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报告

时间:2022-10-24 04:20:15

2012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报告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起步于2004年,真正发展则应从2006年算起。受A股市场快速复苏并走强的财富效应冲击,各家银行纷纷推出类型繁多的产品类型,中外资商业银行推出的本外币理财产品新品层出不穷,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已成为我国财富管理行业的主力军。

市场规模突飞猛进

2004~2005年为银行理财产品的起步和萌芽发展时期,分别设立产品135只和646只,且绝大多数为外币理财产品。随着百姓理财意识的兴起,银行理财产品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2006~2011年,新发行产品数量增长16.30倍,年均增长率76.79%。新发行产品规模从2006年的4000亿元突飞猛进到2011年的16.4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110.39%。单只产品发行规模也不断扩大,从2006年的2.87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86亿元。见图1。

发行主体也从2004年的14家商业银行的队伍扩展到了绝大部分商业银行。

产品发行情况分析

为了更好地探讨产品发行情况,我们选取了2004年~2012年一季度的数据。

中资行和人民币产品占据主导

从发行主体来看,中资行占据绝对优势,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增长势头都超过外资行。2011年~2012年一季度,中资行发行产品占总发行数量的95.73%。

发行产品的投资币种也基本上遵循了这一规律,2011年~2012年一季度,人民币产品占总发行数量的占比为89.91%,分别见图2、3。

浮动收益、短期化特征明显

从收益特征来看,保证收益、保本浮动收益和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呈现三足鼎立之势。近年来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的增长势头更加迅猛,2011年~2012年第一季度,在总发行数量的占比为61.63%,渐现一家独大,而保证收益类产品的市场份额则呈萎缩趋势,见图4。

从投资期限上看,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短期化趋势明显,2011年~2012年一季度,超短期和短期产品的占比已达65.82%,见图5所示。

招行、中行领跑,同质化中见差异

表1列示了2004年~2012年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前20家银行的情况,除邮储银行外,5大国有银行全部入榜,外资行仅有华一银行1家入榜,其余14家均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招行和中行以较大优势领跑,发行产品总数占比分别为10.01%和9.64%;随后是民生银行、交行、工行和建行,占比均超过了5%,见表1。

同质化是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但经过具体分析,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银行的特色。

与市场发行总数相比,人民币产品占比最高的是招行(10.3%),外币产品占比最高的是中行(21.1%)。

在发行总数超100只的银行中,发行保证收益产品占比超过50%的有:上海银行(82.89%)、徽商银行(74.31%)、西安银行(71.79%)、中国银行(59.25%)、浦发银行(58.62%)和法兴银行(58.09%);发行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占比超过80%的有:华一银行(100%,且全部为结构性产品)、锦州银行(95.56%)、东莞银行(87.34%)、德阳银行(85.58%)和渣打银行(82.42%);发行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占比超过80%的有:绍兴银行(100%)、浙江稠州商行(99.45%)、苏州银行(96.63%)、齐鲁银行(93.61%)、南京银行(92.62%)、宁波银行(89.52%)、恒丰银行(88.24%)、珠海华润银行(87.69%)、民生银行(85.92%)和工商银行(85.74%)。

长期银行理财产品(1年以上)发行最多的银行为:汇丰银行(358只)、光大银行(183只)、建设银行(164只)、渣打银行(147只)、荷兰银行(147只)。

收益风险分析

收益和风险特征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分析核心,我们选取了20011年~2012年一季度的数据。

不同收益类型和期限产品的收益

随着承担风险水平的提高,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随之提高,保证收益、保本浮动收益和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的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3.426%、3.829%和4.427%。

从期限上看,长短期产品的收益出现了倒挂现象,尤以1~3个月(含)产品的收益普遍高于其他期限产品,这主要与去年信贷紧张的宏观形势相关。见表2所示。

不同所有制形式银行的收益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选取了人民币产品。从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来看,外资行最高,但收益实现水平最差。从到期年化收益率来看,外资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遥遥领先于其他类别银行,但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仅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见表3所示。

在中资行之间作比较,城市商业银行的收益水平明显较高,小银行正在创造大收益。资产收益的计算公式可直观简化表示为:

收益=时间价值+流动性溢价+信用风险溢价+其他不确定性溢价。

城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溢价更高。有一条不成文的业内定价规则:城市商业银行产品收益一般会在大中型银行同期限同币种产品收益水平上浮几十个基点,作为在售产品的收益水平。

亏损率并不高

在前期粗放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内在问题逐步暴露和全球金融危机外部冲击的双重压力下,自2008年起部分高风险、高收益的结构性产品出现了零收益、负收益、展期或高额负债现象,关于银行理财产品亏损而打官司的事件经常会成为关注的焦点。那么银行理财产品的亏损率到底有多高?

我们分析了2011年~2012年一季度到期产品的收益偏差情况,见表4。在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10074款产品中,未实现预期收益产品和超预期收益产品的数量大致相当,在总产品中的占比约为1%,而且收益为负的产品仅有2款,分别是平安银行的安盈理财0808基金优选3号人民币理财产品(2年期)和华夏银行已经展期2年的华夏理财―人民币创盈7号(1年期)。

我们没有统计私人银行专为高资产净值客户设计的产品,因为它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银行理财产品不同,不受不得进行股市和股权投资的禁令所限,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出现负收益的概率较高。而且QDII和类基金产品基本上均处于运行或展期运行状态,表4对亏损率的统计可能有所低估。

不过仍然可以说,尽管有极少数产品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率,但在实现预期方面保持着相当高的履约水平。

上一篇:银行理财产品“家谱” 下一篇:银行理财产品购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