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3000万创新券仅用出55万 举措未切中企业要害

时间:2022-10-24 04:32:59

武汉3000万创新券仅用出55万 举措未切中企业要害

光谷西铂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东皓最近正发愁怎么使用价值15万元的创新券,武汉不少中小科技型企业负责人也有同样的烦恼。记者从武汉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了解到,武汉市首次创新券集中兑付工作已经结束,总计发放的3000万元创新券,企业实际仅用出约55万元。

创新券是今年武汉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新举措。政府面向企业免费发券,企业可在全市35家科研院所及检测机构使用该券,最多可用券支付专利购买、技术检测和委托研发三类服务50%的费用,接券机构再到政府兑取110%的券面金额。

全市700余家规模以下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下市级以上农业科技型企业和规模以下技术先进企业具有申领创新券的资格。这次,有202家企业成功申领了首批创新券。

武汉丰天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已使用了1.5万元创新券进行设备检测,还有13.5万元没有使用。“设备检测属于企业刚需,用创新券相当于打了5折,挺划算的,但还没有找到其他合适的研发服务用处。”该企业相关负责人随静说。

在不少中小科技型企业看来,创新券所规定的使用范围没有切中企业的“痛点”。

“大多数中小科技型企业是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在某个细分领域做研发,只有大公司才有财力去买已有的专利或委托研发,尽管创新券补贴了50%,但企业还要出50%的钱,这相当于给企业增加了额外的开销。”张东皓建议,政府直接补贴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本可能更有效。

许多企业负责人建议,应更加突出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狭义地把“创新”局限于科研院所。

“在现实业务中,我们与横向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委托研发活动更多,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与市场需求还是有较大距离。”武汉泰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管保安领取的15万元创新券也还未使用。他希望,创新券不限制使用受理单位。

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武汉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试行)》正在研究修订中,有望在下一批创新券发放之前,进一步扩大受理单位范围及服务范围,明年发放的创新券以及今年企业己申领而还未使用的创新券,都将参照新办法使用。企业未使用的创新券,在明年12月31日之前仍可使用。

各方声音

市科技局:正着手修订创新券使用办法

“作为刚刚开始试点创新券的城市之一,武汉也在不断修正政策,创新券本身也是对政府科研支持经费分配的一次创新改革实验,因此创新券本身也还需要不断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创新。”市科技局计划处负责人说。

他介绍,武汉创新券制度设计的初衷,首先是激励扶持中小企业创新。

“中小企业创新往往是最难的。10万、20万对于大企业可能是‘针刺大象’,但是对于中小企业还是很管用的,所以我们把创新券的申领对象范围限制在三类中小企业。”该负责人介绍,最终,超过三分之一有资格申领的企业拿到创新券,“企业积极性还是挺高的,这至少打消了我们最大的顾虑,就是中小企业到底需不需要创新。明年,我们还将发放第二批创新券,真正使这项制度成为普惠式政策”。

其次,武汉创新券也是顺应国家科技扶持资金改革的趋势,从点对点的“先补”式向“后补”式、间接投入式转型,一个核心是让企业自主决策如何使用资金。“但一般的‘后补’式也有缺陷,就是企业得先垫付资金,不能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他说,这时,创新券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其既可以当现金用,又保持了企业使用的灵活性。

据悉,首次创新券集中兑付工作结束后,市科技局已经着手研究如何修订《武汉市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试行)》,并将尽快出台新办法。

“可以肯定的是,下一步,创新券将大幅度扩大给企业提供的服务范围,不局限于专利购买、技术检测和委托研发三类服务。”他透露,如法律咨询、财务咨询等中介服务,都有望用创新券购买。

企业感受:使用范围不能局限科研院所

“创新券的政策初衷挺好的,但实际用起来,让企业感觉有点儿不接地气。”光谷西铂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东皓说,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券现在能提供的服务多少显得有点儿像“鸡肋”。

张东皓介绍,中小科技企业大多是依靠自己的核心技术人员自主研发。“一般只有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大企业才有财力去高校院所购买专利或委托研发,中小科技企业恰恰依靠的是自己较低的开发成本。创新券没有补到点子上,还需要企业额外支出成本,企业当然积极性不高”。

武汉市幸运坐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戎认为,创新券虽然是补贴“创新”,但不能狭义地把“创新”局限于科研院所。“实际上,研发环节只是创新的一部分,围绕创新所需要的财务、管理、法律、宣传、互联网开发等服务都是实现创新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每个企业的普遍性需求,希望创新券能够向这些方面扩大使用范围”。

科研院所:老师接中小企业项目缺少积极性

在此次创新券集中兑付中,35家有接券资格的机构中,仅有9家实际接受了企业的创新券。其中5家属于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仅有4家是高校科研机构。

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接券18万元,是此次接券金额最多的机构。

“大约有十几家持有创新券的企业联系实验室,但大多是协助开发手机APP等比较简单的应用,研发需求比较少。”该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负责人夏启明说。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负责人杨芳直言,目前高校的考评体系也不利于老师们去做中小企业的项目。

“像这次帮助中小企业做委托研发,都不计算老师的工作量,所支付的委托研发费用,也都是作为项目成本支出了。通俗点说,老师得不到好处或者得到好处很少。毕竟高校首要考评体系不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杨芳介绍,平常来找实验室委托研发或合作的武汉中小企业很少,多是省内种子站、农业局、大农业公司找实验室合作。

在武汉大学科发院相关负责人余扬看来,企业委托研发往往希望盈利效果立竿见影,马上产生利益,这与高校的科研工作确实存在差异,也很难在短时间内一拍即合。“建议企业从产品前期准备研发阶段,就与高校开始合作”。

(来源:长江日报)

上一篇:现代诗歌教学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巧用疏与堵提高班级管理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