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电改革再徘徊

时间:2022-10-24 05:54:46

农电改革再徘徊

新一轮改革将由“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三项工作同时进行

农村电网将迎来新一轮的投资机遇。3月1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电力主管部门获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财政部计划加大农网改造投资计划,预计新一轮农网改造总投资将达到数千亿元。

“原本希望借此机会,顺势推进农电体制改革,将农电作为一个突破口,推动电改向前迈进一大步。”一位参与农电改革调研的官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此前,关于农电体制改革的报告已上报。

不过,农电改革可能仍将踏步不前。

改革变数再起

2002年底,国务院实施了“厂网分开”的改革,将原国家电力公司拆分成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和中电投、华能、大唐、华电、国电等五大发电集团。从此,在发电侧形成了竞争的态势。

根据电力改革的方案,下一步是实行输配分开,即进一步拆分两大电网公司,从资产、财务、管理和人事上将电网的终端输送、配电、售电环节从电网的主干网中分开,从而进一步削弱电网企业的垄断格局,在售电侧形成竞争。

但改革的“第二步”一直陷入停滞之中。在此情况下,农电改革被寄望成为改革的突破口。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电监会获悉,电改办自2007年7月就在抓紧进行农电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相关报告已于2009年年底成型,并已上交有关部门。

“在上报方案的同时,我们还在加紧农电改革试点的部署。”一位接近国家电监会的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本来计划在2010年全面推开农电改革的试点。

然而,国家对农电体制改革的工作计划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农电改革的主导权由国家电监会调至国家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人保部等各部委共同协助。而“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三项工作同时进行。

“三项工作共同推进,面临的情况将更加复杂。”上述官员对记者指出,“这也意味着,农电体制改革,短期之内难以真正推进了。”

千亿改造资金

从1998年6月开始,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从1998年6月至2003年年底,国务院专门划拨国债资金作为农网改造的资本金,再加上农业银行贷款,共投入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资金2884亿元。

国家电网公司的数据显示,这轮农网投资中,安排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投资规模大约为2141亿元,投资的资金来源20%为国债转贷资金,80%为商业银行贷款。

此外,2004年,国家还对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投入了334.2亿元。六年累计投资达3800亿元,超过建国50年农网投资的总和。

这项投资让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农村电网,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99.9%、99.8%和99.4%。但同时,大额资金投入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上述3000多亿农网改造资产产权归属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迄今为止,电网企业、地方政府对此仍未达成一致意见。

国家在下达总计3000多亿农网改造资金时,虽然详细列明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银行贷款的出资额度,但并未明确投资主体。而且初步投资后的还贷由地方企业自行负担,这些电网资产究竟属于中央国有资产还是地方国有资产,成为争论焦点。

“建议国家明确各省电力公司作为项目法人,负责项目投资统贷统还责任。”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主任孙吉昌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

而在此前的投资尚未厘清的情况下,再次对农村电网进行巨额投资的消息引发了业内的担忧。

电改办体改处副处长刘建平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新型农网的改造要结合农电体制改革同时进行,不能说以前的问题没厘清就不投资,但一定要吸取以前投资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产权问题仍无进展

农电体制改革变数再起,农网改造中的产权问题继续遗留。

2009年1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下称中电联)曾召开了一次农电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研讨会。当时,与会人士透露,一份对处于争论中的农网改造资产产权归属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的调研报告有望在当年出炉。

按照“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由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统贷统还投资形成的资产,应属于国家电网公司系统;由地方投资主体投资形成的资产,应归属地方政府及其授权的投资主体。据悉,中电联在报告中建议主管部委以正式文件明确当年农网改造资产的归属。

中电联提出农电改革调研报告一年后,文件仍未出炉。中电联一位专家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农网改造我们仅仅是提建议,政府没必要对我们的意见进行回应,要采纳就采纳,有其他意见也很正常。”

“任何投入都必须以产权明晰作为重要基础,如果要再投入肯定还存在这个问题。”中电联一位专家表示,对于产权归属问题,财政部需要给个明确说法。但目前地方企业、中央企业和财政部就此问题的解决方案还没达成一致。

3000亿元产权的历史遗留问题仍未厘清,新一轮的投资能否取得实质效果,仍有待考量。

上一篇:银行再融资潮 下一篇:中移动多元化投资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