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奋斗及其相关研究

时间:2022-10-24 06:54:28

个人奋斗及其相关研究

摘 要 个人奋斗作为个人目标概念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是一种特定的、与情境目标有关的人格意向结构,指的是个体通过日常行为所努力达成的特性生活目标。根据目标理论的层次结构,个人奋斗及类似概念被统称为人格中的“中层”目标单元。文章选取Emmons的个人奋斗理论,从个人奋斗的基本概念及其测评开始,论述其与幸福感、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并简要评述了几种不同的个人目标理论,呈现了一种与传统特质理论不同的人格研究方法。

关键词 个人目标,个人奋斗,“中层”目标单元。

分类号B848

1 引言

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特质和动机是两个主要的研究取向。自Allport提出人格特质的概念和理论以来,经Cattell、Eysenck以及McCrae、Costa等人格特质学家的努力,人格特质的研究已经成为人格心理学的主流,人格特质的测量工具也被广泛使用在心理学各项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人格心理学领域整合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许多人格心理学家认为特质理论并不能完全包括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所有相关层次和领域,而这其中一些特质理论所无法涵盖的领域却在人格和人类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1]。于是心理学家们开始了更加深入的思索与研究,并提出了与之相关的一些新理论模型。Emmons认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水平:(1)水平一,由最广泛的,去情境化的特质单元构成(如,“大五”);(2)水平二,包括发展和动机构架(如个人目标,计划,策略和任务等);(3)水平三,是个人认同,即人生叙事[2]。McAdams也提出了类似的三水平人格研究模型*。相对于特质研究,人格的动机取向更强调人类行为在情境下的目标导向性。Rotter和Kelly的“预期-价值”理论(expectancy-value theory),Bandura的目标标准和自我管理模型,都体现了这一观点。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许多人格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与特定的、个别化的、情境化的个人目标系统。个人目标(personal goals)是指在个人日常生活中所追寻的一种自认为可实现的,且对自己具有意义的目的行为[3]。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于这些“个人目标”有着不同的称谓,其中代表性的如个人计划(personal projects)[4],当前关注(current concerns) [5],个人奋斗(personal strivings)[6],生活任务(life task)[7]和主要生活目标(major life goals)[8]等。随着研究的深入,根据目标理论的层次结构,这些关于个人目标的概念被统称为人格中的“中层”目标单元(“midlevel” goal units)。关于此项主题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外不胜枚举;而在国内,关于个人目标这种人格意向结构的研究却鲜见发表。

2 个人奋斗

2.1 个人奋斗的概念及特征

为了成就独特的自我,人们总是努力奋斗以期实现某种自己所设想的自我。Robert A. Emmons把“个人奋斗”定义为“个体目标导向的连贯模式,指的是个人当前正努力做的事情”[6];“表现为个体以其特有的行为方式选择并实现一个或多个预定目标,是个体希望在不同情境下希望实现的典型目标类型”[9]。Emmons列举了一系列通过奋斗而达成的目标。例如,让自己的外形更能吸引异性,努力让自己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或努力比别人更优秀等等。

个人奋斗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Allport关于人格研究的目的性(teleonomic)理论。Emmons指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人奋斗体系,这使得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个人奋斗类型来区别不同的人。个人奋斗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目标组织起来,使得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对于个体而言,个人奋斗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综合性,一个奋斗目标常包括多个功能相同的次级目标。比如,一名学生的个人奋斗目标是取得优异成绩,也许他会把这个奋斗过程划分成课堂认真学习、考试前认真复习、考试时仔细审题等多个不同子目标。即通过多个具体目标的实现最终完成一个人格奋斗。Emmons还对于个人奋斗中的冲突和矛盾(conflict and ambivalence)进行了专门阐述。前者指的是两种或多种个人奋斗之间的斗争,而后者表达的是一个个人奋斗实现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内部的混合感情[10]。个人奋斗既包括要尽力获得或经历的事,又包括要尽力避免的事。个人奋斗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而且,个体之间在其生活由积极奋斗或消极奋斗构成的程度是不同的。

Emmons指出了个人奋斗大量的明确的特征。首先,个人奋斗对个体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尤其表现在构成个人奋斗的目标和一个人表达个人奋斗的方式这些层面。但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或规律性的个人奋斗类别(比如成就、人际关系、自我表征等)。其次,个人奋斗的另一个特征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成分。第三,尽管个人奋斗是比较稳定的,但它们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个体所要努力达成的事件随着情境的变迁和生活的改变而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个人奋斗反映着我们一生的持续发展。第四,一项个人奋斗中一个子目标的实现并不代表整个奋斗过程的完成。最后,大部分个人奋斗被假定是有意识的,并可以自我报告[11]。

2.2 个人奋斗的测评

Emmons对个人奋斗持系统观。最初他把个人奋斗划分为下列一些具体的维度:奋斗价值(value)、冲突(ambivalence)、承诺(commitment)、重要性(importance)、投入度(effort)、难度(difficulty)、归因(causal attribution)、社会期望(social desirability)、确定性(clarity)、方式(instrumentality)、成功可能性(probability of success )、自信(confidence)、不作为成功可能性(probability of no action)、影响(impact)以及既往成就(past attainment)等。

在具体的测评工作中,首先让被试列出15条个人奋斗条目,并让他们写出实现每一种奋斗的具体方法。然后,根据这些被试列出的个人奋斗条目,使用个人奋斗量表(Striving Assessment Scales,SAS)对每一具体奋斗项目进行测评。第三步,将这15个奋斗条目组合成15×15的奋斗方式矩阵(striving instrumentality matrix,SIM),分析不同奋斗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主轴因子法并采用方差最大法旋转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个人奋斗的五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奋斗的程度(包括价值、重要性、承诺)贡献率为30.9%,这一个因素即可反映个人奋斗的程度;第二个因素,成功(既往成就和成功可能性)贡献率为16.2%;第三个因素,容易度(包括不作为成功可能性、投入度和难度)贡献率为11.2%;第四个因素Emmons认为不易解释清晰(其中包含了奋斗的归因、社会期望、环境机遇等),其贡献率为8.2%;第五个因素是奋斗方式,贡献率为6.7%。经过因素分析后得到个人奋斗的数据结果与“期望-价值”模型十分吻合 [6]。Emmons进一步对个人奋斗的维度进行了描述。根据涉及面(breadth)、自我反省(self-reflection)和情绪意识(emotion awareness)三种特征,使用个人奋斗编码手册(personal striving coding manual)将个人奋斗划分为高水平和低水平,并用个人奋斗参数来反映高水平目标与低水平目标的差别[12]。高水平目标是概括的、抽象的、开阔的;低水平目标是具体的、明确的、较表面化的。

Emmons进一步对个人奋斗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差异性是个人奋斗系统的一种结构性属性,反映了个人的目标奋斗系统中不同目标间的内部相关程度。差异性程度高的个体会表现出高度独立的奋斗目标,而差异性程度低的个体会表现出高度相倚的奋斗目标。Emmons进一步研究了个人奋斗的差异性与情绪唤起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有极端情绪的个体会创造条件,使自己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欣喜若狂或极度绝望。而差异性可以缓解个体的极端情绪,虽然差异性不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方法[11]。

3 个人奋斗的相关研究

3.1 个人奋斗与幸福感

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主题之一,补充、完善并发展着现代心理学体系。现代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基于快乐论(hedonic)与实现论(eudaimonic)两种哲学观点,而导致研究中出现了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PWB)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13]。SWB源自快乐论思想,认为快乐就是幸福,幸福感就是具有较多的积极情绪,较少的消极情绪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PWB则发扬了实现论的理念,认为幸福不能简单等同于快乐。与SWB重视个人自己的主观评价不同,PWB认为幸福感并不是纯粹主观体验,而应重视个人潜能的实现与人的自身发展,因而幸福感应该包括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的、自我实现、生命活力等变量。Emmons先后研究了个人奋斗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以及身体健康的关系[6,12]。

3.1.1 个人奋斗与主观幸福感

Emmons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上。通过经验抽样法*(experience-sampling method, ESM)记录下被试的心境状态和思维内容,并结合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提取所需数据。Emmons发现积极情感与个人奋斗维度中的成功可能性、既往成就、奋斗价值及努力度正相关;消极情感与成功可能性、既往成就、重要性负相关,而与奋斗难度、投入度、以及冲突正相关;生活满意度与个人奋斗的成功可能性、确定性及奋斗方式正相关,而与难度负相关[6]。此外,与“期望-价值”理论一致――在奋斗过程中,个体的投入程度越高,其相应的成就期望也就越高――个人奋斗中的承诺与实现有价值的成就期望呈正相关关系。Emmons和King研究发现,在个人奋斗上有大量冲突和矛盾的个体也体验到较多的消极情感和较低的生活满意度[14]。Emmons指出在个人奋斗量表中,奋斗的当前进程(current progress)、既往成就(past attainment)、承诺(commitment)、难度(difficulty)是对主观幸福感的四个显著性预测因子[15]。

3.1.2 个人奋斗与心理幸福感及身体健康

Emmons测评了被试的个人奋斗并让被试接受了其他问卷(其中包括BSI、BDI、MPQ、SWLS等**)的测量,以个人奋斗水平为指标,得出了个人奋斗与心理幸福感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12]。他发现,报告为高奋斗水平的被试经历了更多的心理抑郁和较少的身体疾病;而在那些报告为低奋斗水平的被试中则发现了相反的结果,他们的心理抑郁出现的较少而身体疾病却较多。对这一结果的解释,Emmons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说,低水平思虑(如低水平个人奋斗)可能反映了被试在被问及个人生活目标时,所出现的一种对固有威胁的回避反映。而其他研究表明,这一回避性应对策略与疾病的产生过程相关[14]。此外,Emmons和King研究发现,个人奋斗目标间的冲突与个体身体健康问题的自我报告测量分数相关;这一相关可能反映了个人奋斗间的冲突对与目标的反复思考和目标导向行为产生了抑制影响[10]。Sheldon和Kasser的纵向研究发现个人奋斗与人生和个人成熟密切相关,个人奋斗的和谐或一致的测量分数与幸福感呈现正相关[16]。

Emmons认为人们对幸福感的体验取决于他们目标的实现状况。对于那些重要目标和那些已经实现的目标,人们自身所感受到的幸福感会更为强烈。因而Emmons认为幸福感不仅仅只是一种特质,而应当被作是一种目标追求的产物。

3.2 个人奋斗与特质

对于人格研究中传统特质分析来说,以人格奋斗这一方法来审视人格将是一种全新的视角。Emmons认为特质研究是关于人格普遍的、规律性的方法,而个人奋斗这种方法则既有规律性的层面,也包含了个性化的层面。此外,特质是个人行为的表现形式,而个人奋斗属于人格的动机因素,不一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最后,特质与个人奋斗最根本的不同点在于,特质意味着已经导致了个体的某种行为结果,而个人奋斗则不一定导致行为。举例来说,我们可以说一个人他很友善,他就喜欢去交朋友,也善于交到朋友;但不能说一个人努力想让自己能表现出友善,那么他就一定会与别人去交朋友、成为朋友。

对于个人奋斗与特质之间的关系,Emmons调查了自恋型人格特质,发现得分高的被试与得分低的被试有不同的个人奋斗。如,高自恋被试的个人奋斗有努力控制和操作他人、穿着时髦衣物等,让父母感到自豪、意识到他人的感受、使他们快乐等。这种个人奋斗上的区别在同伴报告中也得到了证实[14]。

Emmons没有探讨“大五”与个人奋斗之间的具体关系。而在与个人奋斗理论相类似的“个人计划”这一理论中,Little使用NEO-PI发现了人格特质与个人计划这种人格动机单元之间很强的相关关系。而在Spangler和Palrecha的研究中也有类似发现[17]。

4 几种个人目标理论的比较

除了上文提到的个人奋斗之外,人格心理学动机取向中关于个人目标的理论主要还有个人计划、当前关注、生活任务、主要生活目标等等。Little把个人计划定义为意欲实现个人目标的一系列相关活动;是人们思考、运筹和从事的事情,是通向目标的路线或路径[4]。Klinger提出了当前关注的概念,是指一种将个体的经验围绕着追求某一目标而组织起来的假定的动机状态[5]。Cantor等提出了生活任务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们当前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和一个特定生活时期个体投入精力面对的一系列任务,是一种有组织的个人活动[7]。Robins和Roberts提出了主要生活目标这一概念,指的是个体规划生活内容的个人抱负和个人所建立的一般生活结构(general life structures),如成家、立业等[8]。

这些关于个人目标的概念虽各自定义不同,但它们都包含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1)起源于个体的动机;(2)是一种在多种动机结构组织下的系统;(3)受文化和情境的影响;(4)通过建构不同的“手段―目的”结构来实现;(5)都是目的指向[3]。

当然,这些理论概念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首先,这几种目标结构的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个人计划是一系列为追求目标而随时间推进的动机状态,虽然包含了对将要发生事件的预测倾向,但也仅仅局限于个体对当前所关注的事件或领域;生活任务则与发展阶段密切联系,是个人希望解决的重要人生或生活课题;主要生活目标则更多关注于较长时间影响个人生活方式的长期目标;与之相比,个人奋斗则更多地表现为具有个人特征的一系列努力方向或人生信念,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宏观的;可以是一种思想认识,也可以是一种行为动机。简言之,个人奋斗比其他几种目标结构更带有人格特征的意味,其表现不仅可以涵盖当前,也更为持久稳定。其次,当前关注、个人计划、生活任务、主要生活目标等都有明确的终止点;而个人奋斗则不会因成功或不成功而终止,它是对一系列目标反复、持久的追求[18]。关于这一点,Emmons曾就个人奋斗与个人计划做过如下的对比,“个人计划更多的是呈现了某种情境下,某个人会‘怎么做’;而个人奋斗则更为广泛地表现出了某个人会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此外在测评方法上,尽管这些不同的关于个人目标的概念会在具体维度的划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也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与个人奋斗的测评方法类似,无论是个人计划还是生活任务等,通常都是让被试提供多个的具体目标条目,而后进一步对这些具体目标进行评估来测量和分析其人格意向水平。只是这种具体目标在不同的理论中称谓略有差异,如在个人奋斗中被称为“奋斗”,而在个人计划中则是“计划”等等。

5 小结

个人目标作为个体行为表现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个体行为的意愿。对目标和动机研究应从一个更为广泛的视角入手,并按照一定的层次将目标系统地组织起来。在整个个人目标体系的层次中,最顶端是个人宏观的毕生抱负和对理想化自我的诠释,如建立某种崇高的世界观。接下来一个层次是较为具体的“原则性”问题,即个人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情,通常体现为个人的价值观。再下来就是一个更加具体的情境化目标层次,通常我们称其为“中层”目标单元,如个人奋斗等。最低一个层次是那些针对于具体事件和即时行动的目标,比如一天工作都有个好心情等等[19]。根据这种对个人目标体系的层次划分,个人奋斗(personal strivings)、个人计划(personal projects)、生活任务(life tasks),还有生活承诺(life commitments)、可能自我(possible selves)、愿望(wishes)等这些概念都被统称为人格的“中层”动机单元(或“中层”目标单元),而对这种人格的“中层”动机单元的分析已经成为人格心理学研究中最突出的一个特色[19]。这些概念都是高度情境化的“认知-动机”单元,它们反映了个体为改变或适应当前的某种环境或生活状态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趋向。这种对目标单元的模式化分析体现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选择及其行为的结果。而对这些目标单元的测评,都是要求个体罗列与特定时期相关的或在某一时期较重要的目标条目,再予以评定。

此外,根据Emmons和McAdams的人格理论三水平模型,“中层”个人目标单元都处于人格研究的第二层水平。以个人奋斗为例,针对它具有的“共同性”(nomothetic)可开展量化研究;针对它的“特殊性”(idiographic)则可开展质化研究。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可以研究个人奋斗水平的个体异同,将处于不同奋斗水平的个体进行分类;也可以深入地研究某一个个体的奋斗历程。故而“中层”个人目标单元的研究可同时开展量和质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结合特质研究与叙事研究两类不同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索人格结构中的共性和个性。而传统单一的特质研究方法仅是针对“共同性”的量化研究。例如,“大五”模型这种特质研究方法,它基于词汇假说,统计学上以因素分析为主,获得了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五种特质。这种方法不能用来研究“中层”个人目标单元,也不便于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质化研究。

本文简述了Emmons关于人格奋斗的理论、测评方法及其与幸福感、特质的相关研究。以个人奋斗这种“中层”个人目标单元为例,介绍了一种研究人格动机因素的方法。近年来,随着理论的发展,关于“中层”个人目标单元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其他一些心理学家也接受了这种理论并将其予以广泛的应用,比如Simons等人运用了个人奋斗的概念对大麻成瘾者和酗酒者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0]。但像个人奋斗这样一些“中层”个人目标单元的概念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这些目标单元在测评开始时就需要由被试提供一系列的个人目标条目(如Emmons的奋斗条目),尽管有研究者对这些目标条目进行了分类比较,但并没有研究者进一步了解个体目标选择的决策机制等问题。其次,个人目标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意向,应该包括目标的解决过程(如Emmons的个人奋斗进程等)和目标的实现状况,而对目标解决过程的分析是否可以通过对初始条目的分析来实现,值得商榷。再次,对于目标实现状况的反馈作用(如Emmons的既往成就)也缺乏相关的深入研究。总之,关于个人目标的体系、结构和机制还有很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像个人奋斗这一类关于个人目标单元课题,对于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具有极强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值得深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McAdams D P. The five-factor model in personality: A critical appraisa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2, 60: 329~361

[2] Emmons R A. Levels and Domains in Personality: An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5, 63: 341~364

[3] Salmela-Aro K, Nurmi J E, Saisto T, Haimesmaki E. Women’s and Men’s Personal Goal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00, 14(2): 171~186

[4] Little B R. Personal projects analysis: Trivial pursuits, magnificent obsessions, and the search for coherence. In Buss D M , Cantor N(Eds.) Personality psychology: Recent trends an emerging issue.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1989. 15~31

[5] Klinger E. Consequences of commitment to and disengagement from incentives.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5, 82: 223~231

[6] Emmons R A. Personal Strivings: An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 1058~1068

[7] Cantor N. Life task problem solving: Situational affordance and personal needs. In: Higgins E, Kruglanski A W ed. Motivational Science: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erspectives. Philadelphia, PA, US: Psychology Press, 2000. 100~110

[8] Roberts B W, Robins R W. Broad Dispositions,broad aspirations: The intersection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major life goal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0, 26: 1284~1296

[9] Pervin L A. (黄希庭 主译). 人格科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37~238

[10] Emmons R A, King L A. Conflict Among Personal Strivings: Immediate and Long-Term 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8, 54: 1040~1048

[11] Emmons R A, King L A. Personal Striving Differentiation and Affective Reac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 56(3): 478~484

[12] Emmons R A. Abstract Versus Concrete Goals: Personal Strivings Level, Physical Illn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2, 62: 292~300

[13] 苗元江. 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4~5

[14] Pervin L A. (黄希庭 主译). 人格手册: 理论与研究.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85~786

[15] Sheldon K M, Emmons R A. Comparing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in Personal Goal System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9, 18: 39~46

[16] Sheldon K M, Kasser T. Getting older, getting better? Personal strivings and psychological maturity across the life 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cal, 2001, 37(4): 491~501

[17] Spangler W, Palrecha R.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extraversion, neuroticism, and personal strivings to happines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4, 37 :1193~1203

[18] 蒋京川,郭永玉. 动机的目标理论.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635 ~ 641

[19] Roberts B W, O’Donnell M, Robins R W. Goal and personality trait development in emerging adulth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4, 87(4): 541~550

[20] Simons J S, Christopher M S, McLaury A E. Personal strivings, binge drinking, and alcohol-related problems. Addictive Behaviors, 2004, 29: 773~779

上一篇:社会比较:对比效应还是同化效应? 下一篇:别对我期望太高:运动领域中的自我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