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批评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诗歌教学的作用

时间:2022-10-24 12:36:48

论新批评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诗歌教学的作用

【摘 要】本文借助新批评的理论利器来探讨新批评与英美诗歌教学的有效结合,从而为提升英美诗歌教学水平、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以及实际阅读、分析、鉴赏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新批评 英语专业 英美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0-0064-02

新批评,即英美新批评派,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30年代形成于美国,并在美国获得蓬勃发展,是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中一个重要且影响深远的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艾略特、瑞恰兹、兰色姆、布鲁克斯、维姆萨特、韦勒克等。新批评与诗歌研究有着天然的默契,而对于小说等其他领域的研究却力不从心。“布鲁克斯和沃伦合编的《理解诗歌》(Understanding Poetry,1938)风行英美,60年代被许多大学作为文学课的教材使用。后来布鲁克斯和沃伦又编了一本《理解小说》(Understanding Fiction,1943),希望把他们的原理和主张应用到小说领域内,这次却没有获得成功。看来,新批评的方法体系更适应于诗歌。”英美文学是大学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同时也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如阅读、写作等奠定良好的语言与文化基础,而英美诗歌教学向来是大学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依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美文学课程的授课内容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以及文学批评。新批评是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流派,既符合授课内容,又可对学生阅读与理解英美诗歌做有效的理论导引。本文正是基于笔者长期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借助新批评的理论利器,来探讨新批评与英美诗歌教学的有效结合,从而为提升英美诗歌教学水平提供有益的启示,并为英美文学课程进一步的教学改革抛砖引玉。

一 新批评文论的基本特征

“新批评文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概念:作品本体论、有机整体论、张力、反讽和细读法等。本体论(ontology)本是一个哲学术语,兰色姆却把它用于文学理论。”本体论是新批评的本质特征,彰显了新批评一贯高举的文本中心主义的旗帜。新批评用意图谬见(Intentional Fallacy)斩断了文本与作者的联系,又用感受谬见(Affective Fallacy)割裂了文本与读者的联系,从而将文学批评的视线集中于文本本身。

张力(tension)与反讽(irony)是新批评的常用术语,也是分析、解读诗歌文本的概念工具。“退特建议将extension(外延)与intension(内涵)两词削去前缀,创造一个词:tension。这词在英语中原义为‘紧张关系’,即物理中的‘张力’。他们(指新批评派)把外延理解为文词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而把内涵理解为暗示意义,或附属文词上的感彩。”“反讽”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他说:“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无论何种‘反讽’类型,都呈现出语义叠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它大大增加了文本的语义层次,有力地强化了语言的可感性。”

细读(close reading)不但是新批评著名的方法论,而且在诗歌教学实践上,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自主学习能力及文本分析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所谓细读,其实就是对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研读和评论。细读者主张认真、审慎、仔细地研读原文,从词、词组、词义及其关系中把握和解释原文及意义,从而阐释作品的结构和意义的‘有机统一’。”

二 新批评与英美诗歌教学的结合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学知识、增强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的了解,以及培养学生较高的文化素质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英美诗歌教学长久以来都是英美文学课程的难点与重点,而新批评理论对于诗歌研究、解读的独特适用性,使两者的结合成为可能。

英美文学课程中常出现的诗人有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约翰・济慈(John Keats)、菲利普・弗瑞诺(Philip Freneau)、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爱米丽・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等等,他们的诗歌文字是英语语言的浓缩与精华,深入学习英语诗歌,无疑对学生提高英语阅读、写作水平大有裨益。新批评的细读法如果贯穿在诗歌教学中,将有效地培养学生语言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探索精神。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细读诗歌文本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对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有切实的体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与阅读分析能力,有效地促进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

以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著名诗篇《她住在没人到的幽径》(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为例,教师要求学生细读,可提示学生特别要关注该诗的时态、词义、比喻、各诗节间的相互关系等,在细读中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寻找答案,从而获得对该诗较深入的理解。教师可做如下引导:首先,各个诗节的时态并不一致。第一诗节为什么用过去时?而第二诗节用一般现在时?其次,violet一词的词典意义与暗示意义是什么?此处可从张力的观点来思考。紫罗兰与孤星的比喻是否蕴含了基督教或希腊罗马神话的文化背景?最后,该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新批评代表人物艾略特所提出的“客观对应物”来表达的?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学生将会对该诗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教师可做如下引导:第一诗节中的she即是第三诗节中的Lucy,她已过世,第一诗节是对其生平的追忆,故而用过去式。第二诗节中诗人用violet与star这两个客观对应物来寄托诗人对露西姑娘的情意,是长久存在的,故用现在时。第三诗节是今昔对比,所以“昔”的部分用过去时,“今”的部分用现在时。按新批评的思想,Violet的外延是指紫罗兰花,或是谦卑、害羞的人,而内涵可以是诗人怜惜露西孤单寂寞、默默无闻的一生,也可以是象征露西生前孤独的身影,因为紫罗兰不是成片盛开,而是孤零零的一株,这孤独的身影永远铭记在诗人的脑海中――由此张力便在该词的多义性中产生了。“紫罗兰在基督教文化中,象征着谦卑,同时也象征着悲恸。据说这花原本是白色的,由于圣母见到耶稣受难而过度悲伤,所有的紫罗兰便一夜之间成了紫色……这颗孤星令人想到金星,金星通常最早升上夜空,其英文名是Venus,即‘爱神’……”诗人正是选择了蕴含着孤独、爱与忧伤情感的客观对应物――紫罗兰与孤星,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再以美国诗歌史上熠熠生辉的庞德的经典名作《在地铁车站》为例,原诗如下: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is poem is an observation of the poet of the human

faces seen in a Paris subway station.)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 on a wet,black bough.

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味隽永,是美国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作。从新批评张力论出发,petal(花瓣)一词字面意义与隐喻意义同时并存:在幽暗的地铁车站,穿梭往来的人群中几张女人、孩子的脸庞生动、娇嫩,如同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petal(花瓣)一词的张力扩大了该诗的想象空间,赋予该诗浓厚的艺术美。bough(树枝)一词产生的张力较petal(花瓣)的张力更强大,因为符合新批评的“远距异质”原则,bough的本义是树枝,而比喻意义却是在地铁车站幽暗的光线里鱼贯而行的人流,它们属于非常不同的经验领域,即比喻两极的距离相当远、不常见,也即所谓新奇的比喻,由此产生较之常见比喻更为强大的张力。维姆萨特曾举例说明,“人像野兽般嗥叫”较之“狗像野兽般嗥叫”更为生动有力。此外,通过细读,教师可指导学生发现该诗存在的意象叠加。该诗呈现了两个意象――人面与花瓣,这两个并置的意象存在着比喻关系,所以是意象叠加。

三 新批评的局限性

受中国传统诗学“知人论世”说以及注重社会历史批评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影响,我国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普遍涵盖作家生平、写作意图等的讲解介绍,而这正是新批评所拒绝的部分。新批评固然具有一套科学的研究文学文本的理论体系,然而也有它先天的局限性――将文本与作者、读者的联系悍然割断。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清醒的认识,扬新批评之长避其短,以新批评促进诗歌本体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作者生平、写作意图等的相关讲解,综合、全面、有效地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以及实际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章燕.永生的启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名篇赏析[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

[2]赵毅衡.重访新批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3]罗益民.新批评的诗歌翻译方法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2):73~74

[4]支宇.文本语义结构的朦胧之美――论新批评的“文学性”概念[J].文艺理论研究,2004(5):94

[5]李屹.新批评与诗歌解读[J].外语教学,2006(2):81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工作对策探讨 下一篇:构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的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