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高速路的顶管工程施工

时间:2022-10-24 07:49:49

穿越高速路的顶管工程施工

摘 要:本文以具体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穿越高速公路顶管工程的施工工艺,从施工方法、施工程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并对纠偏、路面沉降等常见问题做出了经验总结,为今后同类工程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顶管工程;施工方法;纠偏

1 工程概述

本工程顶管为穿越某高速公路的顶管工程,共计4处,双管线,间轴距15m。公路里程为259+650,原采用DN1800现改为DN1500专用圆形C50钢筋混凝土顶管,单个顶管最长达65m,顶管全长260m。

2 顶管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

2.1 施工方案

根据本工程地质报告及管道所处沙土层性质、管径、地下水位、上部设施等因素,并结合相关的施工经验,采用人工配合机械挖掘,两端同时顶管施工,机头采用人工掘进,减少外部沙体对周围地面的影响。

2.2 工艺选择

3 接口处理

接口包括钢套环、橡胶止水带和软木衬垫。钢套环要求不发生变形,且使用前进行防腐处理。同时,接口需保持完好,在过程中,要严格保持橡胶带不发生移位和翻转,管节的密封性要好。

关于橡胶止水带,用强力胶水将止水带紧密地固定于混凝土管口的凹口处,并且,需在与管节对接前采取相关措施减少摩擦:涂无腐蚀性油。整个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防止止水带断裂、偏移和翻转。

软木衬垫宜采用厚度为1cm左右多层胶合板,将其牢固于前后管节的钢套环间,用于均摊管节的受力,同时避免损伤管口。

4 顶管施工操作

4.1 工作坑施工

工作坑布置在高速路两侧,采取侧面放坡,坡度为1:20。采用矩形布置形式,四角加斜撑支撑,开挖尺寸:7.3m×5 m×9.3m。工作坑采用通过速凝试验的C25混凝土进行分段、分层喷射。考虑到整体的稳定性,预在锁口圈梁下2.5m处设209×5钢管顶撑,并进行预埋铁焊接,每隔2.5m设一道,共3道。

4.2 顶管推力计算

该工程中单管长为65m,管径为DN1800,则总顶力:P=m×g×L=2.9×2.84×65=535t。

由于距离过长,采取触变泥浆注浆工艺减小顶进摩擦,可节约用力20%~30%。所以推力约为F=535×(1-30%)=374 t。综合考虑,选用两套QYS370型推镐,每台的顶力为370 t。

4.3 设备安装

①导轨:采用重轨,外侧用钢管进行撑起,预防发生偏轨情况。安装导管时应严格按照“平直等高等坡度同轴线”原则进行设计,允许安装偏差控制在:轴线、顶面高程:±3mm,轨内距:±2mm。导轨间距可用A=2■=2■=753mm,取76cm。

②后背处理:为了顶力安全实施,预在工作井背后壁上紧放一ζ为30mm钢制后背,再进行C15混凝土灌封,确保最大承受顶力为450t。

③顶铁、护铁:根据实际工程情况,选择顶铁及护铁有助于顶进长度较大的顶管工程的保护。这里护铁选择U型或圆形,有利于均匀端面受力问题。顶铁选用矩形,结构选用型钢,顶铁与管口之间采用缓冲材料衬垫。

④桁车架、吊车、油泵:选择了不同规格的主顶设备,随时待命,作业前应做好试吊工作和试运行,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5 进出洞加固措施

考虑到土壤条件差异,以及工具管自重问题,这里采用化学加固法对土体进行加固。该方法是将水泥等类似的硅胶类浆液,利用相关压力(液压或气压)使其和土壤颗粒胶结在一起,这样能增强土体的稳定性、自立性和防水性。

6 顶进

6.1 顶进描述

开启油泵,启动千斤顶,刚开始缓慢操作,严格控制好第一节套管的坡度和走向。一个顶进行程结束后,关闭油泵停止操作,人工清理管内土渣。再次更换顶铁,继续前一步操作,直至程度同第一节套管相当,吊装下节套管,将第二节与首节相连,依次顶进至接收坑为止。

6.2 方向控制

严格要求按照设计轴线进行顶进,需及时收集顶管过程中的动态数据,边测量边顶进,不断地在顶进过程中进行纠偏,保证在正确路线上推进。在工作井后靠背前设置一牢固的测量平台,经纬仪安置在平台上,通过观察经纬仪,即可读出尾部的实际偏差。

6.3 纠偏

顶管允许偏差值:

中心线位50mm;高程+30mm,-40mm。

设置报警中心线:

中线±25mm,高程+15mm,-20mm。

在顶管中,由于周边地质土壤层变化,顶力不均匀,管道衔接不合理等不确定因素,都可能造成顶管中线偏离问题,当偏差超过10 ~20mm时,需采取纠偏措施。

误差出现时,需进一步分析产生原因,减缓误差蔓延,及时纠偏、校正。首先,找出误差大的一面进行纠偏,纠偏千斤顶在原基础上的伸出量不超过2-4mm,此时误差的增加幅度逐渐减小。其次,大约一段顶程后(3m左右)会出现顶进轴线与设计中心线平行,这种情况下可多顶5~10m。最后,向设计中心靠拢,千斤顶每顶进2-3m可向设计中心靠近5mm,当误差已校正1/2时,反向纠偏千斤顶开始伸出(2mm),这时的机头仍然向设计中心靠拢,但其轨迹可能已向反方向演变,故称“反曲靠线”,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矫枉过正”,轨迹忽左忽右。

7 经验总结

施工过程中,由于管径过大,纠偏过程中幅度过大,未严格按要求纠偏,是造成路面沉降的主要原因。现通过变小管径,优化施工方案,管径由DN1800减小至DN1500,加密网格机头,注入浆液减少摩擦力,增加中继牛减轻靠背阻力,在长距离顶进过程中,避免顶力太大造成顶管破坏,须分段安装中继牛接力顶进,这里每隔40m加设一个中继间。

每只中继牛需安装8个、千斤顶为30t/个,液压千斤顶均匀布置在管周围,用紧固件将其固定在前壳体上。中继牛壳体外径与管节外径相同,可减少土体扰动、地面沉降和顶进阻力。

为防止高速路面塌陷,每前进4米一节,进行交替灌注水泥粉煤灰浆液,其中水泥粉煤灰浆液的配合比为3:7。后为减少顶进过程中管壁与土体之间的磨擦力,注入触变泥浆起到减阻作用,施工现场按重量计的触变泥浆配比为:水:膨润土=8:1;膨润土:CMC=30:1。

参考文献:

[1]秦言亮.顶管施工技术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0).

[2]罗来辉,戴晓琳.顶管施工方案在穿越高速公路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07).

[3]池耀舟.浅谈同大路顶管施工技术[J].科技资讯,2012(10).

上一篇:软件可靠性设计技术运用分析 下一篇:谈琵琶演奏的“轮指”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