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制度激励分析框架的初探

时间:2022-10-24 07:20:10

自然保护区制度激励分析框架的初探

【摘 要】我国自然保护区在近几十年来发展的极为迅速,但是规模扩大的同时也遭到了很多困境。贵州省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资源,自然保护区的发展速度也很快,但是由于生态保护与地方发展之间的矛盾,很多保护区划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利。总体上看,表现出一种不可持续性。本文利用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制度激励理论工具,对于自然保护区制度激励分析框架进行了适应性的分析、探讨以期对于将来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制度激励;分析框架

本文采用的理论工具是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论,以制度激励的视角来分析保护区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分析焦点在于行动者与制度安排的互动关系,及这种互动关系所产生的制度激励效果对行动者的影响。

一、行动者的动因与制度激励

我们在此采用部分经济学对于人性的假设,通过适当调整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中提出的人性假设相结合。该论文对于人类个体的行动逻辑假设如下。第一,每个个体都是利益最大化者,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下考察每种战略的成本、收益,并依据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选择战略;第二,每个个体是对于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但容易犯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习,这意味着稳定的外部环境更容易促使他们形成固定的行为模式。这表明,在没有特定制度的约束或其他外力介入的情况下,搭便车、规避责任和寻租行为将普遍存在,并不断扩散。因而环境的不确定性、机会主义和信息不对称往往是社会资本难以发展的外部制约。

二、制度激励、制度绩效

基于上述前提,行动者的行为动因取决于他们感觉到的激励,即是:人们感知到的积极或消极的变化。而这种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变化来自于制度作用于人们的效果。对于这种效果,我们用制度绩效来表述。良好的制度绩效产生良好的制度激励,促使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不良的制度绩效产生不良的制度激励,抑制行动者的行动,甚至促使行动者的采取对抗性的行动。根据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论述,制度绩效可以分为间接绩效和总体绩效。

第一,间接绩效表明的是行动者的行动成本情况。经济人的行为逻辑可以用成本收益分析来解释。因此制度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行动者在既定制度下的行动成本。高水平的行动成本将制约着行动者采取积极行动的动因。间接绩效包括转换成本和交易成本,转换成本是指行动者偏好表达的难以程度、融资及服务安排性成本的高低和生产监管的成本。

第二,总体绩效衡量的是行动结果的影响,通过效果反馈影响后续的行动。用于对具体发展项目和活动的成效进行比较和评价,即是通过研究项目后果和影响来达到考察目的。相较之下,间接绩效主要是对影响行动者动机的因素进行考察。行动者采取各种行动的成本大小将会影响行动者一些列行动的选择。比如策略成本高将促使行动者更为诚实守信,信息成本的投入将促使错误成本下降等等。任何项目都是由各种行动者的参与构成的,从根本上说,行动者付出的努力与其努力的方向与目的决定了总体绩效的表现。总体绩效是间接绩效在具体项目和环境下的体现和结果。

第三,总体绩效和间接绩效标准的优点。利用总体绩效和间接绩效指标对于自然保护区这种公共物品属性强的对象进行分析有很多优点:

首先是全面性,间接绩效标准是对特征各异的物品和服务的制度安排绩效进行系统比较的标准。总体绩效则侧重于对结果输出进行衡量,是对于因变量结果的考察。在评价维度上的差异使得二者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尽管间接绩效的优劣极大地影响着总体绩效,但是这两个绩效标准运用于考察对象所得到的信息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这两个维度很好的覆盖了公共物品供给的重要部分,使得评价更为全面。

其次是针对性,从间接绩效来讲,转换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概念内涵十分适用于公共物品属性强烈的研究对象。这种成本概念包含一般绩效指标很少涉及的各种隐性成本和制度成本。而总体绩效涉及的公平性和经济性和适应性三项原则是直接影响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维度。

综上所述,作为人们感受到的激励或消极的变化,制度激励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制度绩效进行描述。而保护区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就取决于制度激励对于行为者的作用效果。

三、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制度激励与行为者之间的关系

制度激励的效果来自于制度绩效对于行动者的影响。间接绩效通过对于行动者行动选择的制约,影响着项目的总体绩效。而总体绩效作为行动者参与结果反馈到行动者,影响下一轮行动的进行。

这一循环的作用过程可以看做是制度激励的作用模式,即:制度绩效对行动者产生影响,行动者通过自身的成本收益分析做出判断,继而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一过程是否能够良性的持续循环,决定了保护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若间接绩效不佳,行动成本过高,则一开始行动者就不会采取保护行动;若总体绩效不佳,行动结果为行动者带来消极的变化,则新一轮的保护行动不会发生。这样保护区的发展就不会具有可持续性。

因此制度绩效的客观结果与行动者的主观判断共同决定了制度激励的效果。而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就决定于上述互动循环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草海的战略和实践[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

[2]李爱年,刘旭芳.对我国生态补偿的立法构想田[J].生态环境,2006.

[3]OSTROM E,GARDNER R,WALKER J Rules,games,and common-pool resources,1994.

[4]OSTROM E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ustainability of social ecological systems,2009.

基金项目:1.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基金编号:人文2012036);2.政策网络视阈下西南喀斯特地区环境政策工具研究(课题编号:GDZT2010007)。

作者简介:刘宸(1985—),湖北大悟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与城市管理。

上一篇:企业自生能力研究思考 下一篇:红外遥控按键编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