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稿多投”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10-13 11:53:52

对“一稿多投”问题的探讨

摘要: 在我国,一稿多投的现象很普遍,存在愈演愈烈的趋势。尤其在期刊的发表上,一稿多投的情况更为突出。近些年来,“一稿多投”事件的频繁发生也促使着社会各界更全面地反思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对一稿多投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而《著作权法》对“一稿多投”没有进行明确规定,这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很多的争议和问题。笔者认为,一稿多投违反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应当予以禁止。

关键词: 一稿多投;著作权法;期刊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304-04

1 “一稿多投”的概述

1.1 一稿多投”的背景介绍 在我国,“一稿多投”的现象很普遍。特别是在期刊领域,这一现象尤为突出,且存在愈演愈烈的态势。一稿多投涉及到著作权人、报刊社、读者等多方利益,不同的群体对于“一稿多投”的意见也并不一致。伴随着近些年来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的“一稿多投”事件,以及学界的争议,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反思也极具必要性。传统观点认为,一稿多投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在公民法律意识增强,立法对于著作权人利益的关注和倾斜,促使部分学者对于一稿多投的违法性提出质疑。

在实践中,由于立法方面存在不足和缺陷,对于“一稿多投”行为的法律性质、定义、责任内容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有法可依”方面,留下了空白。这样的不足和缺陷也导致钻法律漏洞、司法实践无依据、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1.2 国内对于“一稿多投”概念的界定 立法上,并没有对“一稿多投”做出明确的规定。国内学者对于“一稿多投”的定义虽然略有差异,但在总体上趋于一致。有学者认为,一稿多投是指同一作者或同一研究群体不同作者,在期刊编辑和审稿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试图或已经在两种或多种期刊同时或相继发表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论文。[1]有的学者对“一稿多投”下的定义是,所谓“一稿多投”,就是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将同一作品分别向两家以上的报社或杂志社等出版单位投稿并发表由此给出版单位带来声誉上的损害的行为,这是一种侵犯出版者专有许可使用权行为。[2]

笔者认为,一稿多投是指著作权人将同一作品或者内容近似的作品在一定期限内分别向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报刊社或者出版社等投稿的行为。

2 “一稿多投”现象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一稿多投现象层出不穷。不同的群体对于一稿多投原因的认识存在着差异。观点一:实践中造成作品多家刊用情况的往往更多地是被人们视为“受害者”的报社和期刊社。[3]观点二:如果没有一稿两投,就不会有一稿两投的后果。由此看来,责任主要在作者。[4]笔者认为,一稿多投现象是报刊社、作者、读者利益相交织的综合体现。将一稿多投的责任归咎于投稿者一方,显得片面且有失公允,也使报社、期刊社一方逃避了自己的责任。对于一稿多投,还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寻这一问题的本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平衡各方利益。

2.1 从作者的角度分析 不可否认的是,部分作者学术道德缺失,为了一己私利,违反诚实信用原则。首先从作者方面看,为了使稿件早日见刊,采用“广种薄收”的办法,同时将稿件投往两家以上的刊物。[5]在这种情况下,一稿多投的行为是基于主观方面的故意。一稿多投只是作者获取名利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内,作者为了尽可能地使自己的作品得到发表,同时向不同的期刊社投稿,继而造成了一稿多投的行为。还有的作者对于“自我剽窃”的概念并不清晰,认为既然是自己原创的作品,就有权利向不同的出版社投稿,自己对作品的发表权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并且,一稿多投在实质上加重了报刊社审稿的压力。若大多数著作权人都选择一稿多投,就会在总量上增加稿件的数量。同时有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报刊社对同一作品或者近似作品进行审稿甚至刊登,不仅会造成内容上不必要的重复,而且是对社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同时投给多家报刊社,那么造成的浪费现象更为严重。此外,从整体上看,这会造成社会劳动效率的低下。

2.2 从报社、期刊社的角度分析 一稿多投的现象在报刊、图书出版领域均有出现。相对于出版业来说,报刊领域的一稿多投现象更为容易、普遍多见。下面,笔者将着重从报刊业领域出发,探寻这一问题的原因。

首先,报社、期刊社或者出版社存在审稿时间过长的问题。我国实行三级审稿制度,对于作品都需要进行责任编辑初审、专家复审、总编辑终审三个环节。虽然在《著作权法》中规定了报社应当在稿件发出之日起15日内通知决定刊登,期刊社应当在自稿件发出之日起30日内通知决定刊登。该条款的可操作性差,基本不被遵守。例如,广东部分科技期刊稿约中的审稿时间除个别与《著作权法》规定的30日完全一致外,大多都超过了这一时间。[6]在现实生活中,对一篇论文或其他作品的审稿周期长,使得作者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决定刊登的通知。这实际上造成了对作者另行投稿的延误。部分作者也正是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而选择了一稿多投。

其次,《著作权法》也赋予了报社、期刊社与作者约定期限的权利。在现实中,期刊社大多通过“投稿须知”来对期限进行规定,从而对审稿的期限进行了单方面的限制。如中国法学期刊网的“投稿指南”规定,凡于三个月内未收到本刊的“稿件录用通知”者,请自行处理。在收到本刊的采用通知前,凡文章已在其他公开出版物或互联网上发表的,请作者务必及时通知本刊。[7]从各期刊的“投稿须知”可以看出,对于期限的确定是由报刊社一方自主决定的,是报刊社单方意志的体现,并不是在与作者的共同协商中确定的。这样的规定缺乏公平性,也是对意思自治原则的违背。而且,这常常使作者处于被动、不利地位。通常,作者为了发表作品,只能接受期刊社规定的条件,没有商量的余地。这就意味着,作者在长达数月的审稿期间中不得自行处理其作品,也就不能选择其他期刊进行投稿。几个月后,若稿件被退回,那么作者还得另寻期刊社进行投稿,可能还需经历数月的审稿期间。在学术竞争日益激烈、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几个月的时间足以让自己的作品因为缺乏新颖性而贬损价值。可见,过长的审稿期限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者实现其合法权利。

再次,期刊社也可能在超过“投稿须知”中规定的期限之后决定刊登作品或者已经刊登,但又未在该期限内将这一决定通知作者,致使作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作品投往其他期刊社。这就可能导致一稿多投的发生,而期刊社应当承担全部责任。期刊社未按其所做的规定履行其义务,而导致作者在可以自行处理的情况下实施了客观的“一稿多投”的行为,期刊社一方存在过错。

2.3 其他方面的原因 第一,现在,如教师职称的评比、研究生的推免工作等都一致要求主体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高校在这方面的硬性规定迫使教师、学生将注意力转向投稿上,为了达到最大程度发表文章的目的,进行一稿多投。大多数高校对于研究生、博士生毕业条件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不仅成为衡量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标准,还成为了学生们争夺投稿、发刊机会的对象。这样的规定导致研究生、博士生采取广泛投稿的方式来增加核心期刊选用文章的几率。这样一种衡量学术能力、研究能力的体制的确催生了大量一稿多投行为。

第二,由于限行《著作权法》对于一稿多投的行为并没有明文禁止,对于一稿多投应当承担的责任也没有进行规定,学界对于一稿多投行为的合法性尚且存在争议。所以很难在实践中寻找到明确的法律依据来加以适用。这种法律规定的不明确性也增加了投稿者的侥幸心理,促使他们认为既然法律规定一稿多投需要承担的责任,那么即使自己真的一稿多投,对于自身来说,也不回造成任何实际损失。

2.4 小结 笔者认为,虽然导致一稿多投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如果没有著作权人一稿多投行为的发生,也就不会产生同一作品或者近似作品被多家报刊社选用并刊登的结果。对于著作权人来说,具有决定是否进行一稿多投的权利。但是,当他选择了一稿多投之后,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和责任。一稿多投的存在,对于学术道德建设工作是极大的阻碍。此外,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中,将一稿多投归为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由此可见,一稿多投问题对于学术尊严的维护、学术道德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而且,通常在报刊社的“投稿须知”中设定了期限,即使该期限的设定对著作权人存在不利之处,但一旦著作选择遵守该“投稿须知”并且进行投稿,就表明其愿意接受有关期限方面的限制。若著作权人突破了这一限制,在一定期限内一稿多投,则是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违背。另外,著作权人一稿多投,过多地占用了报刊社有限的资源。从具体来看,也许是对著作权人发表权的实现。但是从总体上说来,这样的行为剥夺了其他著作权人尽早发表作品的权利。当一稿多投行为被所在行业视为惯例或者被确立为合法行为,那么整个行业会陷入白费功夫的死循环中。报刊社审稿时间长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使进行了一稿多投,作品刊登的时间也不会相差太大。

从短期来看,一稿多投虽然会使著作权人的作品尽早发表,让著作权人创造性的、新颖的想法、观点尽早面世,给著作权人带来名利上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这对各行业领域的创造能力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和伤害。

3 从典型事件谈“一稿多投”的是与非

3.1 事件简介 2011年12月6日,《南方日报》报道了河南大学副教授王浩斌3年发表273篇论文一事。12月6日下午,记者通过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查阅,发现王浩斌从2006年起,共署名300余篇。其中,“同一篇论文在不同期刊上发表”的现象出现了至少18次。例如,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的历史分期》的于《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但《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上也出现了这篇文章。记者对比两篇文章发现,文章作者都是王浩斌,文章题目相同,小标题相同,内容也基本一致。事后,未出现关于期刊社王浩斌或者双方和解的报道。事件最终以何种方式结束、王浩斌本人受到何种处分也不为公众所知。

3.2 原因分析 第一,在本案中,王浩斌自身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学术道德感缺失。在明知自己的行为属于一稿多投的情况下,王浩斌仍然将同一作品或者近似的作品投给不同的期刊社。最终导致了一稿多发的后果。在此案例中,王浩斌本身存在着很大的过错。其急功近利的行为被报道出来之后,也为学界、群众指责和批评。

第二,期刊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同一篇论文在不同期刊上发表”的现象出现了至少18次这一荒唐行为的产生,不只是王浩斌单方面所造成的。期刊社在审稿时出现了疏忽大意的过失,没有发现一稿多投行为的存在。而且,不止一家期刊社存在这样的过失。其中是否还存在利益链条,在作者与期刊社之间是否存在着恶意的约定我们不得而知。

3.3 一稿多投行为的是与非 一稿多投现象在学术界大量存在,那么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同时,一稿多投又为很多群体反对、批判,可见其不合理之处已经造成了很多的困扰。鉴于其不合理之处颇多,禁止一稿多投也势在必行。

第一,一稿多投有其存在的理由。首先,版权是一种民事权利,是私权、人权。[8]对于著作权人来说,享有对其作品的发表权、复制权、发行权等权利。一稿多投无疑是对著作权人的发表权最大程度的体现。著作权人有权决定是否发表作品,自主选择期刊社、报社、出版社进行投稿,寻求发表作品的机会,增加发表的可能性。其次,这种广泛撒网的形式可以使作品尽快地发表,而不用独守着一家报刊社或者出版社。这就给著作权人提供了充足的期刊社可供选择。再次,对新颖性、创造性要求很高的科技、医学等领域作品的发表提供了便利,有助于高端技术行业领域成果的发表,有利于促进“高、精、尖”行业得到更多的展示成果的机会。

第二,一稿多投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显而易见。首先,发表权属于行使一次就穷尽的权利。[9]对于同一作品,著作权人有且仅有一次行使发表权的权利。也就是说,如果著作权人同时将同一作品或相近作品投向不同的报刊社或出版社,那么在第一家报刊社或者出版社,刊登或者出版其作品时,其发表权就已经用尽。对于其他报刊社或者出版社来说,著作权人实现的并非是发表权,而只能是复制权或者发行权。根据《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一般情况下,作品刊登后,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此时,对于其他报刊社或者出版社来说,将著作权人的作品在第一家报刊社、出版社之后的刊登、出版行为,是否属于转载、摘编将会引起较大的争议。其次,对于一稿多投这一行为,由于争议较大、法律规定不明确,所以很难对一稿多投进行法律性质的认定。而且,对于投稿人对于报刊社造成的损失也难以认定。通常,一稿多投的行为被曝光之后,都是通过私下和解的形式,平息风波。对于高校的教师、学生或者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可能还会受到相应的处分。在司法实践中,由一稿多投行为引发的诉讼案件也少之又少,缺乏典型的审判案例提供参考。在缺乏诚信、缺乏监督机制的情况下,不论是否构成重复发表,任何形式的一稿多投都是不值得提倡的,相反,只能一如既往地加以抵制。[10]

3.4 小结 笔者认为,虽然一稿多投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著作权人的需求。著作权人合法利益的保护成为了一稿多投行为的“挡箭牌”。显而易见地,一稿多投行为的不合理性更突出,而且成为报刊业、图书出版界的众矢之的。一稿多投事件的频繁曝光,对于学术界的声誉更存在着不小的损害。若一些国家核心期刊也成为一稿多投的阵地,参与到一稿多投的链条中来。那么,公众对于其权威性和可信度的亲睐,很容易瞬间崩溃瓦解。

在此事件中,王浩斌存在明显的主观恶意,事后也造成了同一作品在多个期刊上刊登的结果。作为一名教授,这种不良行为显然会带给学生负面的影响。这会让有些学生认为,既然为人师表的教授都可以一稿多投,自身也可以采取这种行为。而且,作者本身为了尽可能地在期刊等刊登作品,采取修改开头和结尾、改换标题、“换汤不换药”等形式进行本质上的一稿多投,实际上是对学术、科研创造能力的贬损。当一个作者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如何一稿多投、提高自己知名度等方面时,真正花在做学术、做研究的时间和精力则不断削减。这对于学术、科研的发展是一种极大的阻碍。

4 从法律视角看“一稿多投”

在制定《著作权法》之前,文化部于1984年6月15日、1985年1月1日分别颁布了《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图书、若干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弥补版权领域的空白。其中,对于一稿多投行为采取明确的禁止性规定。这样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著作权人权利的保护,利益的天平明显倾向了出版社、报刊社的一端。自1999年9月7日《著作权法》制定通过以来,历经2001年和2010年两次修改,都未明文禁止一稿多投。虽然相对于以前而言,有着明显的进步,但在对于著作权人权利更为重视的今天,不免显现出局限性。

4.1 《著作权法》制定前的法律规定 《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向国内期刊投稿,可以不签订合同,但作者不得一稿多投;期刊应在收到稿件后三十天内通知作者是否采用,如 过期不通知作者,作者可另行处理。”《图书、若干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三条第一项规定:“作者向期刊或出版单位投稿,或与出版单位签订约稿合同,不得一稿多投。因一高多投给期刊或出版单位带来的损失,作者应予以适当赔偿。”当时,对于一稿多投采取明令禁止的规定,这与当时的学术氛围、知识产权的发展有关,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规定。

4.2 现行《著作权法》的规定存在的问题 根据《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著作权人向报社、期刊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期刊社通知决定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期刊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上述条款是对关于“一稿多投”情形的重要规定。该条款规定了著作权人向报社、向期刊社投稿两种情况。我将从如下几方面分析《著作权法》在一稿多投规定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著作权法》并没有明文禁止一稿多投,也没有规定一稿多投的责任承担问题。学界对这一问题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有学者认为,从立法本意看,著作权法规定禁止“一稿多投”行为的本意并非限制一稿多投行为本身,而是它可能引发的可能后果,即一稿多发行为。[11]也有学者认为,投稿是著作权人许可他人使用作品的行为,一稿多投是著作权人许可他人非专有使用权的行为,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12]笔者认为,法律虽并没有明文禁止一稿多投,但是从对著作权人的投稿行为设定法定期限这一角度来说,立法对于一稿多投倾向于禁止的立场。并且,从维护学术风气、尊严的角度,一稿多投行为也应当予以禁止。

第二,对于审稿期限的规定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期限是从“稿件发出之日起”计算,向报社投稿的情形为15日,向期刊社投稿的情形为30日。对于该期间是否包括作文投稿、决定刊登通知的在途时间,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若是法律所规定的期限包括该在途时间,实际上压缩了报社、期刊社的审稿时间。由于我国现在的报社、期刊社采取的是三级审稿制度,特别是在学术期刊方面,审稿的时间往往长达数月。而审稿的过程又是对作品质量的评判和考验,是决定是否选用、刊登作品的中重要环节。这样,法律规定的期限与实际所需时间之间存在较大的冲突,导致现实中该规定的可操作性将弱。只有极少的期刊社可以做到在30日内完成审稿并将决定刊登的通知发给作者。

第三,条文只规定了报社、期刊社在一定期限内向著作权人发送决定刊登通知,并没有规定违反这一规定的责任,也未规定对决定不刊登的作品发送通知的义务。不能及时处理稿件,未在著作权法规定的期限内给作者回执,这也是违法的。[13]从《著作权法》的规定来看,报社在15日内、期刊社在30日内向著作权人发送决定刊登通知应当是报社、期刊社的义务。但是,法律并未对报社、期刊社违反这一义务所应承担的责任加以规定。若报社、期刊社没有在一定期限里将通知送达给著作权人,著作权人再将作品投给其他报刊社,则不构成一稿多投。若报社、期刊社在一定期限之后采用并刊登了作品,但未将决定送达给著作权人,那么极有可能造成著作权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同一作品投给其他报刊社,从而在客观上构成了一稿多投。而且,该条款并没有规定报社、期刊社对决定不刊登的作品发送通知的义务。如果报社、期刊社没有将该决定送达给著作权人,著作权人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否被决定刊登,这就会对于著作权人重新投稿造成延误。对于科技、医学类期刊来说,这样的延误对于著作权人来说着实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正在不断地被开发、创造出来,几个月的延误就有可能使观点丧失其应有的价值,造成后来者居上的局面。这对于著作权人来说,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以金钱来衡量的。

第四,条文只适用报社、期刊社,并不适用于出版社。对于出版社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著作权法》以及《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虽然在书籍出版领域也存在着一稿多投的现象,但是这一现象在报刊、期刊领域更为多见、典型。而且,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图书出版者必须与著作权人签订出版合同,按照合同约定享有专有出版权。以合同的形式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是维护各自利益,减少纠纷的有效手段。因为一部书籍的出版通常凝结了作者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付出。而在报刊、期刊领域,由于稿件来源庞杂,做法不规范,还未能达到与图书出版相同的模式。

第五,法条中“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首先,该表述并没有对约定的形式进行规定。是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口头、书面、默示认可,还是只能以书面约定存在着疑问和争议。

4.3 对杜绝“一稿多投”现象提出的建议 第一,《著作权法》应当明文禁止一稿多投的行为。法律规定的不足和缺陷是导致“一稿多投”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同时,《著作权法》应当对“一稿多投”行为进行定性,并对责任的分配、承担问题进行明确规定。法律应当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第二,加大监管力度,建立“一稿多投”诚信档案制度。一旦发现作者有一稿多投的行为,经过审核确认之后,写入作者的诚信档案中。这样的档案制度不仅可以为报刊社提供参考,还可以对作者自身形成约束。同时,这也是作者学术道德感的体现。

第三,报刊社、出版社等应当建立起完备的数据库。数据库信息量越大,其检索一稿多投行为的精确度越高,也就越容易发现该行为。做到在早期的审稿阶段就退回一稿多投的稿件。报刊社、出版社也就不必花费过多的资源去审核稿件,有利于压缩审稿时间,提高审稿的效率。

一稿多投现象的消除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还需要在实践中寻求突破、在立法上寻求完。同时,社会各界的配合也很关键。

5 总结

近些年来,“一稿多投”现象的盛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其中不乏声讨者和反对者,当然也存在支持者。对“一稿多投”的原因进行综合的分析是深入了解这一现象的重要环节。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一方,否则缺乏公平性。也只有在全面地进行追根溯源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治病的良方”。不断涌现出的典型事件,不仅吸引了媒体的眼球,也促使着学术界、报刊业界、高校师生等不同社会群体对于这一行为的关注和讨论。

笔者认为,《著作权法》应当明文禁止“一稿多投”。在强调著作权人权利的今天,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著作权人的自由也应当是权利限制下的自由,不应当也不可能存在无限制的自由。而且,在学术道德感缺失的情况下,有必要采取措施去拯救和挽回学术的尊严。当然,立法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果要在立法上寻求突破,还需要社会各界在具体实践中提供能够平衡各方利益的良好方案,保证法律的可操作性、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任胜利.科技写作漫谈(25):一稿多投与二次发表[EB/OL]. http:///home.php?mod=space&uid=38899&do=blog&id=27188,2008-05-03.

[2]吴国平. “一稿多投”法律问题初探[J].福建法学,1994(2):31-34.

[3]唐彩霞.“一稿多投”、“一稿多用”与稿件的著作权保护[J].图书与情报,2006(2):57-59,65.

[4]刘福民.“一稿多投”——报刊维权应从为作者维权入手[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02-104.

[5]余雷.一稿两投的法律思考[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60-61.

[6]李明山、吕静.广东科技期刊稿约中的审稿时间的调查和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3):412-414.

[7]中国法学期刊网.投稿指南.[EB/OL].http://.cn/html/zhinan.shtml.

[8]涂卫,李少鹏.“一稿多投”的著作权法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6):58-61.

[9]刘春田等.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5.

[10]陈家骏.共同守法 互相尊重 杜绝一稿多投[J].编辑学报,2005,17(1):70-71.

[11]马伟,许学国.关于学术论文一稿多投、一稿多发行为的法律思考[J].消费导刊,2008(10):132-134.

[12]詹启智.一稿多投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合法权利——兼论一稿多发后果的规制[J].出版发行研究,2010(2):52-55.

[13]李良明.解决一稿两投重复发表问题要靠法制[J].编辑学报,2003,15(1):17-18.

上一篇:设计师的角色 下一篇:浅谈空气驱动的下肢机械外骨骼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