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鲍照 “俊逸”诗风的内涵

时间:2022-10-24 11:22:45

摘 要 鲍照“俊逸”诗风中的“俊”包含文辞俊美、状物精美、取象奇特、笔力峭拔之意,四者共同汇成其诗文“秀骨清相”的整体形象;“逸”是逸气,是充沛于鲍诗之中的奔放通畅语气,也是鲍照的内在情志灌注其诗而呈现的刚健之气。俊逸并非“俊”与“逸”的简单叠加,理解鲍照“俊逸”诗风时要注意“俊”“逸”并举。

关键词 鲍照 俊逸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以“俊逸”指称鲍照诗歌特色,始于杜甫,他在《春日忆李白》中称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此论影响后人颇深,后世学者论及鲍照诗风时,多以“俊逸”称之。然而究竟何为“俊逸”?后人理解却有分歧。本文拟通过对“俊”“逸”二字的考证并结合鲍照诗文对其“俊逸”内涵提出个人的认识。

1“俊”之内涵

1.1“俊”乃鲍照诗歌呈现的一种清秀之美,与雕饰浓艳相对

鲍照在诗歌审美追求上倾向于清秀之美,正如胡仔云“为诗,欲词格清美,当看鲍照、谢灵运。”鲍照在评点谢灵运与颜延之的优劣时,称颜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此实为“明远对面褒贬。”用暗讽颜诗之雕饰,衬出鲍照对俊美之偏好。

词源上,“俊”本用以形容人,意为才智出众(《辞源》),又有丰姿俊秀,容貌秀美之意。关于此意,可见《世说新语》关于裴楷的记载:“裴令公有俊姿容,……王出,语人曰:‘双眸闪闪若岩下电……。’”又载:“裴令公有俊容仪,……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 “俊姿容”、“俊容仪”“俊朗”说明裴楷既容貌、姿态俊美,更有一种内在的生气和蓬勃流溢的光彩。而“俊朗有识具”,含有才智出众之意。这是六朝时人对“俊”的理解。“俊”用以品评文章,则在之后,解读时不妨逆而行之,解为文章外在形貌上呈现出来的“秀骨清相”,所谓胡仔之“词格清美”。

1.2 “俊”的具体涵义在鲍照诗文中的体现

1.2.1“俊”为外在形貌上的俊美

钟嵘《诗品》评鲍:“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诡,含茂先之靡。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正是对鲍照诗歌“俊”美的具体说明。

一方面“俊”指文辞俊秀。王船山云:“鲍照五言深秀如静女。”其诗《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方植之评曰:“起二句写时令之景,次二句叙登临之情。……起句兴象,清风万古,可比‘动庭波兮木叶下’”。(《补集说》)其又评《上询阳还都道中》“字字清新句句奇”。又如《代春日行》:“春山茂,春日明。园中鸟,多嘉声。梅始发,柳始青。泛舟舻,齐棹惊。奏采菱,歌鹿鸣。微风起,波微生。”等既描摹生动,且文辞清秀。

同时,“俊”表现为描形状物之精美。正如钟嵘所评鲍照“善制形状写物之词”,“贵尚巧似”。其《代结客少年场行》:“九衢平若水,双阙似云浮。扶工罗将相,夹道列王侯。日中市朝满,车马似川流。击钟陈鼎食,方驾自相求。”少年去乡三十载后重回故乡,登高远望,京城熙攘、繁华的景象在作者笔下十分俊美;又《咏史》:“京城十二衢,飞甍各鳞次。士子华缨,游客飒轻辔。明星辰未稀,轩盖已云至。宾御纷飒沓,鞍马光照地。” 名利之人骈集京城,其服饰车徒之盛极其精美,可谓“贵尚巧似”。再如“驰道直如发” “马毛缩如猥”都是此种。

1.2.2“俊”指向诗文形象的奇特

鲍诗取象独特,如钟嵘所云“诡”。“诡”,奇异也。敖陶孙称:“明远如饥鹰独出,奇矫无前。”以孤鹰矫飞高天的画面来比拟鲍诗,恰切地描摹出鲍诗中形象的奇异,显露出鲍诗姿态上的俊美。最典型的范例莫过于《代苦热行》:“赤坂横西阻,火山赫南危,身热头且痛,鸟堕魂来归,汤泉发云潭,焦烟起石圻。日月有恒昏,雨露未尝。丹蛇百尺,玄蜂盈十围,含沙射流影,吹蛊病行晖,瘴气昼熏体,露夜沾衣。”(节选)作者发挥充分的想象,融会前人之作、传闻、古籍记载及个人其他经历,将西域、南方两处的景物如赤坂、火山、丹蛇、玄蜂、含沙、吹蛊、瘴气、露等融于一炉,奇景奇色,描绘出一个异常险恶艰苦而奇异的边塞环境,以讽朝廷对将士恩赏之薄。景物虽奇,却服务于明确的主旨,故未流于险怪。再看《芜城赋》对广陵城凋敝衰飒景象的描写:“泽葵依井,荒葛涂。坛罗虺蜮,阶斗鼯。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晨见昏趋。饥鹰砺吻,寒鸱雏。伏暴藏虎,乳血肤。崩榛塞路,峥嵘古馗。白杨早落,塞草前衰。霜气,蔌蔌风威。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通池既已夷,峻隅又已颓。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各种象征荒凉衰败颓的景、物和自然现象罗列在一起,形象奇异而鲜明飒动,共同烘托出眼前城池的荒凉。

鲍照诗文中的形象虽然奇特却未流于险怪。鲍照善于从生活中去截取意象,提炼素材,摄入鲍诗的物象如: “伤禽”、“别鹤”、“鸣雁”、“杜鹃”、“朝雉”、“孤鸿”、“孤桐” “陇坂之松”南池橘、北池杏、 “双剑”等等多为生活中常见的物象,但作者把自己的感伤心绪投射,使它们带上了独特的情感气息,孤凄幽独,奇特却易被读者理解。“鳞鳞夕云起,猎猎晚风遒。腾沙郁黄雾,翻浪扬白鸥”“夕风飘野箨,飞尘被长道”“风起洲渚寒,云上日无晖。连山眇烟雾,长波迥难依”“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短翮不能翔,徘徊烟雾里”“散漫秋云远,萧萧霜月寒,惊飙西北起,孤雁夜往还”等,诗歌意象平常却不陈腐, 在惆怅幽怨的心绪观照下,一切的景物显得如此惨淡撩人情思。鲍照诗文中奇特而又鲜明的形象,为其诗文面貌增加了俊美的姿态。

1.2.3笔力峻拔劲健,具有清骨

朱熹云:“鲍明远才健,其诗乃选之变体……语又峻健。”陈师道云:“鲍照之诗,华而不弱。”钟嵘称鲍诗“骨节强于谢混”。均说明鲍照诗文呈现出来的又一种姿态,在尚巧似的书写之外亦不乏金石之句、风霜之语,由此透出一种峻拔劲健的笔力,一种秀骨清相,这也是“俊”之一种。

如《芜城赋》:“棱棱霜气,蔌蔌风威。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代出自蓟北门行》:“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以峻健之语,说出边塞之状。

2“逸”之内涵

2.1“逸”指逸气

逸“从兔,兔谩善逃也。”(《说文解字》)其本义是逃跑,又引申为奔跑,如“马逸不能止。”诗文称“逸”,应指“逸气”。古人论文,往往重气,所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至。” 诗文而以“逸”称者,鲍照之前唯有建安刘桢。曹丕称刘桢诗作“有逸气”。鲍照的诗歌亦如此。方东树云:“李、杜皆推服明远,称其‘俊逸’,盖取其有气,以洗茂先、休奕、二陆、三张之靡弱。”又云“明远虽以俊逸有气为独妙,而字字炼,步步留,以涩为厚,无一步滑。凡太炼涩则伤气,明远独俊逸,又时处奇警,所以独步千秋。”方东树进一步说到明远“诗体仗气,极似公(刘桢)”。可见鲍照诗歌不仅有气,且所含之气与刘桢同,均为“逸气”。

2.2“逸气”在鲍照诗文中的具体涵义

2.2.1“逸气”是一种奔放畅达的语气

即指鲍照诗文在行文上的语义语气的畅达奔放,和胸无羁绊的豪迈雄壮的气势,表现出“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挥洒。故“鲍诗全在字句讲求,而行之以逸气,故无蹇:缓弱、平钝、死句、懈笔”。它与“滞气”相对,“学康乐之沈厚深重,须济以明远之俊逸,乃免滞气”。钟嵘称鲍照诗“驱迈疾于颜延”乃这种逸气。鲍诗中乐府诗尤其鲜明地展示出这种风格。

如《代放歌行》:“蓼虫避葵堇,习苦不言非。小人自龌蹉,安知旷士怀?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素带长飚,华缨结远埃。日中安能止?钟鸣尤未归。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一言分爵,片善辞草莱。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回?”诗人对世人熙熙,追逐名利,小人苟苟,旷士蒙尘的现实心有不平,反常道以聊虫自比,道出旷士情怀,而对小人在京城为名利奔竟之丑态进行了细致、磊落的铺陈,贬抑、怨恨之意分明,语气畅达,怀抱分明。

又如《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食苗实硕鼠,玷白信苍蝇。凫鹄远成美,薪前见陵。申黜褒女进,班去赵姬升。周王日沦惑,汉帝益嗟称。心赏犹难侍,貌恭岂易凭。古来共如此,非君独抚膺。”开篇即点出自己性情清直却遭猜恨,世情淡薄,硕鼠、苍蝇等奸佞之人危害国家的现实,诗人心有不平,故连用几个比喻、典故进行述说,文气畅达,情感激越。

2.2.2“逸气”是带有鲍照特色的刚健之气

潘得舆:“元晖之隽骨,与鲍照之逸气,可称六朝健者。”鲍照才秀人微,湮没于世,却志向远大,耻为“燕雀”。时不我遇,使他怀有深重的感伤与悲切;但他并不因此萎靡、困顿,总是在困境中生发出知遇的希冀,故悲切与昂扬交织,灌注于诗,使其诗获得充沛的内在生命力,形成了鲍诗特有的刚健之气。

如《代挽歌》:“独处重冥下,忆昔登高台。傲岸平生中,不为物所裁。埏门祗复闭,白蚁相将来。生时芳兰体,枯髅依青苔。忆昔好饮酒,素盘进青梅。彭韩及廉蔺,畴昔已成灰。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吴挚父曰:“杜公所称俊逸,殆是此等”)诗人采取独特的视角,设想一位身处九泉之人对死后凄凉之苦及对生的追忆等描写表达了恋生惧死之情,傲岸、耿直的性情油然而出。

又如《代出自蓟北门行》:“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徵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此诗叙写北方边塞告急,强虏压阵,天子震怒,发兵征虏的情状。鲍照一生没有从军经历,却多次亲临边地,知悉艰苦的作战环境和战事之凶险,但是他对平虏建功有着热切的愿望,故他在诗中既强调虏军精强,更突出我军威之浩荡,描写边地景象奇峭苍莽,情调豪宕壮丽而不低沉,在诗末更进一步表达了从军报国之志。

以“俊逸”概括鲍照诗文风格,说明照之诗文不仅姿态俊美,在内在的情感上更灌注了一股不可阻遏的逸气,两相结合,使得人们阅读鲍照诗文时既获得外在的美感,又能感受到强大的震撼。

我们在理解鲍照俊逸风格时,不可偏重任何一方,应注意“俊”“逸”并举,即看到鲍照诗文俊美的一面,也不要忽视其奔放、超迈、刚健的一面。正如王夫之所云:“若徒以光俊求之,则且去吴均不远矣,元嘉之末,雅俗沿革之际,未可以悦耳妄相推许也。”

参考文献

[1] 张之.世说新语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 钟嵘.诗品译注[M].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98.

[3] 鲍照.鲍参军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郭绍虞.昭昧詹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上一篇:基于“思维课堂”建构的数学校本教研模式探索 下一篇:浅析《围城》的语言讽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