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与《我愿是急流》比较分析

时间:2022-10-24 12:06:04

《致橡树》与《我愿是急流》比较分析

摘 要:舒婷《致橡树》与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均是以爱情为题材,抒发如痴如醉的爱恋,以独特的意象勾勒令人惊赞的意境,耐人寻味。对二者的比较研究多是以情感价值观念异同出发,本文则着眼于两者的表现形式、语言方式、意境构建上的相同之处,在情感观念、结构、写作技巧上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自由诗;抒情诗;意象;结构;语言

对于两首诗歌的比较研究多是从情感价值观念出发进行比较,本文将从诗歌表现形式、语言方式、意境构建、结构技巧上进行比较,分别论述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两首诗相同之处比较分析

舒婷的《致橡树》与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均是表达爱恋的爱情诗,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表现形式、语言方式及意象建构几个方面。

1、从表现形式上看,二者均为自由诗

自由诗作为表现形式的一类,其段数、每段的行数和每行的字数都没有固定规格,在句式音节上,比押韵诗歌自由得多,基本没有束缚和格律特征,虽然有节奏,但押什么韵,换韵的位置等都不强求一样,不受格律的限制,句子长短不拘,形式不论。

舒婷《致橡树》开头用“我如果爱你”引出“凌霄花”与“鸟儿”对爱人的依赖,从而引出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爱人形象,以此抒发独立平等的爱情观念,段数、行数及字数都没有固定的格式,句式上没有限制,句式长短不一,是典型的自由诗。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几组诗句均以“我愿是”、“只要我的爱人”形式结构诗歌,句式较为统一,但并无押韵,段落行数和字数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句式音节上并无束缚,属自由诗,但裴多菲的诗歌受民歌影响很大,以一连串的“我愿是”表达对爱情的坚贞与渴望,任思绪飘扬,尽情的挥洒自己的感情,表露“我”对“爱人”的爱恋。

2、从内容与语言方式上看,二者均为抒情诗

两首诗歌通过“木棉”“急流”旁敲侧击,委婉地衬托,引人深思,产生美感。诗歌分别把感情移到“木棉”“急流”等事物上,与世人的内心感受、主观情感加以揉合,并以主人公的口吻来抒感,反应真实感受,直抒胸臆,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通过比喻、象征的语言方式表露内心强烈的感情,是情歌的基本体式,以爱情为表现题材。

在语言上,二者均在语言上意象化、多义化,用形象及生动的语言勾勒客观情境,而非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抒发爱恋之情,使这种意象更加立体化和形象化,使读者真切的融于画面,亲身感受诗歌勾勒的画面当中,身临其境,切实感受饱含深情的爱恋,任思绪蔓延,从而延伸思维空间,产生其它意蕴的联想,体现了多义化的特点。另外,二者都采用重言复唱手法,《致橡树》多次以“我如果爱你”、“不止像”引领诗句,《我愿是急流》则是多次重复“我愿是”、“只要我的爱人”,渲染气氛,加强感情。

3、舒婷与裴多菲独特的意境构建

舒婷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把自己比喻为“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以“橡树”和“木棉”的整体形象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在自愿的前提下达成了共生关系。标新立异的意象,细腻委婉而又刚劲深沉,勾勒了一幅在“寒潮、风霜、霹雳”中相互致意,相互依靠,“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的和谐画面。但这种共生关系并没有取消彼此的个性,“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向英勇的火炬……”从意境上,二者均把主观感情与客观生活巧妙结合,缘情写景,木棉相互触着,终身相依;鱼儿在急流中愉快游荡,鸟儿在荒林里鸣叫的意境,具体意象的情感转移将哲理性的意念变得更加亲切自然,耐人寻味的意境添加了人们内心的思慕之情,沉醉在美好的爱情中。

二、两首诗不同之处比较分析

徜徉在如痴如醉的爱情画面,感受极美的爱情心语之余,《致橡树》与《我愿是急流》的不同之处也显露于其情感观念、结构和写作技巧上。

1、对比式与递进并置式结构差异。

《致橡树》采用对比式结构,将文本分为两个部门,第一部分对三种爱情观念进行否定,即借爱人高枝炫耀自己的凌霄花;为绿荫重复单调歌曲的痴情鸟儿;常年送来清凉慰藉的泉源;增加爱人高度,衬托恋人威仪的险峰。接着在第二部分树立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以木棉的形象与恋人并肩站立,继而用“绝不”和“必须”把两部分联系在一起。《我愿是急流》中“我”愿是“急流”“荒林”“废墟”“草棚”“云朵”,给“我爱的人”以快乐、自由、依靠、温暖,以递进、并置式结构,主要以移向思维为主,把想要表达的爱恋之情借“急流”“荒林”等物加以传达,以这些意象的特点,来思索,来说话。全诗分为五节,通过“我愿意”和“只要”把意象联系在一起,结构相似,对仗工整,用复沓的形式直抒情怀,形成一种磅礴的气势,将澎湃激荡的爱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

2、“以多喻少”与“以少喻多”的写作基本技巧差异

从诗歌的写作基本技巧看,二者均采用以实喻虚的手法,把爱恋之情具体化,实感化。但《致橡树》采用“以少喻多”,《我愿是急流》选用“以多喻少”。《致橡树》采用“以少喻多”,即在一个基本比喻即橡树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层层生发,“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分别分担寒潮、风雷、霹雳”,“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我愿是急流》采用“以多喻少”,用“激流”对应“小鱼”,“荒林”对应“小鸟”,“废墟”对应“长春藤”,“草屋”对应“火焰”,“云朵”“破旗”对应“夕阳”,多个比喻来集中表现对爱人的爱恋,使这种感情更加突出。

3、情感观念差异。

《致橡树》是以新时期女性的口吻,以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通过“木棉”同“橡树”并肩站立,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以爱情告白的方式展现了女性要求爱情中独立、平等的诉求,是对时代男性中心话语和男性权威的挑战和回应。以“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常年送来慰藉的泉源”为反面意象,发出摒弃女性作为“陪衬”“附属”的强烈呼声,不需要呵护和照顾,表达女性独立、平等的时代精神。《我愿是急流》则以男性口吻,以一系列“我愿是”的语言方式,借“急流、荒林、废墟”等粗犷宽阔富有包容力量的意象,来保护娇小柔弱的女性,以绝对的主动权来给予恋人呵护,抒发了男主人公对爱恋的义无反顾,为爱付出一切的奉献精神。

综上所述,《致橡树》与《我愿是急流》都是表达对爱人爱恋的抒情诗。二者的相同之处体现在诗歌表现形式上,二者同为自由诗,语言方式及其所表达的内容上,二者同为抒情诗,意象构造独特优美,均把主观感情与客观生活的物镜巧妙结合;不同之处体现在表达情感上,流露出不同的情感观念,舒婷诗歌以对比式结构,以少喻多的写作技巧,抒发了独立平等的女性情感观念。裴多菲则以递进并置式结构,以多喻少的写作技巧,从男性视野着眼,诠释了对爱人的呵护。(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参考文献:

[1] 谢冕,唐晓渡.磁场与魔方―新潮诗论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 胡义鹏.何为“伟大的爱情”―我对舒婷《致橡树》主题的一种解读.群文天地年,2012(7)

[3] 晏丹.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致橡树》的美育价值.新西部:理论版,2011(8)

[4] 刘红.谈《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比较教学.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2)

[5] 朱美华.舒婷诗歌《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J].文教资料,2007(5)

[6] 郭韧希.从互文性视角探究《致橡树》的文化涵蕴.高中生之友:高一高二年级版年,2012(1)

[7] 朱明霞.新课标下现代诗歌鉴赏技巧与诗歌教学.考试周刊,2011

上一篇: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客观要求 下一篇:中药雾化法在儿童反复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