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4 11:35:02

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在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4例剖宫产中宫缩乏力性出血应用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进行治疗。结果:84例治疗后出血均停止。术后无1例因血液循环不良或再出血而再次手术或子宫切除,无并发症发生,子宫复旧、月经复潮时间无异常。结论: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操作简单、止血迅速且安全易行,是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及其他原因所致的子宫出血首选外科止血方法。

关键词 剖宫产产后出血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

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居产后出血的首位。及时有效的处理产后出血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十分关键。近年来,采用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3月收治严重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84例,年龄28~42岁,孕周34~42周,初产妇15例,经产妇69例,剖宫产指征分别为子痫前期、子痫、双胎、多胎、巨大儿、子宫发育不良、羊水过多、剖宫产史、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产程延长或停滞、臀位、胎儿窘迫等。剖宫产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和新式剖宫产术,术中娩出胎盘即发生大出血,继而子宫不收缩,成“软袋”状改变,所有患者均应用止血药物、缩宫素宫体及静脉注射、按摩子宫仍然无效后,实施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

手术方法:首先将子宫托出腹腔两手挤压子宫,观察出血情况,若挤压后出血基本停止则行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成功的可能性极大。以1号可吸收线从距下缘切口右侧中外1/3交接处,距切缘下2~3cm处由外向内进针贯透子宫下段全层;从对应的上缘切口出针;将缝线拉向子宫底部,于近宫底处垂直褥式缝合1针,深达肌层,不穿透蜕膜层;出针后绕过宫底达子宫后壁,同上再缝合1针,到达于前壁切口对应处子宫下段水平,自右向左垂直进针,不穿透蜕膜层。同理进行左半部的缝合,最后在左侧的下缘切口对应部位穿出。挤压子宫同时缓慢渐进性拉紧缝线打结,使宫体呈纵向压缩状,大致将子宫分为3等分。观察子宫出血情况,无出血或出血基本停止,可常规缝合子宫切口关腹。

结果

84例因宫缩乏力出血的患者经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的治疗出血均停止。术后无因血液循环不良或再出血而再次手术或子宫切除术,病情均平稳,无并发症发生,均顺利康复出院。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所用时间2~6分钟,术中出血量400~1200ml,共15例输血,输血量400~800ml。总结经验:术中常规采用按摩子宫、宫体注射和静脉点滴缩宫素,不常规采用宫腔填塞纱布,结扎子宫动脉等方法延误时间,一旦发现宫缩乏力出血,经按摩子宫,注射缩宫素无效时即刻采用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可达到迅速、有效可靠止血目的。时间越短,出血越少,输血量更少。术后随访,无并发症发生,子宫复旧、月经复潮时间无异常。

讨论

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2%~11%[1],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达70%~80%[2]。宫缩乏力性出血常用的方法按摩子宫、药物治疗、宫腔填塞、子宫动脉结扎、髂内动脉结扎及动脉栓塞等。这些方法需时间长、费用高,且要求一定设备及技术条件。尤其基层医院条件有限无法开展。当上述方法处理无效时,往往患者已出血较多改行子宫切除,来挽救生命。但切除子宫不仅破坏盆腔解剖结构,是育龄妇女永久丧失生育能力,继而出现卵巢早衰,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增高及围绝经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的提早出现[3],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因此,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设法保留子宫尤为重要。

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的止血机制及特点:子宫背带缝合术,尤适用于剖宫产术经一般处理无效的宫缩乏力性出血,避免子宫切除,保留生育能力,是近年来使用的一种新方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在子宫前后壁各缝合1针,不穿透蜕膜层,可避免因子宫收缩致可吸收线松弛,从子宫上滑脱,捆牵脏器形成梗阻。正常情况下胎盘娩出后宫腔容积缩小,肌纤维收缩加强,交织于子宫肌纤维间的血管被压迫而止血,同时开放的血窦关闭,当某些因素使子宫不能收缩或收缩乏力时,交织于子宫肌纤维间的血管不能被有效挤压,血窦开放,导致子宫出血不止和难以控制。此术式是使子宫呈纵向压缩状,交织于子宫肌纤维间的血管被有效挤压,血窦被动关闭,止血迅速停止。较动脉结扎技术简单易行,较宫腔填塞纱布止血更可靠,且减少感染机会。

改良子宫背带缝合术与其他止血方法比较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止血迅速可靠、损伤小、恢复快、不良反应小及保留子宫等优点。临床实践中的体会是,应用越早,止血效果越好。可避免失血性休克、输血、DIC等不良结局的发生。是宫缩乏力及其他原因所致的子宫弥漫性出血首选及有效的外科止血方法。

参考文献

1梁娟,李维敏,王艳萍,等.1996年~2000年全国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257—260.

2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02—803.

3邓成艳,汤德民,郁琦,等.子宫切除术与卵巢功能[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6):639—640.

上一篇:血液净化治疗小儿急性中毒17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女性非化脓性耻骨骨炎(附23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