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也要讲究贴近性

时间:2022-10-24 11:21:17

新闻评论也要讲究贴近性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指导性的鲜明体现。但是随着新闻传播方式的拓展,受众对新闻的“三贴近”要求越来越高。广大读者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但讲求文章的信息。还很注意文章的形式,更希望文章能有贴近的内容或者贴近的语言表达方式。以便在阅读时能够给他们带来身心愉悦的感受。因此,新闻评论在不能忽视评论指导性作用的同时,也要讲究贴近性。

讲究贴近性是办好报纸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随着新闻媒介传播方式的增多,受众对新闻传播方式、传播形式的接受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报纸作为最古老的传播方式,要在激烈的传播市场取得优势。必须在贴近性上下工夫。办报强调的贴近性也与其他传播媒介一样。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种贴近性是读者对新闻信息的客观需求,也是办报人遵循新闻规律的必然取向。离开了这种贴近性,报纸就会失去生命力和受众市场。新闻评论在版面上客观地起着某种程度的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有的直接体现出来。比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等。有的间接体现出来,像各类小言论,编者按、杂谈等,对于报纸而言,所发表的新闻评论允许其有体裁上的区别,而不能允许在内容上远离实际情况和群众生活。它的指导作用只有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发挥出来,越是贴近,越能准确、深刻、具体地体现报人的办报方针。

讲究贴近性就要从受众关注的角度确定评论话题,选择贴切的论点为切入口。党委机关报的新闻评论更多地关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和话题,这类报纸的评论大多以明确方向、指导工作为目的,而各类都市报则更多地关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前提下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家常话题”。报纸的办报宗旨不同,关注的话题也会不一样。如果简单地从时间上划分,前者更多地反映的是“8小时之内”的话题,后者则更多地选择“8小时以外”的话题。不管是哪类报纸的新闻评论。都应该把与群众生活、生产相关的联系点把握好。一些大报的评论员在“高谈阔论”的同时,往往容易犯忽略群众利益的错误,这类评论在指导性上的分量十分充足,在与群众的贴近性上却是欠缺的,宣传效果不会很好。其指导性的影响力也大大削弱了。也有些都市类报纸常把大报关注的工作性话题,划入晚报言论话题的范围,认为这方面的话题,比之油盐酱醋之类更有分量。结果话题虽然有分量了,但却不是群众最关心的话题,宣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作者在写作新闻评论时,要多研究话题的切入点。多找与群众生产、生活有关的内容。以此来吸引受众关注你所论述的话题。事实上,许多从群众日常生活切入的话题。也都可以折射出有分量的思想内涵,关键是要找到贴近的角度。

讲究贴近性,不能忽视新闻性,新闻评论的话题要给人以新鲜感。报纸也叫新闻纸,因此,新闻性也应当成为报纸评论的基本要求。评论的新闻性,大致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它围绕当前的工作重心,阐释政策,指导工作;二是指它围绕当前的新闻热点、焦点提出问题,明确方向。以正视听:三是指它围绕某些老问题挖掘出新的角度,或提出尚未有人涉猎的新见解。前两层好理解,写作起来容易操作。而第三层则往往需要有一定的“发现”能力,作者善于从司空见惯的老生常谈的内容中找到新闻点,一旦找到了,便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评论来。有一篇言论题目叫《骑车人最怕什么》,开头是这样写的:“骑车时最怕什么?有人说在骑车时最怕抢生意的出租车,有人认为骑车过马路躲汽车最可怕……这些‘怕’说来都可以有所准备,最怕的是许多人都曾经历过、且让人难以预料的那种遭遇:你前面的骑车人尽情地吐一口痰,随之在风力的作用下,‘痰星’扑面而来。遭遇的人像吃了苍蝇,许多受害人只能忍气吞声,而‘尽情’者却心安理得,不以为然。”这类反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缺乏社会公德的言论恐怕属于司空见惯的老生常谈了,但从骑车人之“怕”切入,却使这个老问题有了新意。老百姓骑车时共有的“怕”,大家都知道,甚至都深受其害。然而却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来阐述过这种“怕”。这篇言论在新闻性得以彰显的同时,也在告诫广大读者,今后骑车注意点,千万不要随意吐痰,于是,精神文明的要求得以彰显。

讲究贴近性。在文章表述上要尽量淡化评论色彩,用事实来讲道理,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从受众贴近性的角度看。办报人完全有理由从报纸的受众对象――读者的实际出发,作出大胆的选择。报上刊登的许多言论,说教的东西太多了,很多读者并不喜欢面对这样的文字。与其固守某些体裁上的陈规,用读者不感兴趣的方式滔滔不绝地讲述道理,倒不如改进一下表述方式,用一种既可以讲道理,又能讨人喜欢的方法,把目的和效果统一起来。其实:这种淡化评论色彩的言论写作样式,已在不同的媒体广泛应用,时评、观察、社评等新闻评论的衍生品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淡化评论说教色彩的途径,主要靠新闻事实来承担一部分论述的功能,这与新闻报道的“用事实说话”是一个道理,与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也比较接近。比如有一篇题目叫《家门、楼门大不同》的小言论,整篇文章不到300字,却用了差不多一半的篇幅叙述商家送货上门只送到院门、楼门,而不到家门的事实,有过类似经历的读者能不产生共鸣吗?事实胜于雄辩,许多东西都是这样,把事实叙述清楚了。道理自然就出来了。当然,摆事实与讲道理不应当是两张皮,只有把那种蕴涵着道理的语言用来概述事实,才能达到新闻事实言之有理的效果。

言论最终是要靠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但如果作者能设身处地想一想,广大读者,尤其是普通的市民阶层。他们是不是更喜欢在一种摸得着看得见的逻辑推理中接受某一个道理呢?如果新闻评论的作者更多地关注一下手头的论据,把它用好用活,那么新闻评论就会拉近与广大受众的距离,与广大受众贴得更紧,它的舆论引导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上一篇:健全县级广电的激励机制 下一篇:论复合图书馆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