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炎症反应物及纤溶活性的影响

时间:2022-10-24 12:23:18

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炎症反应物及纤溶活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血浆炎症反应物及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140例uA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7例)和丹红治疗组(73例),另设正常对照组50名。丹红治疗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 nlL静脉输注,每日1次,疗程为3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结束时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纤维蛋白原(FIB)、D一二聚体(DD)浓度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丹红注射液治疗3周后,cRP,IL-6,FIB,DD,PAl-1水平下降(P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C―反应蛋白;内皮纤溶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

中图分类号:R541.4 R25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8-0673-03

炎症及内皮功能紊乱贯穿于冠心病(cHD)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两者所致内源性纤溶活性异常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炎症反应及纤溶活性降低也与再发性缺血事件密切相关,并且具有独立预测价值。因此,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提高纤溶活性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丹参与红花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心血管病的中药,丹红注射液由丹参与红花的主要药效成分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功效,其在调脂、抗脂质过氧化、抑制平滑肌细胞增值、保护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方面的作用已得到肯定。现应用丹红注射液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血液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和纤溶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I(PAI-1)活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140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的UA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常规治疗组67例,男41例,女26例;年龄43岁-75岁(65岁±12岁);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1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37例,自发型心绞痛19例。丹红治疗组73例,男53例,女20例;年龄45岁-77岁(63岁±13岁);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0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45例,自发型心绞痛18例。心绞痛发作时均伴有心电图(ECG)相邻两个以上导联的ST段缺血性下移>0.1mV,T波压低、倒置或伪改善。人院前4h内心绞痛发作均在1次以上。所有病人均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病人。另选择5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组。

1.2 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日1次;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20mg,每日2次;美托洛尔(25-50)mg,每日2次。入院7 d均静脉输注硝酸甘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丹红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于人院24h内加用丹红注射液(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丹红注射液20mL加人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3周。

1.3 检测方法常规治疗组和丹红治疗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分装于试管内备用。正常对照组择期采集空腹静脉血样。血清CRP采用免疫浊度法及美国BECKMANN公司试剂盒测定。IL-6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及深圳晶美生物工程公司试剂盒测定。FIB采用凝固法及德国DADE公司试剂盒测定。D一二聚体(DD)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及福建太阳生物技术公司试剂盒。t-PA,PAI-1活性采用发色底物法及福建太阳生物技术公司试剂盒测定。上述指标检测操作步骤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各项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治疗前后均数的比较采用配对£检验。相关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3组相关检测指标比较常规治疗组和丹红治疗组治疗前CRP,IL-6,FIB,DD浓度及PAI-1活性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2.2 直线相关分析治疗前UA病人CRP与IL-6,PAI-1,D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16,0.233,0.162,P

3 讨论

炎症在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演变以及斑块破裂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炎症反应物CRP,IL-6,FIB水平的增高与冠状动脉炎症反应程度和组织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CRP作为反映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炎症反应的典型标志物,其水平高低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炎症反应的强弱,在预测斑块的稳定性上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和精确性。血清CRP升高被视为斑块不稳定的标志,对UA的近期和远期预后均有预测价值。降低CRP水平可以反映其抑制炎症作用,故CRP可能成为冠心病病人的治疗靶点之一。目前研究表明,除了局部致炎作用外,CRP还可诱导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系统和补体系统,导致机体凝血、纤溶机制失衡,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危险。单核细胞受刺激后可分泌IL-6,后者调节CRP的产生,可能是AS发展的关键,减少白细胞IL-6的合成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已有研究证明,60%的UA病人血循环中IL―6水平升高,而UA病人却无明显变化,表明血浆IL-6水平与粥样斑块的稳定性相关,升高的IL―6水平预示UA病人不稳定性斑块的存在,也预示着将来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IL-6通过降低胰岛素

敏感性、增加内皮细胞释放黏附分子、介导巨噬细胞社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促进肝脏释放纤维蛋白原、增加胆固醇合成等机制促进AS损害的发展。本组研究中UA病人CRP,IL-6,FI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组,符合Liuzzo等提出的UA病人对炎症刺激呈高反应状态,如伴有血脂异常则可协同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后,血浆CRP,IL-6,FIB水平下降,提示丹红具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是凝血、纤溶调控的中心。生理状态下的血管内皮细胞主要发挥抗凝活性,但当内皮细胞损伤时,将丧失其凝血活性而发挥促凝活性。冠状动脉中血栓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病变局部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与凝血过程的失衡,导致心肌梗死或心绞痛。t-PA,PAI-1分别都是CHD的独立危险因子。内皮细胞是t-PA的主要来源,t-PA的释放是维持循环中血栓形成与溶解之间平衡的重要机制,是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指标之一。PAI-1是炎症急性期反应蛋白之一,可由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及肝脏产生,其主要功能为快速、有效地灭活t-PA,是纤溶活性的决定因素。DD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降解产物,当体内发生血栓病变并伴有继发性纤溶亢进时其浓度发生改变。因此,血浆DD浓度升高可作为体内高凝和新鲜血栓形成的标志,并且是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与CRP联合应用则协同增强预测作用,可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及指导治疗。本研究资料显示:UA病人t-PA活性下降,PAl-1活性及DD水平增高,提示内皮纤溶活性降低,并且存在高凝和继发纤溶亢进状态,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后,UA病人血浆-t-PA活性增高,PAl-1活性及DD水平下降,表明内皮纤溶活性提高,血栓形成倾向得以削弱,故丹红具有抗凝、改善内皮纤溶活性的作用。

已有研究证实,在正常人,炎症可通过提高内源性纤溶活性产生保护作用,而在CHD病人炎症则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降低纤溶活性。目前研究表明,CRP可诱导单核细胞表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系统和补体系统,导致机体凝血、纤溶机制失衡,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本研究中UA病人CRP浓度增高与PAI-1活性及DD水平增高、t-PA活性降低呈相关关系,表明炎症反应增强与内皮损伤、纤溶活性降低及血栓形成有关。高浓度CRP能够直接参与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损伤内皮细胞,抑制内皮t-PA的表达与活性,致t-PA合成、储备、释放减少,并且增强内皮PAl-1表达及其活性,进一步降低t-PA活性,从而削弱血管内皮的抗血栓特性,加速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病变的进展,诱导心脏缺血陛事件的发生。本研究中UA病人使用丹红注射液治疗3周后血液CP,P水平降低,t-PA活性增高,PAI-1活性下降,而且CRP与t-PA,PAI-1呈相关关系,提示UA病人纤溶活性提高与炎症反应减轻存在相关性,表明纤溶活性的改善可能至少部分的是依赖丹红的抗炎及改善内皮功能作用。因此,UA病人早期应用丹红注射液降低血清CRP水平,提高纤溶活性,可能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丹红注射液具有减轻炎症反应、提高纤溶活性、抑制血栓形成的功效,且纤溶活性的提高可能部分地依赖于其抑制炎症、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通过丹红的多向性效应稳定斑块、抑制血栓形成可能是UA病人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治疗机制。

上一篇:急性心肌梗死致室间隔穿孔及室壁瘤形成1例 下一篇:阿托伐他汀干预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C-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