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3 13:09:18

致橡树教案范文第1篇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和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比翼双飞,是“两情若是久长时,有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那么,当代女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致橡树》。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2、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3、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

1、诗人否定什么样的爱情观?那些意象可以看出?

诗人批驳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向一方攀附,也不是单方面的痴恋,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

意象: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

2、诗人肯定什么样的爱情观?那些意象可以看出?

诗人追求高尚、进步的爱情观,即必须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互相独立的基础上各自实现自我的价值。

意象:“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3、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4、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课后作业:

致橡树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 解题 题目

语文教学一般是以课本教学为主,但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有一定步骤的,大多数都是先了解课文标题所表达的意思,再介绍作者生平及作品风格,接下来才是对文本主体进行细微的分析,最后是综合,总体评价。大多数教案上所讲的解题是包括题目介绍及作者介绍在内的,而我讲的解题是专指对文章题目的解释。解题的必要性:我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解说分析,首先进行正面阐述,这里暂且拿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所有篇目来进行分析,看从这些题目中能产生怎样的思考。

1、 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

这两首词的标题是大多数老师都会进行介绍的,因为词的标题包括词牌及词题在内的,这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已经将其放进了教学目的之中的,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这里我就不再做详细的阐述。

2、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

“再别康桥”顾名思义是第二次离开康桥,康桥是什么呢?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第二次与第一次离开又有什么不同呢?“死水”一词,现实生活中的死水,无非就是不流动的水,因为不流动或者没有人清理,里面会盛满一些残渣败叶,最腐朽的势力会在这里滋生,如苍蝇、臭虫、尖嘴蚊等,常给人恶心的感觉,作者闻一多却以此为题,有何深意呢?“赞美”一词是个动词,那么,它赞美的对象是什么呢?它赞美对象的什么品质呢?这些都是读者在一看见题目之后就会产生的思考。

3、 中国现当代诗三首《错误》《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错误”,是谁错了呢?为什么错?是否真的错了?错在所做的事情,还是错在心灵的理解能力?“致橡树”,“致”字很显然是一个动词,是“给”的意思,“橡树”是“给”的对象,那么,给橡树什么呢?是谁给橡树呢?橡树代表的是什么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就会春暖花开吗?“春暖花开”是季节的实际反映,还是一种生活的境界?还是一种梦想?

4、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致大海》一诗,其结构与《致橡树》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里就不再重复;“篱笆那边”,篱笆那边有什么呢?是人、是事,还是物?还是一种梦想?“我愿意是急流”,在什么情况下,我愿意是急流呢?它的条件是什么呢?我为什么愿意是急流,而不是其他的事物呢?

以上这些都是由题目所引发出的思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从这些思考中渐渐进入对诗文的主题的理解、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当然,从训诂学来解“题目”二字,“题”是“头”的意思,“目”是“眼睛”的意思,文章的题目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头和眼睛,看到了一个人的头和眼睛,尤其是眼睛,基本上就知道了这个人神态及内涵,当然,我这些说法是早被不少先贤提出并大力宣扬的,这是无庸质疑的。

下面再从反面来进行解说:要上好一篇文章,自己得先理解,再设计好一定的程序,分步骤的介绍给学生,或者说得科学一点,是让学生有步骤、有条理、有效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掌握这篇文章的主旨。但是,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往往不是按照自己的认识过程来设计,有的就直接从文章的主旨出发来导入,如《致橡树》一诗,这是舒婷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平等、自由、独立的爱情观,一些老师就拿一些经典的爱情诗句来导入,相对性地提出舒婷的爱情观,对舒婷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便直接进入了对诗歌的诵读与解析之中。并不对“致橡树”这个题目进行分析。这相当于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不看他的眼睛,而是看他的服装及肤色这类包装的东西。假如我们要理解一个人的话,光从他的外表,而不从精神来看,是不能正确的判断这个人的。而眼睛就是人的精神的体现。可想而知,解析题目是很重要的。

不解释题目,有时会给不够细心的同学在理解课文时带来一些不便,甚至闹出一些笑话。我清楚的记得在读高中的时候,我写了一篇议论文,其中引用了方仲永的故事,我记得方仲永是来源于王安石的《伤仲永》,但不记得是老师没有给我们讲解题目,还是我的理解能力有限或是我过于粗心,不知道“伤仲永”是动宾结构的短语,却把它理解为一个人,在作文时,我便把它作为一个人名来引用,高中老师给我勾画出来后,我还去找老师算帐,结果老师又慢慢的给我讲解,我才重新认识了那个题目的含义。而今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并不代表着只有我一个人才会出这样的笑话,我相信,作为学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是很有限的,视野是狭窄的,况且学生整体也不是一致的,总存在一些差异性,有些理解快点,有些理解慢点;有些理解深点,有些理解浅一点;这些都是属于正常现象。所以,这就需要老师细心地为学生量身制定一套学生容易理解的教案。

所以我赞同,解析课文从一篇文章的眼睛入手,从题目结构到内容进行解析,这很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对文章的把握。况且,现在中考因为没有考语法知识,所以,初中老师已经没有将语法知识作为重点来进行讲解,致使现在的大多数高中生对短语结构、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掌握得太少,这就使学生缺乏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同时,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也是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来进行解析的,但学生连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都没有掌握好,所以学习英语更吃力了。虽然现在已经有不少老师也认识到学生语法知识的有限,尽量给学生补课,解决学生在这一块的不足,但是,由于时间有限,讲解起来也是蜻蜓点水,浅尝则止。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而语文课上,对文章题目的讲解,有时就牵涉到短语结构,这样做,不仅可以对语法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总体理解,既然对文章题目的讲解有这么多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致橡树教案范文第3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对高中语文教案中国当代诗三首进行讲述:其中包括: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告诉亲人每一个人

幸福关心粮食和蔬菜给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祝福陌生人

教案点评: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

教案示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告诉亲人每一个人,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幸福关心粮食和蔬菜给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祝福陌生人

教案点评: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

教案示例

《致橡树》

导语:我国的新诗,开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挣脱了旧诗格律的束缚,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别开生面地实现了诗体大解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和以臧克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在诗坛上举足轻重,贡献很大,(郭的《凤凰涅》,臧的《老马》)。新月派的闻一多,徐志摩等文学研究会诸诗人在诗坛上也有不小的影响。(闻的《死水》,徐的《再别,康桥》)。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及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也别具特色。(李的《弃妇》,戴望舒的《雨巷》)。80年代涌现的朦胧诗,虽然未能成为主流诗,但其影响和价值也不容低估。面且这些诗歌虽不如“战鼓”,“号角”式的佳作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但随着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对这类具有含蓄美的诗作,兴趣越来越浓。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

一.关于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__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她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二.朦胧诗简介:

涌现于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他们是一群在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例:《老马》与《致橡树》对比印证“朦胧诗”的两大特点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直往心里去,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析: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几近分行的散文化格式,单一的老马意象表达出各阶层的人包括作者自己所承受的各种物质重负和心理重负。而《致橡树》则不一样。

三,思路分析

这是一首爱情诗,但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我如果爱你不应该怎样“爱?应该怎样“爱?诗人循着这样的思路,以“不,这些都不够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致橡树教案范文第4篇

历史已经流淌过去,大概很多人忘了,在30年前,《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是黄色歌曲。啊,居然敢在歌中唱起“我的心上”?!真不要脸!但随着改革开放,邓丽君开始为大陆人所熟知。邓丽君那些亲切的、绵软的,有着浓郁酒吧和舞厅风格。以男欢女爱为主题的歌曲,昨天还是被的对象,今天却成了冲破禁欲主义的最有力的武器。邓丽君有一张甜美、的笑脸,还有一把甜润沁脾的歌声,恍如夜莺,我们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种柔情主义。

张洁小说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开始深入地探讨了什么是爱情,在30年前曾风靡一时。与其说它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还不如说,这是一份纯粹的神圣爱情文本。

作者以轻柔的笔触、浓烈的感情探索着女主人公钟雨隐秘的内心世界,记录了一代知识女性渴望爱的一段漫长的心路历程。它诞生得恰逢其时,在当时禁锢的风气之下,这篇小说把爱情提到一个高度,它凌驾于政治生活,凌驾于社会生活,甚至凌驾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基・瓦西利夫《情爱论》

1984年,超级畅销书《情爱论》出版了,作者是名不见经传的保加利亚作者基・瓦西利夫。书中,不仅正面肯定爱情,而且肯定了“”的合理性。《情爱论》旗帜鲜明地指出“性生活是一个正常人的生理需要”,“企图压制性的欲求、无视它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柏拉图式的爱情通常是反对男女平等的。它的鼓吹者不仅诅咒两性关系,而且诅咒妇女。”

《情爱论》最后创造了120多万册的销售纪录。据三联书店的编辑回忆,当时复旦大学文科学生几乎人手一册,很多学生到书店不是只给自己买一本,而是帮着同学十本二十本地买。编辑沈昌文表示,“很多人在回忆中都提到这本书是他们关于爱情的启蒙书籍,因为曾经就等于犯罪。”

舒婷诗歌《致橡树》

1979年4月,舒婷的《致橡树》和北岛的《回答》在一份油印刊物《今天》上发表了,轰动一时,甚至被当作是中国当代诗歌的代表作。《致橡树》被选入了中学课本,现在百度的搜索结果大多数都是“如何赏析《致橡树》”的教案,可以说,不仅这首诗得了官方的承认,这种爱情观也成了官方钦定的爱情观,甚至可供中学生学习。

现在,舒婷每次出现都会有人提及《致橡树》,每次被人提及《致橡树》,她都是一脸的尴尬和无奈。实际上,这首诗绝不能代表舒婷的诗作最高水平,但这首算不上优秀、也不是舒婷心头所爱的诗却成为所谓“朦胧诗”的经典,真是造物弄人。

琼瑶小说

1986、1987年的琼瑶在中国大陆出尽了风头,至少有20个以上的出版社同时出版这位台湾女作家的言情小说,而后根据她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在各地录像厅里几乎场场爆满。

琼瑶的通俗言情小说写尽了男女青年的恋情百态,不过,不管那些俊男美女是三角恋还是四角恋,是婚外恋还是移情别恋,大体上都是“不食人间烟火,把恋爱当饭吃”的金童玉女。她为我们虚构出一种甜蜜、纯洁、天真得令人发指的爱情关系。感情的波折基本来源于家庭反对和各种各样的误会、疾病以及天意弄人,感情本身则是坚如磐石的,只要把外界的魔障击退,他们的爱情还是完美得像钻石,有情人一定能眷属。

冯小刚电影《一声叹息》、《手机》

冯小刚奉献了两部关于婚外恋题材的电影,票房飘红,更是曾经引发全社会对婚姻与情感危机的大讨论――当时传说,看了《手机》后,男人开始看好自己的手机,女人普遍学会了翻男人的手机了――酿成了社会事件。

《一声叹息》里的刘蓓是全身心付出真情,然后渴望天长地久,渴望婚姻:而《手机》的范冰冰,与严守一同样抱有游戏心态,恃着青春和美貌,她们更无所避忌,轻而易举地把那拨F40戏弄于掌间。到底是谁玩了谁,还说不定呢。

其实,这两部作品的转变,也正暗合了社会的潮流,男性,尤其是中年男性,道德底线越来越低,已经丧失了“做贼心虚”的传统美德。大家对婚外性的态度,从“三言二拍”式的警世功能,渐渐变成了手机短信一样的娱乐功能。爱情呢,已经缺席了。

卫慧小说《上海宝贝》

卫慧开创了好几个关键词:比如“美女作家”,比如“身体写作”。她的《上海宝贝》因为被禁,更加红透半边天。据说,《上海宝贝》是中国当代作家在海外的发行量最大的小说。诸神退位的时代,她的出现无论如何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致橡树教案范文第5篇

语文 教案编写 心得

教案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写的供教学用的具体方案。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套用这句话,我也要说:“教案无非是个工具。”

但据我所知,有些学校夸大了教案的作用,把教案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甚至记入工作量进行考察。殊不知,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课堂教学更是师生双边的互动过程,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人。所以,课堂教学没有既定的程序、轨迹,有的是个性化的行为,有的是随机产生的思维的撞击,有的是始料不及的“特色”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前是不可能将授课的具体过程预测出来的,课前写好的教案有时在课堂上作用很小,甚至派不上用场。

那么,是不是教案就没有用呢?不是。教案,作为教师教学准备的结果与教学实施的依据,无疑还是要的。教师上课要有教案,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提倡的是编写适应自己、适应学生、适应课堂要求,能让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真正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积极作用的好教案。

一、提要式教案

提要式教案就是不把教案备得太详尽,以免束缚老师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就是在备课时,将预设出来的主要步骤、问题以提纲的方式写出,从而成为老师上课的骨架,一目了然,而又条理清楚。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章的整齐美

[引导]本文的整齐美,即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从头到尾,先后出现了几个“三”?

[讨论明确]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问其妾,问其客。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

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

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

(二)文章的参差美

[引导]本文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

[讨论明确](略)每一处问答,都体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内心世界,突出了文章的参差美。

(三)文章的哲理美

[引导]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

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

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

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

[点拨]《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二、提问式教案

如《威尼斯商人》这一课比较长,除了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外,可设置一些问题,帮助理解。

1.这场戏矛盾冲突的焦点是什么?开始主动权在哪一方,后来又转向哪一方?冲突转化点在哪里?

参考:这场戏矛盾冲突的焦点是是否割安东尼奥的“一磅肉”。戏剧开始时主动权在夏洛克一方,后来又转向安东尼奥一方。矛盾冲突的转化点是鲍西娅的出场。

2.鲍西娅是采用什么样的策略使夏洛克一步步走上绝路的?

参考:欲擒故纵。

3.文中塑造了夏洛克、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人的形象,请概括他们三人的性格特征。

参考:夏洛克贪婪、阴险、冷酷、凶残;安东尼奥高尚正直、仗义疏财、忠于友情、信守诺言;鲍西娅聪慧、热情、勇敢。

4.一开始,威尼斯的最高行政长官——公爵答应夏洛克的要求了吗?夏洛克是怎样回答公爵的?

参考:(1)没有,而是规劝夏洛克不要这样残忍;(2)拒绝规劝(冲突升温)。

5.面对残忍的夏洛克,巴萨尼奥提出了什么要求?夏洛克答应了吗?

参考:(1)加倍偿还;(2)拒绝,并催要一磅肉(冲突紧张)。

6.葛莱西安诺对夏洛克还在请求吗?夏洛克是如何对待他的?

参考:(1)没有,而是严厉指责。(2)反唇相讥(冲突白热化)。

三、练习式教案

如《致橡树》:

1.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和社会特点。

训练:你知道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致橡树》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2.阅读课文,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训练:初读课文,把握其内容。

3.进一步阅读课文,找出诗歌的意象,理解各意象的象征意义。(重点)

训练:默读一遍课文,划出描写、抒情、议论的句子,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4.反复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诗句,背诵全文。

训练4:反复朗读诗文,看看文章哪些特点有利于快速背诵。

5.老师小结、补充

训练:就诗文的内容看,作者的哪些思想值得我们学习?

小结:这首诗,作者借用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向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倾诉心曲,表达诗人对新时代人格平等的爱情观的追求,同时也对旧的、传统的爱情婚姻观进行了否定和批判。

致橡树教案范文第6篇

多媒体课件以其巨大的容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传统教学下的语文教师在备受指责的困窘中似乎看到了曙光,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应用中,效果极佳,无可挑剔。但是,也有很多语文教师走向了极端,似乎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教学,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应注意哪些问题:

1、为用而用。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有位教师在教学《致橡树》时,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化蝶” 则表现了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那种无奈和伤感。细细比较,两者相去甚远。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请美术教师画了大量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笔者认为,图片的表现力并不能与文字所能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相比。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的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是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强扭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2、盲目“拿来”。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3、课件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和课改理念。 按照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但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个课堂。在一个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要学生按教师的“圈套”发展,就得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何谈提高?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诱导下,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用心体悟文章的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只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来说没有比这样的教学更乏味的了,谈何来的探究式教学呢?什么东西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没有了语文课堂的灵活、机智、生动、活泼,这是有悖于先进的课改理念与课改精神的。

所以必须理认清,(1)多媒体其实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因而,多媒体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不能盲目利用。(2)多媒体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手段是为实现目的服务的,因此,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思考,更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思考。同时还要注意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多媒体,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课文,我们必须以大纲为主,以课文为主。(3)我们要弄清电脑与人脑的关系:人脑为主,电脑为辅。人脑决定电脑,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得适时、适处、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4)不可盲目一味的依赖多媒体,合理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选准中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是提高语文多媒体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性素质,对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社会化,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有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只有把现代教学手段和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使教案的设计的目标更加清晰、明了,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正确利用多媒体,那么,摆脱那种以知识灌输为能事或以支离破碎肢解教材为乐事的课堂教学状况,是指日可待的。相信语文的教与学会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致橡树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多媒体;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91-01

一次,听一位语文老师上公开课。他的多媒体课件无论怎么弄,也不能放出来。我看他急得额头上的汗都出来了。当然,听课的教师也为他着急,还有学生也已经议论起来了。

终于,一切努力都宣告失败,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不能用。

可这课还得上啊,否则,教师下不了台。幸亏,这位教师留了一手,他写了教案。

一堂没有多媒体的语文公开课开始了。

首先是教师范读。不知道是由于紧张还是什么,一篇不长的课文他读错了两个字,外加一个破句。

接着是文章的背景介绍。可我发现,在介绍时,他的目光缺乏与学生交流,他的眼睛很少离开过教案,这是没有办法的事,他讲的这些内容都存放在课件中,没有存放在他的头脑中啊!于是他照本宣科,他的介绍是平淡的。

整堂课下来,黑板上倒是写了不少字。其实他的粉笔字挺不错的,可是因为没有设计好,板书显得比较混乱。

课上完了,一位听课教师跟他开了个玩笑:“怎么,你的多媒体课件睡着了?”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媒体睡着了,我们的语文应该醒着啊。可现在更多的情况却是:媒体醒着,我们的语文却睡着了。

有人认为,这堂课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媒体出了错,他的多媒体课件的魅力没有发挥出来。多媒体真的有这样的魅力吗?

有人说,多媒体的魅力之一,是可以使语文课扩大信息量,增加阅读量,加大课堂密度。

确实,多媒体能展示大量的资料,可问题是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真的需要那么多的资料吗?现在的情况是,教师牺牲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而让他们看所谓的资料。其实,绝大多数的资料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口述来完成的,如一些背景资料,而且教师在口述时,重点的肯定要在黑板上写出来,这样的效果肯定要比一张一张地机械地展示给学生看的幻灯片要好得多。

而多媒体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那更是站不住脚的。那些名诗名篇名段,如果教师能够出口成诵,那对学生是多么大的影响啊。而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么大的一本读本在学生手中,可是说句心里话,有几个学生在认真阅读呢?教师何不在课堂上很好利用一下读本呢?因为读本上所选的这些文章“与教科书各单元配合,各单元又大致分出三四个小专题,便于同学们更深入地探究。这些文章,包括延伸性的、鉴赏性的和知识性的等几类”(《语文读本》说明)。这么大的阅读量够我们教师在课内延伸的了。教师何苦化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网上寻找其他的文章,再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呢?何不利用这些时间好好地钻研一下读本,然后在课堂上指导呢?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吗?有时候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的文章就在学生手中的读本上,这又是何苦啊!

请把讲述还给教师吧!

有人说,多媒体的魅力之二,是可以在语文课上播放课文的朗读音像。说实在的,多媒体上的朗读都是出自名家之口,确实能起到示范的作用。可是,这些音像朗读得最好恐怕也不如教师亲自范读来得亲切而感人吧?因为我们知道,朗读不仅仅用声音,还要用表情,肢体动作等的配合来传情达意。而有时恰恰是这些地方更能打动听者的心,那种面对面的朗读,是最好的朗读录音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我认为,教师的朗读虽然不如名家标准、规范,但学生更喜欢听的还是教师的朗读。而且教师的朗读时,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朗读方式,这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请把朗读还给教师吧!

有人说,多媒体的魅力之三,是可以在语文课中减轻教师的书写之劳。是啊,多媒体上的字体多丰富,教师要什么就有什么,而且在课堂上一点鼠标就是一满张,确实省去了教师的书写之劳。现在,我们教师总是埋怨学生的书写越来越差了,这不能完全怪学生,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试想,我们教师在黑板上写过几个字?一节课不写一个字那是常见的。教师的字不一定是书法,但教师的字肯定有自己的特点,或优美,或流畅,或端正,或清楚,而其中的任何一个特点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为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多媒体无法代替的。另外,教师的书写过程,实际上也是强化学生记忆的过程,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学生需要这种书写过程。

请把书写还给教师吧!

因此,我认为,教师课没有上好,不能怪多媒体出了错,其实,出错的应该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本身。我们的语文教学太信任媒体了,把一切都交给媒体来做。在媒体面前,教师不需要基本功,不需要知识的储备,不需要教学方法的探讨,不需要教学艺术的研究。我们只要鼠标一点,一切搞定。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并不是简单的“一个鼠标”可以替代的。

确实,多媒体太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了,而这些影响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它削弱了语文的形象性。语文的语言是具有形象性的,而且语言的形象性是间接性的,这正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它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让我们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其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而多媒体却把这种间接的联想与想象化为直接的形象,这就限止了学生的想象力,使这个巨大的想象空间缩小了,试想,如果哈姆雷特只剩下影视屏幕或图片上的一个形象,那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从何谈起?现在我们看到是,《我的空中楼阁》就只定格在网上随意下载的“一间山上的小屋”;而要让学生透过“橡树”意象而发现的“独立和自尊的现代爱情观”的《致橡树》,却被一棵枝繁叶茂的橡树照片挡在眼前。图片有限的表现力与文字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的强烈反差只能引起学生的不满。

其次,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课堂上,学生不需要讨论,因为他们知道结论早在课件中;课堂上,学生也不用发问,因为学生知道他的这个问题课件中没有;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提出自己理解的答案,因为课件中的答案是唯一的。一切都事先设计好了的,把学生的思想也设计好了,这可真的是多媒体的“神奇”啊。

致橡树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辅助教学;现代教育媒体;教学实践

0 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其影响已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如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都随之发生了深远的变化,这也是向传统教育模式提出的严峻挑战。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必须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本文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就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媒体以教育信息的传递为最终目的时,称为教育媒体。现代教育媒体是一种集电脑、电视、电子投影、录像、录音、广播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的现代化教育设备。与传统教育媒体相比,现代教育媒体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先进性和高效性等的特点,因而被引进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并日益得到广泛的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加快了中学语文教学由传统教学模式步入现代化教学轨道的步伐,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利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凭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完成教学任务,与现代教育媒体教学相比,其教学手段较为简单,教学传输的信息量相对较小,难免令人产生效率低下的感觉。中学语文教师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突破了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受的局限,开辟了一条省时省力、高质高效的教学途径。现代教育媒体使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快速传输语言、文字和静止图像,而且能传送音响、动画等多种信息,扩大了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输的信息容量,增强了教学的表现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利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中学语文教师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造性地开展视听结合的现代教育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现代教育媒体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语文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对中学语文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并将自己独到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融进现代教育媒体之中,通过现代教育媒体使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化疑难为浅显,化呆板为生动,符合了中学生的接受特点,优化了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中学语文的积极性。

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促进了教学方式,改善了师生关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学习气氛更为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现代教育媒体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使语文教学内容图像、文字和音响并茂,且交互呈现,激活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官神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现代教育媒体教学,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加深对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并且能够有效地增强对教学内容的记忆。

由于现代教育媒体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手段,发展时间较短,如何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经验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为此,本人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就当前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一些弊端,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生搬硬套,忽视了现代教育媒体与教学实际的密切联系。

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需要设计、开发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师本人的实际水平和学生的特点,亲自动手设计、开发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才能更好地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才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盲目地引进或移植他人的语文多媒体课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就脱离了教学实际,往往会导致教学的失败。

目前,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时不是亲自动手制作语文多媒体课件,而是从市场上或互联网上获得一些语文多媒体课件直接运用于自己的教学,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是对教学工作不负责的态度。因为在这些五花八门的中学语文多媒体课件中,有的是粗制滥造的,根本不可取的,如果用它们来辅助教学,恐怕是会害了学生,因此要坚决摒弃。至于那些优秀的中学语文多媒体课件,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每一个中学语文多媒体课件都是有针对性的,是个性化的,它们在制作过程中都包含着制作者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方法不同以及教学风格不同等因素,所以未必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不顾教学的实际,生搬硬套他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

(二)追求形式,忽视了现代教育媒体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现代教育媒体具有先进性,它能使教学形式丰富多彩,但是一切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这是由教学规律所决定的。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现代教育媒体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只有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形式,才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如果一味地追求现代教育媒体形式上的生动性、形象性,而忽视了它们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那么这样的现代教育媒体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误导学生,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有的中学语文教师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而走入了形式主义。比如,在教学《致橡树》一课时将《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化蝶》一曲作为背景音乐形式来辅助教学。《化蝶》一曲固然旋律优美,婉转动听,而且也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它却并不适合于《致橡树》,因为它们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化蝶》曲表现的是古代青年男女的爱情,抒发了他们为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而不得的那种无奈和伤感的缠绵悱恻之情;《致橡树》表现的是现代青年男女的爱情,抒发了现代女性(木棉)在男性(橡树)面前的独立和自尊之情。学生听着《化蝶》曲来理解《致橡树》的主题,就会产生思想上的混乱,迷失了方向。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一定要重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严格把好教学质量关。

(三)以辅代主,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现代教育媒体具有高效性,它减轻了中学语文教师的部分教学负担,但不能因此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用它来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现代教育媒体只能起辅助作用,教师仍然要起主导作用。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动态发展情况,发挥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传播教育信息,灵活机动地制定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学中完全由现代教育媒体来引导教学,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阻碍教学过程的信息交流,造成教学中的被动局面。

有位教师在制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课的课件时,向现代教育媒体的输入的观点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一场悲剧”,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按部就班地向学生输出这一信息时,有位学生当场提出了质疑,她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不是一场悲剧,而是一场闹剧。”并且引得不少同学的赞同。面对这种突发的、意外的情况,现代教育媒体就颇为尴尬了,因为它只能在教师指导下输出教学信息而不能主动接受和反馈信息,对于事先没有储存的信息,就无法随机应变地做出相应的评价。因此,语文教师只能让现代教育媒体来辅助教学,而不能完全依赖它来替代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四)制约思维,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现代教育媒体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呈现图、文、音并茂,增强教学效果。但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现代教育媒体并不是万能的,不能滥用。因为语文学科具有独特性,有的语言文字往往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具有巨大的思维联想与想象空间,有时是无法用其它任何具体的音画形式表现出来的,只能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由地、尽情地联想、想象和创造。如果语文教师试图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将一切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予以直观化、具体化,反而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禁锢了学生的主观能力性,造成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停滞不前。

比如宋玉笔下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敷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东家之子”的形象,语文教师就不能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手段把他具体化。因为这个“东家之子”的真实形象我们当中谁也没有亲眼见证过,作者通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也没有确定的标准,任何具体化的“东家之子”的形象都毫无疑问是败笔之举。最好的方法就是语文教师运用语言的钥匙,开启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各自插上想象的翅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去体味“伊人”的风采。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是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当前教育领域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当这个新生事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需要有热情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它,但也要用冷静清醒的头脑去审视它。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认识到,现代教育媒体介入教学后,对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等各方面的要求更高了,所以要自觉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其次,尽管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了现代教育媒体,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语文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做法,因为它们仍然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并发挥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兴利除弊,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适时、适当、适量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才能使其在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中更好地服务于中学语文教学,为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芒.现代教育技术[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致橡树教案范文第9篇

一、给予阅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会读书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中职语文教育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语文新教材的广泛启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新教材可读性强,更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予学生丰富的精神营养,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老师在引导中职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一定要针对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实施特殊的教学。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课堂上,学生更需要得到的是阅读课文的方法、文本解读的技巧和学习语文的经验,而不是教师对教参的照本宣科和对教案的完美实施,因此我们不可以自身的行为替代学生的个性解读,而应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和思考时间,帮助学生成为会读书、会学习的人。例如教学《包身工》这篇课文,由于“包身工”这个概念和课文描述的情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认知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和诠释,学生必然无动于衷,教学效果甚微,于是我重点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段落,并提出问题供学生自主思考,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理由,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逐步走近包身工,走进那个时代,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

二、给予语言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会表达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职语文课堂应当是充满互动的课堂,而语言交流是课堂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堂离不开语言交流,教师必须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大胆地交流心里的想法,同时还要养成认真倾听他人说话的习惯。互动的语文课堂更有利于思想情感的交流,不仅能够发现学生对文本或问题理解上造成的偏差,及时予以点拨和纠正,亦或发现学生中好的见解、有创意的观点和与众不同的答案,实现语文课堂学习的个性化和多元化,还能融洽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以利于语文课堂学习有效地进行。例如学完《致橡树》这首诗歌,学生对橡树和木棉的象征意义有了一定的把握,于是我把课堂交给学生,问道:“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他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呢?”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练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给予提问探讨的机会,让学生会创新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由此可见,提问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传统语文课堂上,我们所能看到的更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做,学生看,这显然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仅仅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灌输,却忽视了学生的人格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忽视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新课程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多给予学生提问和探讨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并能通过各种探讨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能力对于学生今后走进社会适应岗位需要相当重要,因为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新,就不会有改进,就不会有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例如教学《邓稼先》这篇课文,我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自由提出问题,比一比谁的问题最有价值、最具特点,然后全班交流、选择、探讨,学生们都积极准备,希望自己的问题能被采纳,创新的火花在这里被点燃了!

四、给予模拟表演的机会,让学生会合作

提到模拟表演,或许我们会立即想起小学的活动化语文课堂,那种课堂让人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活力和儿童的灵性,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的改变,中职语文课堂还可能像小学阶段那样生龙活虎吗?笔者认为当然能。中职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其实都是迷人的图画或者精彩的故事,对于这些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图画或故事,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固然可以以语言或文字表达的形式进行,但如果能够换一种表现方式或许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迷人的文本图画我们可以选择绘画的方式进行解读,而对于精彩的文本故事我们可以选择模拟表演的方式解读,笔者始终坚信:那些出色甚至出名的影视演员都是从排练表演课本剧开始的,如果没有这一基础和兴趣绝对不会有他们的今天。例如教学《鸿门宴》,这是一个经典的历史故事,学生们对于故事中的情节大多比较熟悉,对于人物形象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把课文改成课本剧,重点在台词和演技上下工夫,如果学生演好了,那么对课文的解读也就到位了,因为表演是另一种形式的意义传递。

致橡树教案范文第10篇

提到备课,大家都会首先想到备课本上那一个个由教师在课堂教学前精心设计好并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以课时为单位的具体教学方案。大多数教师都很重视教学方案的编写,备课本上密密麻麻、工工整整、面面俱到。教学管理者也通常以教案的字数、篇幅、整洁度等来评定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及敬业精神,常称之为“教案详细,备课认真……”

但面对着自主意识日益强烈,个性日益张扬的新一代学生,这种认识让老师们遇到了一系列的尴尬与疑惑。

尴尬镜头一:教师害怕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一讲到底,搞“一言堂”教学,结果台上神采飞扬,台下昏昏欲睡。

尴尬镜头二:学生总是提出教案设计以外的问题,让教师手足无措,教学秩序一片混乱。

疑惑: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怎么这么不尊重教师的劳动?学习怎么这么不投入?素质怎么这么差?

疑惑多多、牢骚多多,其实原因很简单――

你备课不充分,学生想听的你不讲,你讲的又不是学生想听的,学生为什么还要听?

老师们更疑惑了,翻开一页页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教案,委屈重重:我没备课?这是什么?

这是教案,是教师从个人角度出发,先入为主,一手包办的教学过程设计,但它只是备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可视可感的那一部分,我们暂且称之为“显性备课”,真正决定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另外一些蕴涵在教师情感与思想深处的,不可视的、不易感的部分,我们称之为“隐性备课”。

二、隐性备课怎么备

一备先进的理念,二备渊博的知识,三备真挚的情感,四备流利的口才,五备儒雅的气质,六备学生的参与,七备机智的反应。

1.备先进的教学理念

过去的语文教学以系统传授学科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却确定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教师应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的地位,把学生看作自主的学习者,课堂学习的主人,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相互探讨、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兴趣,得到了乐趣,教师教和学生学都会变得容易。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投入中和兴奋状态中汲取知识,增长智慧,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进行知识构建。

2.备渊博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语文新教材明确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想上好一堂高效的语文课,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应比其他学科教师高,他必须有开阔的视野,深厚的底蕴。如古文中的“山水阴、阳”说,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运用地理知识,给学生讲明白我国地理位置大部分处在赤道以北,北回归线以南,太阳是由南向北斜射的,对着太阳的面称为阳,背着太阳的面称为阴,故山的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称为阴,而水正好相反,因水低山高,它南面被山挡住了称为阴,它的北面对着太阳称为阳。

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日常的积累,多读、多看、多写,不仅要读文学类书籍、政治、哲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各类学科都应有涉猎。唯有如此,上课时才能旁征博引、随手拈来,这样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同时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又调动了学生主动扩大课外阅读量的积极性。

3.备真挚的情感

语文教学是一门情感艺术,新《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定为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如果教师对文本的情感有深层理解,并能调动自身的相关经历及回忆,就能产生一种深层的心理愉悦,这种愉悦感,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引起他们的内心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完成情感目标。

4.备流利的口才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而这门艺术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传给学生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缺乏良好家庭环境和适宜社会环境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几乎成了学生口语表达的唯一范本,因此语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口语素养,一个字正腔圆、音色柔美、娓娓道来的语文教师,能让所有学生有如沐浴春风之感,学生的思维因之而启迪,精神因之而振奋,效率因之而提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5.备儒雅的气质

语文教师站在讲台上,绝不仅仅依靠语言来表达信息,他的仪表、眼神、举手投足都在无言地传达信息。一个综合素质好的语文老师,着装应整洁素雅,眼神宜亲切柔和,举止须落落大方,既是智慧的使者,更是美的象征。这种美绝不是单纯的外在美,而是在举重若轻的大家风范中那种由内心洋溢出来的、儒雅的气质美。这种美会在不知不觉中折射出老师的风度、修养。学生在认同之后会不自觉地效仿,正可谓“观其行,察其言,悟其德,思其道”,其效果怎一个“好”字了得!

6.备学生的参与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生活在缺乏文化气息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缺少文化信息的传递和精神交流。而语文学科又有别于数理化,它是日积月累的,每天45分钟绝不足以完成丰厚底蕴的积淀。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提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查找信息等,他们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后,在课堂上才能动得起来并动出效果。

7.备机智的反应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且有了一定的提前积累后,由于学生的多变性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课堂教学的动态感更强了,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小插曲。面对学生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是摆出师道尊严压制住学生,还是既解决问题,又把握住大局,让语文教学这列“开往春天的地铁”继续前行呢?这就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教学机智。我在讲授《致橡树》一课中,引导学生讨论橡树所象征的男性美与木棉所象征的女性美时,学生们纷纷就自己所搜集的各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各抒己见。这时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女性的阴柔之美就是像老师的秀发那样的美。”学生们都笑了。我先是一愣,继而从那个孩子手足无措的窘态和天真无邪的眼神中感受到了诚挚,于是莞尔一笑:“谢谢你的夸奖。”接着用德莫克利特的“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毫无价值的”及歌德“心灵如果不美,就不是真正的美”等名言引导学生体会女性的阴柔之美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应包括外表素雅,线条和谐匀称,气质温婉静约,内心独立坚强……

这样不仅化解了尴尬,而且引妙地以此作为新的契机,带领学生走向更深层次的体验。这本来是课堂教学交响曲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但教师的机智却将它艺术处理为一个滑音、一个颤音,不仅和谐,而且让乐曲更丰富、更动人了。若平日不备,急中如何生智?

若说显性备课让教师拥有了一桶水,足以供学生各取一瓢饮,那么隐性备课便可让每一位教师成为一泓清泉,泉眼无声,汩汩地泛涌着阵阵清波,让学生不仅能畅饮一番,且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荡涤尘埃之畅与通灵达悟之快。

隐性备课不仅应引起一线教师的重视,也需要学生的配合与家长的支持,当然,更需要教学管理者的合理评价。希望所有的教学管理者在注重检查显性备课的同时,不要忽视对隐性备课的有效监控与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听到真正高质量、高效率的课,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

上一篇:舞蹈课教案范文 下一篇:雪绒花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