萝卜的鼻子,微笑地迎接客人的到来……。

上一篇:二战中海拔最高的战场 下一篇:晋中襄汾将可以考证的文明史推进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