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班语文教学的优化处理

时间:2022-10-24 07:04:52

毕业班语文教学的优化处理

内容摘要:毕业班语文教学和一般年级要有所不同,教学内容要“精”;教学方法要“活”;教学语言要“变”;时间支配要“巧”。

关键词:毕业班;语文教学;优化

当前九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学生学习时间紧,科目多,又面临中考。那么,在毕业班学生学习时间紧、压力大的情况下,怎样提高毕业班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呢?在多年毕业班的语文教学中,我也做了一些努力,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就我平常的一些做法做一些总结,抛砖引玉。

1 教学内容――要“精”。即课堂教学内容应按中考的目标要求和实际需要来确定,而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是:仍有不少语文教师从良好的愿望出发,恨不得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以为在课堂上讲得越多越好。有的青年语文教师自读课文也不放过,不分详略地“满堂灌”。甚至于自己表演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昏昏欲睡。这种不让学生独立思考,只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打“疲劳战”的教法,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因为学生在语文课上紧张了45分钟,再加上其它科目也是这样,表现在课堂上的是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昏昏欲睡。时间长了,学生心理上压力过大,产生了焦虑感,从而导致厌学,影响了教学质量。聪明的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却能掌握适度,把握重点,抓住关健,解释疑难问题,注意内容上的少而精。所谓“少”,不是说越少越好,不是说内容可以简单、空洞,而是力求一个“精”字。笔者到洋思中学学习一周,感觉洋思中学的3015工程,应该也有这层意思。对于经过精选的内容,必须详细分析、理解,这种分析与理解是让学生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学语文的方法,把“一桶水”酿成“一杯甘露”,浓缩的才是精华。

2 教学方法――要“活”。新颖多变的教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少神经疲劳的一种重要手段。语文课堂教学,应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充分自然。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如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或设置悬念,诱导探奇,激发学生对“已知”产生疑问,对“未知”发生兴趣;或唤起联想,巧于生发,温故知新,纵横结合。又如愉快教学法,或创设情境,让学生享受学语文之乐;或铺台阶,引导自读,让学生享受攀登之乐;或抓训练,举一反三,让学生享受成功之乐;或重学法,找规律,让学生享受会爱之乐等。我在教《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这样的文章,就直接用软件把《水浒》、《三国》连续剧中这一段剪辑下来,播给学生看,课文内容一带而过,事实证明效果良好。运用这些灵活多变的教法,能使学生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交替配合。吕淑湘先生提出: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他还提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3 教学语言――要“变”。有的语文教师讲课速度过快,学生刚听到前面的话,对其意义还未领悟,紧接着又有一连串的话涌来,如滚滚东流水。若想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样的语言有时也有必要,但长时间用这样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每学一篇新课文时都焦急不安。天长日久,必然会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有的语文教师讲话速度过慢,跟不上学生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这就浪费了时间,从而导致学生精力涣散。有的语文教师读书声嘶力竭,震耳欲聋,企图以此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实,事与愿违。因为响度过大,声音过高,会使学生感到不悦耳、不愉快。如果持续发展,就会引起神经过敏性焦虑。有的语文教师讲课,细声细语,似窃窃私语,以此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其实声音过低,达不到必须的响度,教室后面的学生听不清,即便听也觉十分吃力,这就不能顺利地吸取语文教师发出的全部语言信息,大脑皮层易疲劳,也会产生高焦虑。还有的语文教师讲课时使用一种固定语调,也会迅速引起疲劳。要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考虑教学语言富于变化,讲究合理的速度、适当的响度、多变的语调。有关研究材料表明:教师一口气说出5―9个意义单位构成的句子时,听讲人大约可在五秒钟保持着有效的记忆。过长的句子,过多的严密句,其句意不能完全进入学生的意识里,因此,注意力就会分散。其次,语速也要快慢适度。再有,教师语言中应深蕴着潜在的信息内容,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开展想象与联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联系已知,去解决新知。为此,教学语言中常运用追补语(又叫插说,穿插讲些相关的事例或知识)、引导语(如“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可以这样领会”引导思路、引导方法)、商讨语(以一种商量、讨论的口气来引发、诱导)等等。

4 教学进度――要“宜”。我校有一位语文教师平时上课仅讲20分钟左右的时间(非少而精),开学之初象《故乡》这样的课文,拖拖拉拉要讲授六节课(我校一周含作文课仅有五课时)期中考试前,这位老师却匆忙而草率地赶进度,像《隆中对》、《出师表》这样的文章一节课授完。期中联考成绩与同轨班级相比,均分相差15分。这位语文老师平时进度过慢,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分散注意力,平时学习没有紧迫感。复习时却忙于赶进度,会加剧学生大脑的机能消耗,促进疲劳的发展和学习能力下降,使绝大多数学生难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前进,因而失去自信心、好奇心,最终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掌握中学生接受知识与形成能力是受一定年龄阶段限制的特点,经常检查分析教学进度是否适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特别是毕业班,还要复习前两年的知识点,学习负担很重的情况下,更要保证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5 支配时间――要“巧”。苏霍姆林斯基谈克服过重负担的另一条建议,那就是“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条建议对现在的学生真是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有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这确实够辛苦的。但这种未能科学支配、巧妙安排45分钟的做法,违反了课堂教学原则。有研究表明,一节课之初大脑皮层的活动能力较低。尔后逐渐提高。上课后25分钟左右达到高峰,接着又逐渐下降。下课前5分钟,由于“终末激发”而略有回升。根据这一用脑规律,笔者认为讲究实效的语文课通常采用“三步分时法”,即第一步为上课后5至10分钟,复习旧知、为新授内容提供知识背景,使学生参加到这节语文课所特有的智力活动中去;第二步用25分钟左右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最佳状态;第三步在下课前10分钟左右,疏导学生复述或朗读课文,了解作业等。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切勿拖堂。一次对教师作民意测验,结果有一项使大家大吃一惊:95%的资深教师被学生亮黄牌。原因很简单:屡屡拖堂。老师们大感委屈,我放弃休息时间多教你们一些知识,为的不是你们吗?然而,学生并不领情:我要喝水,要活动,要上厕所……,因为占用了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只会落得学生昏头胀脑。教师筋疲力尽的结果,与教学目的相去甚远。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课堂是教学的阵地。是学生发展的乐园,课堂上体现新课程理念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应该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给学生一个“开发的课堂”,“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积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从而让毕业班学生学得更轻松,让课堂教学真的精彩,让学生表演的更精彩,让老师成真正的导演。

上一篇:浅析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下一篇:优化活动是活动单导学高效课堂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