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叙事看“艳照门”中的女性形象

时间:2022-10-24 06:58:55

从媒体叙事看“艳照门”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

“艳照门”因一个男人而起,却以对一群女人的喧嚣结束,本文绕开道德、隐私层面的争论,用网络媒介报道为文本,以女性主义角度关照整个事件,从报道角度和文本叙述两方面入手,试图呈现男权思想控制下的媒介在整个事件报道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认为在现代社会,即使貌似事业成功、地位独立的女星,也依然被传统忠贞观念束缚,其终极最大价值仍附着于家庭之中。

关键词: 艳照门 网络媒介 男权主义 女性主义 女性形象

具有巨大娱乐效能的“艳照门”事件显然已经落潮,作为2008年初最具“震撼力”的“网络事件”,其从最初爆发极致的能量到现在的式微,让人不禁感叹,在一个“娱乐至死”时代,无论何种劲爆的新闻都显得“后劲不足”。当抛开“艳照门”的轰动效应和娱乐因子,仔细反思网络媒介的立场就会发现,整个事件的报道完全笼罩在男权社会的语境下。

一般认为,女性被视为附属是在所谓的“前现代”社会,女性的价值和出路最终体现在家庭。与此相伴,“至上”是对女性的基本道德要求,而一旦“失贞”也就失去了全部。但作为两性的另一极,男性根本没有所谓“忠贞”的顾虑。确切说,“忠贞”本来就是为女性量身定做的。艳照门的主角陈冠希又一次成为此观点的最佳注脚,其仅以一个“真诚”的道歉就轻松抽身而去,相反,那些身陷其中众多女星却久久不能脱身。

众所周知,艳照门所涉及的女星几乎都事业有成,但在媒体的话语体系里却完全被剥夺了作为职业女性应有的独立性和思想的自主性。“实际上,这是一个惊人的证明,即性别结构异乎寻常地独立于经济结构。”[1]女星们即使事业如何成功,也不足以使她们的形象避免在整个社会“男性中心”无意识心理下的扭曲和变形。

那么,媒体是如何一步步建构了这样的舆论场?本文以标榜最具平等性的网络为目标,从主流媒介报道此事件的角度及文本内容分析两方面入手,试图从媒介“塑造”的女性形象揭示男权社会心理结构下媒介语境话语体系的“平等”本质。

对媒体报道角度的分析

应该承认,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网络已经形成某种话语霸权,“大众媒介又具有建构社会性别意义或模式的功能,媒介对社会规范、角色、等级和制约的种种描述,常常会内化为受众的一种社会期待,最终会影响受众的性别意识和行为。”[2]而“议程设置的基本内涵是大众传媒对某些问题(议题)的特别报道倾向和力度(显着性和重要性)将影响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认知。”[3]毫无疑问,网络媒介对艳照门事件的“议程设置”也影响着受众对整个事件的把握。媒介在对不同主角报道的语言建构方面无不渗透着“男性中心”无意识,而这些潜意识无形中深刻而明显地影响着受众接受信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取向。

以下是笔者在4月1日对网易娱乐资料酷“艳照门最新新闻”的统计:[4]有关张柏芝的报道共18篇,除三篇谈到张的工作(其中一篇还涉及谢霆锋),其余15篇均为张柏芝家庭和婚姻的报道,但在涉及陈冠希的38篇报道中,除直接关涉与艳照门事件外,有关其感情生活的只有两篇。从统计不难看出,媒体关注男女艳照主角的侧重点很不相同,陈冠希需要负责的仅仅只是艳照本身,诸如到警察局录口供之类, 而张柏芝被关注的重点却是她朝不保夕的丈夫和家庭。也就是说,媒介关心的并非是艳照事件对张柏芝可能造成的伤害,而是将重心放在她失去或即将失去在家庭中的“地位”。

当网易调查“谁是此次不雅照事件最大的受害者?”时,艳照门的绝对主角陈冠希“意外”被“边缘化”,关注率仅为12.0%。而张柏芝和钟欣桐却分列风头浪尖的一二位,分别为35.0%和25.0%。陈备受责难的原因集中在其行为对整个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上,也就是说,媒体对他批评的落脚点是在道德层面,而这恰恰反证了男性对公众的影响力。相反,对于女性来说,除了“伤风败俗”,她们“暂时”还没有资格影响大众。或者说,大众对女星的“愤怒”更多集中在所谓的“受骗”感觉上。

对此,媒体重点选择了张柏芝的婚姻生活进行报道。有意无意间,众多媒体将其塑造成一个应为自己“不检点”行为承担付出应有代价的不忠的妻子,一个被夫家嫌弃、唾弃、并即将被抛弃的可怜女人,似乎她应该做的只有努力博得丈夫和婆家的原谅。对于张柏芝作为女人因此遭到的伤害、承受的痛苦,媒体却极少提及。在如此语境下,似乎张柏芝的首要问题就是应当竭尽全力去维持家庭,她根本没有资格为自己痛苦,就算有也只能是因此给家人造成伤害而痛苦,如果张柏芝此时还考虑自己的事业,那就显得“奢侈”和“让人不能理解”。

媒体在塑造了一个“不忠的”妻子和“受害的”丈夫后,自然对张柏芝和谢霆锋的婚姻开始“说三道四”。从来自新浪的《谢霆锋和张柏芝离婚的三大理由》等新闻可以看出,就算当事人表现出两情相悦及感情和睦,媒体也是以一种“意外的”口气来表达,力图在“不动声色”中透露当事人之间岌岌可危的关系。

媒体更通过“回放”女星恋爱史的手法,用或明或暗的态度表达她们今天的“下场”事出有因。媒体在一一列举张柏芝婚前交往过的男子,目的就是要将谢张“金童玉女”婚姻的破产归于张柏芝。而《谢霆锋和张柏芝离婚的三大理由》、《传麦浚龙父亲反对阿娇入门》等报道标题表明,[5]女星们失去了“贞节”,也就失去了嫁入豪门的“天然”权力。与此形成对比,《陈冠希绯闻女友身材PK战》等报道在细细列举陈冠希众多“绯闻女友”的同时,却津津乐道的是她们身体各个部位的比较。[6]这种裸的评说无疑是握有话语权的媒体所隐含的男权思想的一次大暴露。

上一篇:论旧媒体和新媒体的竞争 下一篇:有关马林诺夫斯基对墨西哥市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