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主义论看日本电影名的中译

时间:2022-10-24 01:45:02

从功能主义论看日本电影名的中译

摘 要:本文通过对日本电影名称的中文翻译以及电影名称翻译理论的简单介绍,以及在电影名称翻译中对功能主义论翻译手法的运用,阐明电影名称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在源语电影名称基础之上的再创造。本文从日本电影名称的中译着手阐述译者在翻译电影名称的过程中,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说明电影名称翻译是一门需要译者长期不断努力去提高和完善的艺术。运用在电影名称翻译的理论也还需要更加成熟化、系统化和多元化。

关键词:日本电影 功能对等理论 影视片名翻译

一、引言

日本电影与中国电影的交流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两国电影诞生之日起,两国电影的文化交流除了时期一度中断以外,一直保持着紧密的互动。尤其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中日关系在1980年进入蜜月期,中日文化交流空前繁荣,中国在这期间引进了大量的日本电影,受各种因素影响,20世纪90年代日本电影的引进渐趋衰落。进入21世纪后,日本电影的引进略有起色,北野武、岩井俊二、宫崎骏等导演的作品给中国新一代带来了较大影响。

本文主要以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日本电影为研究对象,对日本电影汉译中的片名翻译部分进行重点论述。论述从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日本电影片名的汉译方法开始,将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论述功能主义在日本电影片名的汉译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不足之处,希望能借此对日本电影的汉译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日本影片名的翻译方法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古代汉字传入日本,日本人民开始使用汉字表意表音,发展到今天,汉语词汇已经不是单方面的输入,近代起,大量的词语由日本传入中国。受到这种相同汉字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日本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很多译者会选择直译,将日文汉字直接写作中文汉字。但是电影片名的翻译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只需简单机械地照搬原来的片名就可以,影片的译名不仅要保留原片名的内涵和艺术性,同时还要兼顾到商业价值,并且达到功能上的对等。

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电影基本上都是由国家引进,影片的片名以及内容的翻译都是经过译者们的精心考量做出的翻译,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今,有相当数量的日本电影用过各种渠道被引进到了国内,由于引进渠道不同,译者的翻译水准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日本电影的片名翻译上质量有好有坏。目前日本电影片名翻译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直译法、换译法、音译法、增减译法、移位法等。

(一)直译法

在翻译理论中有一种翻译方法叫“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入语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在译入语中完全保留原文语言指称意义的翻译方法。在功能主义论翻译法原则的指导下,翻译者采用直译法能最大限度保留源语中的民俗风情与语言文化,让观众能再观影的同时感受源语国的文化。在日本电影片名翻译中,这种翻译方法是常用的译法。这是在保留原片名基本信息的前提下,无论是词汇、语义还是语序都与原名一致的翻译方法。在日本电影片名中大多采用直译法,这是由中日两国语言的渊源所决定的。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词,这一特点在日本电影片名中也有所体现。因此,很多片名都会用直译法进行翻译,简便易行又通俗易懂。直译法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完全直译

所谓完全直译,就是指在对日本电影片名进行翻译事,只使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1)汉字词、固有词片名

汉字词片名,对于用一定日本语基础的人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因为它们完全对应于汉语词汇,比较直接,也很直白。例如:「白夜行直译成《白夜行》,「告白直接翻译成《告白》,「男直接翻译成《脑男》。但是这种直观的翻译手法对于不熟悉日本语的观众来说还是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

(2)外来语片名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大肆学习西方,吸收西方文化,与此同时,从西方语言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语。现代的日本电影片名也都直接用外来语表示,多表现为片假名。汉语中外来语的数量远没有日语中外来语数量那么庞大,所以多数情况下,也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如:「プラチナ・デ`タ翻译成《白金数据》。

2.部分直译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电影片名是由外来语和其他词语构成的时候。片名中的外来语主要是人名或地名,而恰好该人名或地名在汉语中又有对应的外来语形式时就会采用音译的方法来进行翻译,而片名中的其他部分则用直译的方式翻译过来。如:「チ`ム・バチスタの压狻狗译成《巴提斯塔团队的荣光》。

直译法是大部分影视翻译中最常见的翻译方法,无论是中国电影翻译成日语,还是日本电影翻译成汉语,或者欧美电影翻译成汉语,这种翻译方法都是最常见也是最简便的,同时也是最忠实于原来作品的。

(二)换译法

汉语和日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具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日常用语和语序的不同,尤其是带有一定文化特性的词汇就不能采用直译法,而是应当遵循功能主义目的论翻译原则,采用换译法进行恰当的补充和完善。在片名翻译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直译或音译都无法恰如其分地反映原片内容和主题,或者会因为直译或音译而产生意义指向不明确、语意模糊、词不达意等情况,这时通常会采用换译的方法。所谓换译,就是指根据电影的内容,脱离或部分脱离电影原片名,有意识地选择其他词语转换原片名的翻译方法。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用换译法要求译者在对影片内容和主题有充分把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人想象,结合中国观众审美取向翻译出既恰到好处又明确主题的片名。

如:「ギミ`・ヘブン翻译成《第三凶间》,就是对影片内容和主题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根据原电影名进行再创造,观众从译名中就能直观体会到影片属于何种类型。

(三)移位法

尽管汉语和日语词汇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表达习惯和汉字词的意义却不尽相同,语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对部分日本电影片名进行翻译时,一定要按照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对语序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是由语言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日本电影中除了由词语或符号构成的片名外,还有很多是以句子作为片名。当片名为句子时,由于汉语和日语语序的不同,采用直译法的话会显得很生硬,在对这样的片名进行翻译时,更适合采用移位法。还有一些片名不是句子的情况下,也会使用移位法进行翻译。这是因为直译过来的片名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为了迎合中国观众的语言习惯而采用这种翻译方法。如:「rをかける少女译为《穿越时空的少女》。「lも知らない译为《无人知晓》。

(四)增减法

增减法是指在翻译电影片名时为了与原片名功能对等所采用的增减词汇的方法。即翻译方法中的增译和减译。在将日本电影片名翻译成汉语时会用到添加一些词语的方法,以便达到更好地迎合中国观众审美心理的目的。如:「暗いところで待ち合わせ翻译成《在黑暗中等待相遇》。另外,减译将原片名中的个别内容删减掉使译名更简洁明了,使译名能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绝体绝命!42.195km 东京ビッグシティマラソン减译成《绝体绝命》。

三、功能主义论视角下的日本电影名称翻译

功能主义论的主导理论是目的论,1971年赖斯(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她认为翻译时应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其后她的学生费米尔(H.J.Vermeer)彻底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正式提出了翻译目的论这一功能翻译学派的主体理论,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翻译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1]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译文的预期功能为出发点,根据各种因素,选择最佳翻译方法。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总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目的论共有三大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 “忠实法则”。这三条法则的关系是:“忠实法则”服从于“连贯法则”,而这两者都服从于“目的法则”,“目的法则”是最高法则。翻译中到底是采用哪种翻译方法,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电影名称翻译也不例外。

电影名称的翻译就是要以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为目标,也就是说要尽量达到传递电影的信息、情感、及审美的目的,又要体现出其商业价值,所以电影名称的翻译应尽量保留原作的信息,表情,审美功能,适当强调其广告功能。上述译法也多是在功能主义指导下进行日本电影名称的中译,并且不仅仅局限于原文与译文的对等,为了追求尽可能传达电影主旨、信息,吸引观众前来观看,实现其艺术及商业价值,采取多种翻译手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功能主义目的论翻译原则的前提下,我国的电影片名翻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现在我国处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电影作品也应接不暇,此时,电影片名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译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来观看一部电影作品,进而了解到源语国的风土人情和言语文化,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本电影片名的翻译,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尤其是日语中有很多和汉语同源的汉字词,由于意义之间或微妙或巨大差异,更需要译者多加注意。译者需要在充分分析词义和语境并结合原片内容的基础上,考虑源语和目的语的对等性,考虑时代背景和观众的语言习惯、接受能力,仔细揣摩,这样才能翻译出更准确、更生动、更忠实于影片的电影译名。

注释: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谭载喜.新版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1.

[2]魏建亮.日本译制片在中国:一种现象学描述[J].贵州大学学报,2013,(4):28.

[3]钕青.文本分析与传播方式研究:中日关系蜜月期中国银幕上的日本电影(1978-1989)[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朱宪文.浅析中日文化差异和日汉翻译[J].科技咨询导报,2007,(30).

[5]虞莉.电影译名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3).

(桂欣雨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315211)

上一篇:关于改革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实验引入 理论推导 环环相扣 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