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物价对消费价格的传导影响不大

时间:2022-10-24 04:16:17

生产性物价对消费价格的传导影响不大

今年1~8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7.3%,比上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且呈现逐月下降的态势。而1~8月工业品出厂价上涨8.2%,比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且呈现逐月升高的走势。从价格目前走势看,CPI回落的势头比较明显,但是工业品出厂价和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的势头较为强劲,生产性物价的持续上涨是否会带动消费物价的再度走高,是否会引发全面通货膨胀是大家关心的焦点。在此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本轮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缘于粮食和猪肉等的短缺。供应增加价格回落是必然趋势。价格受其他因素影响逆转的可能性不大

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构成中,食品价格的比重约为33%,服务价格的比重约为23~25%,食品之外的工业消费品价格比重为45%左右。目前我国服务价格主要由国家控制,涨幅缓慢,工业消费品价格受供需关系的影响总体涨幅不大,因此,食品价格是最活跃、涨跌变动最大的部分,它的涨跌变化直接决定居民消费价格的走势。此外,与国外价格变动比较还发现,在食品价格上涨影响的结构分析中,我国肉禽价格对CPI的影响远远大于其它国家,肉禽及其制品价格的变动对CPI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今年以来,随着国家各项支农扶农政策的落实,农副产品生产供给情况较好,对于居民消费价格回落走势起到决定性作用。按照初步统计结果,全国夏粮产量达到12041万吨,比上年增产304万吨,增长2.6%,连续第5年增产。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加上国家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2008年全国秋粮种植面积较上年有所增加,比去年增加500万亩以上;加上今年雨水较为丰沛,全国各地秋粮长势良好,目前秋粮已经进入收获期,估计全年粮食增产的可能性较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19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8%,生猪出栏增长3.7%,存栏增长5.0%。由于肉类产量增加,使得今年二季度以来肉类价格呈现逐步趋稳、小幅下降的态势,加上2007年下半年肉类价格基数较高,2008年未来时期肉类价格涨幅将趋于下降,2009年肉类价格涨幅将仍然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对消费价格涨幅的回落起到积极作用。

二、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和国内需求减少的影响。生产性物价持续上涨的势头有望减缓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和生产资料购进价格呈现涨幅逐月加大的态势,生产性物价创2004年以来的新高,与CPI回落走势形成明显反差。

但近几个月国际市场主要大宗商品包括粮食、石油、有色金属等都呈现回落走势,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对国内工业品出厂价和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期,四季度生产性物价走势将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保持目前持续上涨走势的可能性不大。此外,国内经济减速和产业结构调整也有助于国内生产性价格出现回落趋势,经济增长减缓生产性需求减少将直接引导生产性价格的下降。

三、生产性物价上涨不会传导引发居民消费价格再度上涨

(一)主要初级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已出现回落趋势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由于2007年四季度以来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指数已经明显放慢,美国甚至曾经连续出现工业生产下降的情况,最近欧元区国家经济环比负增长,其中,德国环比下降的幅度较大。因此,实体经济部门的需求不支持工业品和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走高。上半年石油、农产品等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农产品作为工业品的原料,其价格也影响到工业品成本),与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流出的资金进入到这些市场炒作有较为密切关系,但没有实体部门需求的支撑,价格持续高涨难以长期维持。我们认为,2008年未来时期,这些商品价格的涨势将会趋缓,甚至有可能出现价格绝对水平的下降。这一因素将导致生产资料和工业品价格涨幅的回落。

(二)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的传导

下半年我国部分商品供大于求的压力增加,主要集中在电器、服装、鞋帽、纺织品、钟表眼镜、汽车等领域。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国内市场部分高需求将逐步降温。同时,出口商品成本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带来外部需求减弱,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产品将回流国内市场,加大供过于求压力。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过剩产能逐渐淘汰转移,商品市场供求平衡性将进一步增强。

下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中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由于国家扶持粮食、生猪、奶业、油料等农产品生产的政策举措取得明显成效,进出口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强,去年下半年出现的农产品供应偏紧状况将继续得到改善,今年下半年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将朝平衡宽松方向转变和发展。

(三)翘尾因素影响明显减小,新涨价因素幅度减小

翘尾因素对今年物价的上涨的影响呈现先大后小的作用。去年价格上涨对今年的翘尾因素对一季度的翘尾影响5.2个百分点,对二季度的翘尾影响4.8个百分点,对三季度的翘尾影响2.6个百分点,对四季度的翘尾影响0.9个百分点,呈现逐渐减小的态势,有利于对后期价格上涨的控制。

(四)人民币的升值和美元走强有利于抑制价格的上升

目前,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经达到6.8:1。从发展趋势上看,人民币继续小幅升值是必然的走势。而人民币的升值一方面将有利于减少进口成本、扩大进口供给;另一方面将加大出口成本、抑制出口的增长,并使人民币的购买力提高,从而在货币价格方面构成了抑制国内价格上涨的因素。

美元走强也对未来生产资料价格产生一定影响。作为国际交易主要结算货币的美元升值,反过来将反映为国际商品价格的回落。

四、价格水平依然存在上涨的压力

(一)成本持续增加推动下游行业的产品价格上涨

今年以来生产资料价格处于加速上涨态势,特别是钢材、能源、化工原料价格高位运行,对下游产品价格上涨继续保持较大压力,非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影响逐渐显现。最近出台的成品油、电力价格和铁路货运价格的上调对下游产品价格的影响很大,对后期的产品价格上涨将形成很强的直接和间接的推动。从市场环境来看,2007年下半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明显加快,今年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加增长21.9%,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使得制约上下游价格传导的瓶颈在逐渐消除,上下游价格的传导有所加强。

(二)后期资源价格改革的深化和公共服务价格矛盾的梳理,对价格水平有上推的作用

一方面,资源价格改革的深化,客观上将进一步促进国内石油、天然

气、煤炭、化工原料、电力等资源价格的上升,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公共服务价格矛盾的梳理将使公共服务价格上调的措施增多。其中,天然气、煤气、水、成品油、电力、出租车、公共汽车等价格的上涨将成为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

(三)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将会从成本及需求两方面促进价格上涨

2005~2007年城镇单位就业拉动报酬比上年分别增长17.1%、17.6%、21.5%,2008年1季度,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比去年同期又增长21.4%。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也有所加快,2005~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21.1%、9.9%和15.3%。此外,由于居民收入改革力度的加大,国家将重点调整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增加城市低保人员的收入、提高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并实施了新的劳动法,从法律的层面保护劳动者利益。这将有效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加居民的购买能力,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对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会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控制通胀应结合供给方面的措施。更多的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当前的价格上涨,虽然是结构性的价格上涨,但存在很高的全面上涨的风险。目前之所以没有发生全面的价格上涨,是以资源价格和地方公共服务价格的管制为代价的。

根据当前价格上涨的特点,考虑到前期实施的紧缩货币政策的累积效果及其滞后作用,后期的调控措施应着重在供给方面,充分利用好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有效供给、降低生产成本等途径,对价格进行合理的调控。如通过减免企业的相关税费、增加补贴等手段减轻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通过增加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如增加农民购买化肥、种子、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用电、农业生产用柴油的直接补贴,减免农产品运输的过路过桥费等措施来减轻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来增加全体居民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把价格工作的重点从对价格水平的干预,转到对中低收入群体生活的保障上来。如提高最低社会保障线,增加离退休职工工资,取消居民存款利息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对低收入群体提高价格补贴等等;同时,要吸取前期猪肉价格上涨、牛奶价格上涨的教训,建立重要商品供给危机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出决策,及时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上一篇:以来世界经济运行的特点、风险及走势分析 下一篇:下半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走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