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10-24 09:19:53

新课程中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的实践探索

摘 要:新课程要求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设置前置作业、巧妙设置问题、动手实验探究、生活情境再现、制造学生的思维冲突等方式启迪学生自主思维。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自主思维;设置问题;动手实践;生活情境

生本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的根本是“依靠儿童自然学习的天性,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以学生为本”!

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努力实践,采用多种策略创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实现“学生可以自己学会知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而得到知识”这一目标。注重在教学中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把学生的知识、能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

教学的一般思路:

一、重视前置作业

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化学,掌握思维的线头,也就是根本,才能思维。教师的教学是创造性劳动,对学生进行深刻的了解,深知其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教师用智慧设计“最简单、根本、开放的前置问题”,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

学习“空气”这一内容之前布置作业:在网上搜集关于空气成分的探索过程,并研究问题“第一位定量研究空气组成的科学家及其研究方法”,自然过渡到对课堂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深刻认识。

二、通过问题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

心理学家认为,当学习者不能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释一个新的问题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衡”,从而激发其认知的内驱力。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用隐含于教学中的矛盾因素或学生已有的认知与新知之间的矛盾,有意识地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1.在课堂导入时搭建认知冲突

新课导入是课堂的第一步,行之有效的导入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课始,教师展示图片:西汉金属文物,发现金器银器仍光亮如新,铜器略带锈迹,铁剑上锈迹斑斑,已因锈蚀而断裂。自然产生疑问:“同样是金属,差别为什么这么大?”从而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学习中去。

2.通过趣味实验引发思考

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很快地接受知识。教师采取的导趣方式多样,可以是精湛的导语、科学家的小故事、小实验等等。

趣味实验是化学的秘密武器。例如学习“硫酸”一节时,做蔗糖的碳化为实验,当小烧杯中出现“黑面包”时,让学生在惊讶的同时思考这一现象为什么会出现,真正体会到浓硫酸的脱水性。

3.“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地等待结果,而是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预计结果,当结果与预期不一致,学生就可能产生高涨的热情,就有可能不断地自发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从而获得新知。

当学生掌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规律后,教师提出问题:“钠与硫酸铜溶液是否反应?如果能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预测现象为钠溶解,有红色物质出现。此时教师演示实验,现象与预测不符,学生惊讶,经分析讨论明白其中的原因,从而获得新知。

三、通过动手实验,开展思维活动

当前学校班容量较大,仅靠教师的演示实验,效果欠佳。若改为学生实验不太现实,不仅药品消耗量大,而且课前准备工作量大,耗时长,教学进度受影响。采用微型实验,用注射器、药瓶、饮料瓶、包装盒等生活中的物品替代实验器材,这样学生可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器材,操作简便,每个学生可动手实验,主动探究。

四、创建生活情境,引导思维活动

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社会中的化学问题及高新技术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思维,从而获得知识。

复习“酸碱的性质”时,以教师一天的活动为线索:早上,伴着化学版《青花瓷》起床,从而找到酸碱的知识;午餐,鱼胆被弄破引发的思考及探讨自热米饭的原理;晚上,通过做游戏练习酸碱的反应关系。

总之,在新课程研究中,注重以学生为本,学思结合,让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是教师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小学科学主动探究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游戏中体验复分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