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食·粽

时间:2022-10-24 10:43:10

端午,从字面上说,就是五月份的第一个五日(“端”者,开端也;“午”在古文里与“五”通用)。上古传统观念认为,端午、夏至之交,正是天地阴阳交接之时,阳气至刚,阴气方始,因此要消灾祛毒。于是上古时期流传着端午节“沐浴兰汤”(就是泡热草药澡),门悬艾草,用五色线缠绕手臂等习俗,目的都是为了禳毒辟邪延寿。周代时流传着端午和夏至日祭祀百物之神的风俗。祭祀的食品里就有黍。黍米是五谷中最有粘性的,而且颜色有红黄黑白,做成食品很适合表达天地阴阳交错时混沌之象。角黍就是用菰叶扎成牛角形的粽子,这是模仿上古时期用牛角祭祀神明祖先之俗,如今无论哪个地区的粽子都是角形,即来源于此。端午与夏至祭祀习俗相同,后来就演变成把夏至祭祀节庆移到端午。

屈原为楚国人,楚国是上古文化保存得最完好的区域,屈原诗中描绘了许多奇伟瑰丽的楚地古俗,象“浴兰汤”、“沐芳华”、“结幽兰”、“食玉英”等都是诗中一再出现的意象。屈原在农历五月五日怀石投江,为保全屈原尸骨,老百姓作粽子投水中饲蛟龙。只是这种说法一直到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才见于梁朝吴均笔记《续齐谐记》中。

尽管端午节的含义在历史长河中发生诸多变化,但吃粽子的食俗却延续至今。粽子,古称“角黍”,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

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被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我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我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贴 心 提 示

1 如何识别返青粽子

一看外观,“返青粽叶”色泽鲜绿,而正常粽叶在制作过程中经过高温蒸煮,颜色会发暗发黄。二闻味道,“返青粽叶”包的粽子煮后粽叶香味不浓,反而有淡淡的硫磺味。三辨煮水 ,“返青粽叶”煮后水变绿,正常粽叶煮后水呈现淡黄色。

2 如何选购粽子

首先,要选购有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以及“QS”标志的粽子。 建议市民到有证照的市场、商场、超市、门店购买正规生产厂家出产的粽子。

其次,如果是购买真空包装的粽子,要查看是否有漏气或胀气现象,若有则可能已变质,不宜食用。

第三,要观察粽子的形态。正常的粽子应该是粽角端正,扎线松紧适当,无明显露角,粽体无外露,剥去粽叶,粽体具有应有的色泽。没有霉变、生虫和其他外来污染物。

3 正确食用粽子

?吃粽子时最好能同时喝茶水,帮助吞咽和消化,每次少吃一点,可选择迷你粽子。

?许多人会因粽子吃得多而肠胃不适,主要是忽略了青菜、水果的摄取,造成纤维不足,因此吃粽时应该搭配凉拌青菜、水果沙拉。

?粽子要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才能吃。

?如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选白米粽,别粘糖,不要吃得太甜。

?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脂肪、蛋白过高的粽子。

?对于真空包装类和速冻类粽子,购买后注意按照标签所示保存方式保存,并按照标签指示的食用方法加工食用。

上一篇:我国果菜汁及果菜汁饮料制造业监测分析与预警 下一篇:增强学习实践能力采制“土特产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