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教学的本质内涵及实施浅析

时间:2022-10-24 08:21:27

分层次教学的本质内涵及实施浅析

摘 要:分层次教学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本文“分层次教学”的本质内涵,提出了分层次教学的原则,论述了分层次教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质量

分层次施教就是将一个班的学员根据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分成若干个组,教员对不同层次的学员分别拟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程序,从而使优生提高拔尖,使中等生正常发挥、稳步提高,使差生得到转化,努力赶上。课堂分层次施教是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适应现代教育思想基本要求的一种组织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其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员,使不同程度的学员通过教学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院校教学只有针对学员间存在的差异,倡行分层次教学模式,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分层次教学”的本质内涵

全面发展是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对各级各类人才提出的共同的质的规定。坚持全面发展,才能保证教育的方向性和统一性,但是全面发展不等于均衡发展,它要求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准。但并不要求各方面发展达到同等水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教育目的应当有普遍的统一的要求,但又不是用一个模式来塑造人。在贯彻落实教育目的的普遍要求的同时。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弥补现行教学模式的弊端。根据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差异性原则。学员的差异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可变差异就是指学员在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习得的,是可以改变的。不变差异是指学员在个性特征、学科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其在短时间内不可改变,是学员的优势差异。基于这些认识,应制定“正视差异、承认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的原则,为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提供努力方向。

合理性原则。学员是发展的。学员的基础水平、能力水平已发展到了自己“发展区”的最高点时,则应提升到新的更高层的“发展区”去发展;相反,若负向发展到自己“发展区”的最低点以下时,则应到最适合自己再度发展的“发展区”去发展。院校需要提供学员合理的流动机会,也就是说分层次必须是动态的。分层次的依据为:多元化、不惟成绩;考虑学员对该学科的兴趣和决心;尊重学员意愿和选择。

主体性原则。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师生之间、学员之间建立民主、合作、平等的和谐关系,尽可能多地为学员提供独立思考与选择的机会、时间和空间,使学员逐步做到想问、敢问和善问,让学员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成为学员“我愿意、我能够、我深信”能做好的事情。

激励性原则。包括成功激励、评价激励等。成功激励是从已有的成功中获得激励,从而增强创新的动机、热情和信心,主动去争取新的成功。评价激励就是把评价学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促进学员成功和进步上;评价要以学员个体表现为参照系,即强调每个学员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坚持表扬、激励,对学员的不足要宽容。

三、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对策途径

分层次教学难度比较大,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通所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问的内在联系,还需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的发展动向、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笔者提出了一种分层次教学的组织形式,通过分类编组、分类指导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1、分层次教学,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点,如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还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家庭环境、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只有了解全面.教学才有针对性,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反映。

2、进行分层次教学,教师要处理好班级授课与个别辅导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体的集体教学上,使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进度能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同时也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进行分层次教学,教师必须备好每一节课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大纲、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多样性和弹性。实行分层次教学,必须打破这些弊端。而在分层次教学中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分层次教学的效果。由于分层次教学的备课量较大。光靠一个人的努力并非易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在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四、实施分层次教学需要关注的问题

分层次教学实际上是针对学生的不同数学水平和思维水平进行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方法(下转27页) (上接25页)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分层次教学体现了教育方针,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它以情感教育为前提,因材施教为原则,分类教学目标为评价依据,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和教师、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达到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和高考的改革与逐年扩招,使得同一年级中学生的思想品质、知识水平、能力的差异相对突出。现行的传统班级授课制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碰撞越趋激烈。同时随着教学的改革和一些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逐渐推广。班级授课制也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它强调教学的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将几十个学生集于一堂。由于学生之间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水平也有差别。如果教师按同类教学。势必出现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职教院校尤其明显。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索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很不利的。如何使学生学有所得,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是当前教育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上一篇:关于提高公路工程质量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论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