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催熟本土智慧

时间:2022-10-24 11:08:49

全球化催熟本土智慧

中国企业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成为世界的主角。中国企业扇动一下翅膀,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和平民百姓都有感应。

布什正在为5个月后的大选忙得焦 头烂额,他执政期间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是受对手攻击最多的软肋,美国舆论将失业的持续增长归结为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低廉的劳动力和成本使得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势如破竹,去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达创纪录的1240亿美元。

“去中国开厂”的势头仍在继续,美国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们奔走相告,“赶紧用轮船把你们的工厂运到中国”,他们的竞争伙伴在遥远的东方已经把价格拉到了美国厂商的生命线之下,而那些美国普通家庭会因为他们的老板选择到中国开厂而失去工作机会,中国在他们的眼里并不美妙。

中国企业在全球贸易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在商业智慧方面却被那些成熟的国外企业牵着鼻子,陷进一个又一个漩涡,反倾销调查、跨国公司垄断、知识产权诉讼、海外融资寒流、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讨论……。

然而,一旦我们拥有成熟的商业智慧,我们的企业将会爆发出无法预言的能量。

反倾销:合作的智慧

就在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访问中国前夕,美国商务部连续对从中国进口的木制卧室家具、熨衣板、零售购物袋裁定构成倾销,税率最高达到198.08%。显然这是一个策略,美国政府将反倾销作为最有力的武器,狙击中国贸易。

反倾销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海外最大的障碍,自1979年受到第一起反倾销调查以来,反倾销案例从每年几起、十几起,发展到近几年每年40多起,2002年到2003年,涉及中国企业的反倾销案件共96起,涉案价值接近3500亿美元。

目前中国公司应诉的多数反倾销案件都以失败告终,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没有被看作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对成本的评估以印度等替代国的成本为基础,而这些替代国的成本一般都比中国高。

但这只是增加了中国企业辩护的难度,并不意味不能获得反倾销诉讼的胜利。去年中国苹果汁协会在美打赢反倾销官司就是借助联合的力量。在获悉美国即将诉讼中国苹果汁倾销时,中国企业在美方正式申请前联合提价,每吨涨了100美元,这个关键性价格为诉讼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中方联合重金聘请的律师争取到土耳其为参照第三国,成本价格和中国相差不多,最终胜诉。

中国企业发展二十多年,培养的都是竞争的精神,缺乏合作智慧。他们往往只在损害消费者利益方面合作,比如彩电商联合限价。然而全球化的压力给合作带来了新的理由,因为那些诉讼失败的企业往往将陷入囚徒困境。在反倾销诉讼中,企业联盟越大获得成功几率越高,而在规则不透明的情况下,企业将会考虑:如果只有他自己应诉,付出了高昂的律师费,却和不应诉的企业一样承受失败的后果,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会选择放弃。

垄断:法律的智慧

前不久,工商总局披露调研报告《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指责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行为愈演愈烈,随即,商务部在另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跨国公司正在借专利悄悄“包抄”中国的对手们,他们通常的策略是先垄断专利技术,后垄断标准,从而占领市场。

然而在中国企业中,法务部门经常被当作可有可无的点缀,长期的桌面下运作,使得中国企业家们认为法律解决不了问题,更不可能带来利益。

其实不然,在全球化的商业社会里,公司之间的诉讼、反诉、和解、交叉许可已经成为商业游戏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种以垄断、侵权、不正当竞争为名义的诉讼也越来越常见。诉讼可以树立壁垒,可以打破垄断,可以牵制对手,可以炒作股价,法庭成为市场外的第二个战场,市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可以通过诉讼达到。

然而这一切对于起步时间不长的中国企业还显得稀奇和陌生。

海外融资:透明的智慧

中国企业海外IPO的寒流还没有结束,中国人寿海外上市两个月后,便爆出上市前审计署披露其国有母公司涉嫌会计违规行为的消息,随即中国人寿高扬的股价应声而落。美国人要求中国人寿为他的隐瞒买单。

其实中国企业自1993年首次海外IPO开始经历了三起三落。从改制国企到红筹股到高科技企业,每次受追捧因为国际环境影响而不同,但每次遭遇寒流都与企业本身制度有关。

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透明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朗讯解雇其中国区包括总裁、首席运营官在内的4名高级管理人员,因为朗讯中国涉嫌违反美国《反海外腐败法》(FCPA)向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行贿。这给了中国电信运营商沉重的压力,因为一旦行贿细节被法院披露,中国这些美国上市的电信运营商将难逃FCPA的制裁,股价也会受到重大挫折。

当我们自豪的说“现在咱花的是美国人的钱了”的时候,我们是否洗干净了自身?

战略思维的高度

稚嫩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中每次受到刺激都会记住一些规则,但单凭这种条件反射式学习,中国企业还难以快速长大。他们需要主动将这些规则综合,参考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利用行业、媒体、尤其是政府的资源,形成战略思维。

比如在反倾销战中,有些国家就选择在立案前到美国请一些游说律师,这些人大多是退休的参议员,他们往往有能量使得商务部无法立案,这比诉讼成本低很多。中国企业在准备应诉的过程中可以用政府的名义邀请游说律师;可以通过外国媒体向国外大众宣扬所谓中国倾销对民众有益无害;可以把案件作为两国经济交易中的筹码借助政府讨价还价,任何单个的尝试都不难,如何在时机、程度上恰到好处,达到战略层面上的大气、和谐,这是中国企业家需要达到的战略思维高度,也是他们成熟的标志。

在全球化的语境里,中国企业虽然不断在为稚嫩付出学费,然而这个让企业长大的历史契机却不能一再错过。

上一篇:团宝网:别人的钱不是你的 下一篇:两个约翰的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