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

时间:2022-05-30 02:18:54

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

摘 要 启动效应是指先前经验对当前任务的促进作用。启动效应的研究是内隐记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对启动效应在认知行为研究、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以及功能成像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进行了回顾。在简要评述启动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于启动效应研究中的进一步发展,指出建立清晰的概念和构建更有解释效力的理论模型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 内隐记忆,启动效应,加工水平,注意,年老化,神经机制。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研究对内隐记忆的兴趣不断增长,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启动效应的研究。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呈现的刺激对后来执行相同或类似刺激加工的促进和易化现象,表现为反应速度加快、正确率提高等。在内隐记忆的研究中,启动效应常被认为是证实内隐记忆的主要标志之一[1]。启动效应研究的范式可以划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也可以分为知觉启动和概念启动。

启动效应最初的研究获得了关于内隐记忆的一些特征。但随着对具有正常记忆功能的个体认知研究、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以及正常和损伤人群脑功能成像研究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启动效应研究近来又有了新的进展,得到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果,促进了我们对启动效应和大脑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启动效应的研究及其技术的不断成熟,为内隐记忆的输入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前提条件[2]。

2 启动效应的认知行为研究

当前对于启动效应特性的研究,出现了结合多因素共同考查对启动效应影响的趋势,比如分散注意和加工水平相结合,加工水平和年老化相结合等。

2.1 注意和启动效应

对注意和启动效应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考察学习编码阶段的注意状态对操作的影响来进行。此前研究者普遍认为,编码阶段的注意状态对内隐记忆并不重要,但却对外显记忆操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近来在知觉内隐测验的研究中,对于操纵编码阶段的注意状态是否影响知觉启动的研究却得出了矛盾的结论。

Mulligan采用Stroop变式研究了分散注意操作是否产生类似于选择性注意操作的注意效应;检验注意在多重目标间分散时,启动效应能否被修正[3]。研究结果表明,和集中注意条件下的操作相比,分散注意导致启动效应减少。相反,耿海燕和朱滢在实验中通过提高被试的注意水平,发现了Stroop效应的反转,即被试由于更多地注意色词而使得无意识的启动效应减小[4]。另外,也有研究者采用非色词Stroop任务,通过颜色命名对选择性注意下的启动效应进行了研究[5]。研究结果揭示出在残词补全和词干补笔任务中启动效应显著减少。Rajaram认为知觉内隐记忆对注意需要的依赖超过了那些简单辨认任务所需要的注意。

Clarys等人发现,在学习时减少注意会减弱词干补笔操作的启动效应,但是对残词补全操作的启动效应没有影响[6]。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国内有学者用汉字为研究材料,发现分散注意影响了残词线索回忆的外显记忆操作,而没有对残词补全任务的启动效应产生影响。但在汉字词干补笔的外显和内隐任务操作中,发现词干补笔和词干线索回忆任务都存在分散注意效应[7]。对于两类内隐测验任务间出现的注意效应的分离,他们认为这是由于汉字词干补笔不同于英语词干补笔,英语词干补笔任务属于数据驱动测验,而汉字词干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汉字的意义。汉字词干补笔任务并不是纯粹的数据驱动记忆测验,而是具有概念驱动的成分,这是词干补笔任务存在分散注意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分散注意对内隐测验中知觉和概念启动效应产生的不同影响,有研究者认为也可能和编码阶段的工作记忆负荷有关,因为分散注意需要工作记忆资源。Baques和Saiz对言语和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对视觉词汇长时启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8]。研究结果显示,言语记忆负荷和视觉记忆负荷对内隐记忆测验的词干补笔启动效应没有任何影响,表明启动并不依赖于工作记忆资源。相反,当编码阶段工作负荷是言语而不是视觉负荷时,词汇的外显记忆测验遭到显著破坏。在其研究中还发现,知觉和概念启动任务中编码阶段的概念加工比结构加工对启动效应提供了更多的易化。这个研究结论与前面研究中出现的在编码阶段分散注意显著影响了概念启动效应的结论产生了冲突。但在另一项采用掩蔽启动范式的实验证实,表面上自动的、无需努力的认知过程可以和在线的知觉加工竞争共同的注意资源,因此编码阶段对启动刺激的注意是非常重要的,而对启动刺激的觉察并不关键[9]。

不论以上研究结果间的差异,这些在知觉启动研究中出现的注意效应表明,内隐记忆也依赖于编码时的注意状态。此外,Raanaas在一项对内隐和外显记忆任务的系列位置效应进行的研究中,在编码阶段使用了非色词选择性注意任务[10]。在学习阶段呈现给被试由4个不同字体颜色的非色词组成的一系列词,要求他们记住颜色的系列位置而忽略词。在其后的颜色记忆检测中,直接记忆测验后被试完成一个词干补笔任务。这个任务被伪装成一个干扰项目,作为间接记忆的测验。通过两类记忆测验中系列位置的比较,发现在外显和内隐记忆中都存在显著的系列位置效应,其中近因效应在内隐记忆中最明显。他们认为,在不同任务和记忆条件下出现的稳定的系列位置效应,可能反应了记忆中维度表征的一般特性,而和间接或者直接的提取方式没有联系。亦即系列位置效应可能反应了编码和存储的加工过程,表明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信息编码有相似的组织方式。

对注意变量的操作是否影响内隐记忆的研究所出现的和以前研究不一致的结论,引起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正如Mulligan所说,“现在研究者们对于注意和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而结论的不同正是引起他们研究兴趣的原因所在[3]。

2.2 加工水平和启动效应

作为学习阶段的编码变量,加工水平在最初的研究中是作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功能性分离的操作变量之一。此前研究普遍表明,加工水平的操作对外显测验有很大影响,但对内隐测验(如词干补笔)的启动效应没有显著影响。但后来有研究表明,词干补笔的内隐测验中显现出深加工效应。

对于词干补笔测验中存在的加工水平效应,通常研究者认为加工水平和启动效应与意识提取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还有研究者认为,相对于深加工学习条件下的完整词汇加工,内隐测验中的加工水平效应是由于浅加工学习条件下词汇加工不足造成的[11]。为了对加工水平的性质、启动效应与意识提取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Barnhardt采用词干补笔的内隐测验和词干线索回忆的外显测验两类测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12]。在加工水平的操作中,他把词义的愉悦性判断作为深加工水平,报告括号内字母的个数作为浅加工水平。通过测试后的评估把被试对测验的意识水平分为无觉察提取,觉察提取和知觉到的有意识提取三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内隐测验中的加工水平效应和提取意识水平无关,词干补笔测验中的加工水平效应和启动效应不相关,它们各自和觉察的联系是由独立的、自动的机制引起。在研究者看来,启动效应是由于产生过程和知觉记忆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而不是词汇加工过程本身造成,加工水平效应是由于无意识的情节和知觉记忆相互作用引起的。

为进一步明确词汇加工和知觉启动间的关系,Newel在词干补笔任务中通过对测试时目标项目问题位置的操作,考查了加工深度对内隐测验中启动效应和外显记忆的影响[13]。在标准的浅加工编码任务中,词汇加工的程度是通过把编码问题放在目标刺激前或者后来控制的。实验结果显示,外显任务中把问题放在目标刺激后增加了浅编码任务中词汇加工深度,但在内隐记忆任务中没有出现对启动产生影响的加工水平效应,这表明词汇的加工并没有对启动效应产生影响。要想更好地理解自动的知觉信息提取的基本过程,还需要把问题-位置的操作和其它更加可靠的内隐记忆测验结合起来。

有研究进行了加工水平对残词补全和词干补笔两类任务启动效应影响的研究[14]。研究者把加工水平分为知觉、词汇两类浅加工,另外还有语义的深加工。研究结果表明,加工深度对两类内隐记忆测验的启动效应产生了不同影响:在词干补笔条件下,语义和词汇加工的启动效应是相同,都比知觉学习加工下的启动效应要大;但是在残词补全测验中,不同加工水平下的启动效应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个研究结果和传统的认为加工深度只和有意识的回忆相联系的看法相反。Fay认为这个结果表明了词干补笔任务具有词汇的成分,它需要最初的注意加工。当解释加工深度对内隐和外显记忆影响时,词汇加工应该是被深入考虑的一个因素。同时在他看来,补笔测验的方法学需要重新界定,这样有利于那些内隐记忆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解决。

2.3老化和启动效应

此前启动效应研究的大量结果表明,内隐记忆中不存在年龄效应。但是近年来对年轻人和老年人启动效应的比较研究中还是出现了不一致的结果。有研究表明,知觉启动的内隐记忆任务中没有显著的年龄差异,但是老年人的概念加工受损,也就是表明年龄差异在概念启动的内隐记忆任务中存在。而另外一些研究表明,知觉启动的内隐记忆任务操作随着年龄老化而下降。

Lazzara检验了老化对概念内隐任务启动效应的影响[15]。在研究中他使用语义决策任务,同时用反应时和正确率作为测量概念启动效应的指标。研究结果发现,在排除外显记忆参与的情况下,中老年人和年轻人表现出相同的启动效应。这表明正常的年老化并没有破坏概念内隐记忆的操作。但在一项对损伤患者和正常被试的词汇启动和图片启动任务操作的对比实验中,发现正常被试在词干补笔启动效应上存在着显著的年龄差异,但没有在图片辨认启动效应中发现存在年老化效应。看来正常老化还是影响了词干补笔的启动效应[16]。

当老年被试和年轻被试比较时,他们涉及注意加工的记忆任务操作就会下降。因此有研究者推测,内隐测验中出现的老化现象可能和老年被试加工资源有限有关。有研究在知觉、词汇和语义三种加工条件下,对年轻和老年被试在残词补全和词干补笔的内隐记忆和外显回忆任务的操作进行比较,从而检验年龄和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启动效应的影响方式[14]。研究并没有出现不同年龄对两类内隐测验启动效应的影响有显著差异的结果。结果说明词干补笔和残词补全两类任务中的重复启动效应在年老时都保持着,而那些在词干补笔任务中存在年龄效应的可能是那些执行功能有缺陷的老年被试。

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对于启动效应研究中存在的年龄效应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启动效应造成影响老化效应出现的任务类型上。由于内隐记忆研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在一些概念和定义上的混淆,因此年老化和启动效应的研究结果同样出现了混乱的结果。有研究者指出,要对内隐记忆的年龄效应进行有效研究,必须首先在确保基线操作排除了天花板和地板效应的同时,通过保持编码和测验过程一致来减小过程的污染。Stuart使用内隐和外显记忆的概念驱动和知觉驱动任务,去除了传统的测验类型(内隐测验和外显测验)与提取过程(概念驱动和知觉驱动)的混淆[17]。研究结果发现,不论测量的记忆类型,在概念驱动的提取中存在显著的年龄效应,但是知觉驱动的提取中没有年龄效应。特别是在知觉驱动的外显记忆任务中发现了年龄的不变性,支持与年龄有关的是概念加工损伤而不是知觉加工损伤的结论。这个结果是一个重要的发现,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两类实验间的差异有重要意义。

即便如此,启动效应的年老化研究还是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相互污染可能是导致记忆年老化研究结果不一致的一个关键原因[18]。郭秀艳采用加工分离程序,从意识和无意识层面对年老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文字或非文字材料,老年人记忆中无意识的贡献和成人记忆相比无显著的差异,这无疑表明老年人记忆中无意识贡献并没有下降,内隐记忆并未明显老化。该研究从另一侧面证实了无意识记忆(内隐记忆)的年龄独立性,同时也澄清了记忆年老化真正的内涵与外延[19]。另外一项研究进一步表明,老年人在文字材料再认的无意识贡献水平上和其他年龄段的人不存在差异,内隐记忆具有抗老化的作用[20]。

对于老年人记忆有无老化现象以及在哪种记忆上出现年老化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是老化的研究可以促进对概念内隐记忆神经机制的进一步理解,因而成为当前记忆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3 启动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

当代记忆研究的一个决定性特征就是在记忆系统和基本的大脑解剖结构间建立联结[21]。启动效应神经机制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神经心理学方法和脑功能成像方法或者两者结合进行脑功能定位的方式进行。神经心理学方法主要是以不同脑区的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考察与受损脑区相关联的记忆加工变化,从而推测不同脑区在记忆过程中的作用。脑功能成像法是对大脑进行无损伤的结构和功能成像,从而对认知活动中的脑功能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当前多使用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脑磁图(MEG)和事件相关电位(ERP)进行启动效应神经机制的研究。这两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验证启动效应的认知行为研究结果,还能为新的认知理论构建提供相关的证据支持和指导。

3.1脑损伤患者的启动效应研究

启动效应的研究从过去对遗忘症患者的研究扩展到了对患有阿尔茨海默疾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帕金森疾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等脑损伤患者的研究。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建立了启动效应的神经基础是存在于内侧颞叶(medial temporal lobe, MTL)之外的证据[22],但是在这种疾病中,重复启动的内隐测验却出现了混合的既有被保留又有被损害的启动效应模式。对这些患者的研究可以揭示在启动效应和外显记忆之间是否存在进一步的分离,还可以提供内隐记忆神经部位的相关信息。

Arroyo-Anllo在一项对轻微和中度AD患者和痴呆、没有痴呆的PD患者进行的词干补笔和图片辨认的启动研究中,研究结果显示出这两类患者和正常被试在词干补笔任务中的启动效应没有显著的差异,但PD患者的图片辨认启动效应遭到严重损伤;同时轻微或中度的AD没有影响词汇的启动操作,但出现了词汇的启动效应随着心理的老化而减小的结果[16]。这个结果表明在两类疾病间外显和内隐记忆产生了分离,可以推测AD患者枕叶视皮层参与视知觉启动。在另外一项对轻微和严重痴呆AD患者和正常被试视觉启动效应的对比研究中,结果显示出AD患者和正常被试在3个月后的视觉启动间存在差异,但在1个月时没有显著差异,而严重痴呆病人在3个月后很少显现出启动效应。可能严重的皮层衰退使得AD患者不能巩固他们的知觉记忆,因此视觉启动缺损与他们不能保持片断的知觉记忆相关联[23]。

为进一步研究内隐记忆测量和AD神经病理学分布部位间的关系,Fleischman在实验中分别采用概念启动和知觉启动,此外还附加有传统的图片命名和词干补笔的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24]。实验结果表明,需要概念加工资源的记忆操作更容易受到存在的AD病理损害,而AD病理损害存在和词汇知觉辨认的启动测验没有关联。研究者认为AD神经病理是和需要概念产生而不是辨认过程的启动测验区域相关联。这个研究结果对早期的AD诊断具有一定意义。此外,在一项采用视觉场景对AD早期患者的视觉启动的研究中,行为和成像结果均表明AD患者对视觉场景保留有正常的启动效应[25]。这表明在AD疾病早期,即便在某些已经损伤的区域仍然能够对新异刺激引发反应,从而证实对AD进行早期药物和其他方法进行治疗是可能。

Leritz对近年来外显和内隐记忆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围绕损伤患者研究所得出的一些新结论进行讨论[21]。在整合不同的研究以及不同患者的研究结果后提出一个神经心理学研究的新模型,认为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能够成为检验人类记忆功能特定方面一个非常有效的模型,这会为将来开展神经心理学的损伤患者记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3.2 启动效应的结构和功能成像研究

在过去的10年间,神经成像和神经电生理技术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极大地推进了内隐记忆的启动效应研究。神经成像研究一致揭示了和行为启动效应相关联的是脑部血液动力和神经活动的减少,即“重复抑制”(repetition supression)效应或“重复效应”(repetition effect)。多数研究假定在神经活动减少和重复启动效应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通过测量相应脑部区域重复抑制效应,就可以对启动效应的神经机制进行功能定位研究。

Zago通过行为操作和fMRI信号测量研究了视觉物体呈现时间对启动效应的影响[26]。结果表明,在物体呈现的持续时间和相应皮层信号的反应幅度间出现了一个升-降(rise-and-fall)的模式。当物体最初呈现为250ms时,对重复物体反应的行为启动效应和功能成像信号反应模式相同,即反应时缩短,同时皮层反应最大限度地减小。而当呈现时间增加时,重复效应并没有减少,这表明皮层反应活动的减少和行为启动效应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但这个结果也只能说明神经启动和行为启动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两者间本质的关系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近来在一项对物体分类任务启动效应的研究中,使用非侵入性的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 TMS)和成像研究技术的结合,通过对左额叶活动的准确定位并实施暂时性损伤来检验神经活动和行为启动间的关系[27]。研究结果表明,左额叶皮层(left-frontal cortex)暂时性的损伤使得神经和行为的启动标志遭到破坏。Wig认为这个结果表明了人类的神经活动和行为启动间存在因果联结,并指出这为左额叶皮层中的神经启动是概念启动基础的结论提供了直接证据支持。但在早期知觉区域的神经启动并没有受到影响,这个发现为启动效应具有可分离的概念和知觉成分提供了依据。此外,知觉区域的神经启动可能有助于语义分类任务中行为启动,但当额叶皮层神经没有启动时,知觉区域的神经启动不足以使行为启动产生。

Habeck用一个基于测试的可能/不可能的物体决策任务,通过测量刺激重复时被试对图画能否解释为连贯的三维结构所诱发的脑部fMRI反应、探测启动和重复效应在脑区域的联系[28]。结果发现对可能和不可能物体的神经反应出现了不同的启动效应,而这个重复启动效应与被试在行为反应中对可能图形的快速反应时相关联,即可能物体出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由此可以推测,结构上可能和不可能的表象有不同的神经生理加工机制,神经反应的重复效应可能仅仅解释了可能物体的启动行为。

但是对于重复启动效应和神经活动减少间存在联系的结论自然存在一定的争议。Dobbins使用物体分类的启动任务,把整个实验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究。根据成像和行为的研究结果,线索反转大大减缓了操作并且完全消除了梭状皮层(Fusiform cortex)的神经启动,这表明启动了的物体并不比新的物体能多获取这些皮层的物体表征。与此相反,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活动记录了行为的启动并预测了线索反转会减缓物体分类的程度,这个结果可能表明了前额叶皮层在执行控制(executive control.)中的作用。因此Dobbins认为减少的皮层活动发生是因为被试对他们先前反应迅速学习的结果[29]。此外有研究通过检验编码阶段的注意操作,证实重复抑制效应同样需要对物体的注意[30]。这些结果无疑对神经活动的重复启动效应的自动性提出了置疑。

Schott使用fMRI对编码阶段的最初启动和外显记忆的结构进行了研究[31]。研究显示,编码阶段的启动效应和外显记忆具有不同的功能神经结构,其中内侧颞叶特定地对外显记忆激活。这表明了启动是由刺激辨认区域神经反应的锐化(sharpening)作用而激发的。他们提出,编码阶段锐化反应(sharpened responding)可能是为提取阶段神经加工有效性的增加做好准备的,锐化反应和这些不同的神经机制共同导致与启动相关的血液动力的减少(hemodynamic decreases)。同时他们还主张对编码阶段而不仅仅是提取阶段的神经进行测量,认为这是解决有关启动效应神经机制争论的关键。

同样,在脑神经结构中启动效应和意识提取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Schott,使用MRI对记忆提取过程中先前情节的觉察以及它和有意识提取记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32]。结果发现,启动效应和左梭状回(left fusiform gyrus)和双侧额叶和枕叶脑部区域(bilateral frontal and occipital brain regions)血流动力减少相联系;而外显记忆与双侧顶叶以及颞叶和左额叶(bilateral parietal and temporal and left frontal)血流量的增加相联系。成像显示提取意图并没有改变这种模式,但与右前额叶皮层(right prefrontal cortex)的激活相关联。结果显然表明外显和内隐记忆有截然不同的功能神经结构,并且提取的策略控制占用的脑部结构与那些参与启动和外显记忆的脑部结构不同。

3.3 启动效应的事件相关电位/脑磁图研究

因为具有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ERPs (event- related potentials)被广泛地应用于词的重复启动效应研究中。Schott采用EPR对不同加工水下视觉呈现词汇学习时的电位进行了测量。结果首次明确证实,知觉启动和外显记忆在编码阶段有截然不同的神经联系[33]。

在一项使用词汇决策任务的研究中,通过把被试对重复呈现的旧词产生的ERPs记录和对新词判断中产生的ERPs进行对比,对词的重复效应发生的区域进行了分析[34]。ERPs的结果显示出被试对旧词的反应比对新词的反应要快,出现了和行为数据相同的词汇重复启动效应。特别是发现在400ms潜伏期内,左下额叶回(left inferior frontal gyrus)ERPs对重复词的反应要比对新词的反应显著减少。这个结果表明了左下额回区域是和词的重复效应联系在一起的。词的重复效应可以被解释为包括被先前经历易化的过程重述,这个过程重述可能和在左下额区域观察到的重复抑制相联系,而这个重复抑制可能反过来反映了以语音加工形式存在的表征的暂时调节。

Dqzel使用词干补笔测验进行知觉启动效应的研究[35]。他采用行为方法把外显记忆和启动分离,并使用脑磁描记仪(magnetoencephalography, MEG)对最初实验阶段视觉呈现的单个词汇的脑活动进行了测量,以此评估初期知觉加工过程和启动效应之间的关系。行为研究的反应时结果显示出词干补笔的重复启动效应,而这个启动效应和学习阶段的加工水平无关。同时MEG的数据显示出知觉学习的促进作用早在最初呈现的初期阶段就已经出现。这表明启动效应和在最初呈现时视觉辨认区域特定刺激的预期状态有关。此外研究还表明,词干补笔的启动包含特定通道的知觉加工以及不依赖通道的词汇加工。

Matsumoto采用加工分离程序,把词干补笔任务中意识和无意识启动对ERP的影响进行了分离。行为结果表明,启动词被无意识地加工并影响了词干补笔的任务,同时还发现重复启动影响了ERP的成分,这个影响表明N400能够反应意识的词汇加工而不是无意识的词汇加工。同时研究还发现了LFLN(left front lateral negativity)启动效应位于左下前额皮层(left inferior prefrontal cortex:LIPC),这个区域和语义加工有联系。因此研究者推测这个启动效应可能反映了和语义提取有关的神经活动[36]。研究结果间接证明了词干补笔具有概念驱动成分。

4 启动效应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对启动效应做出解释的理论模型主要是认知的内隐记忆理论和重复抑制效应的神经模型。杨治良(1999)总结了有关启动效应解释的内隐记忆理论,包括多重系统说、迁移适当加工理论、SPI模型、激活模型、计数器模型等[1]。在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内,解释和启动效应关联的神经活动重复抑制效应的神经模型主要有三个:疲劳模型(Fatigue model)、锐化模型(Sharpening model)和易化模型(Facilitation model)。Grill-Spector分别通过单细胞记录、fMRI,EEG脑电图/MEG脑磁波描记图测量的重复抑制的主要特征,对这三个神经模型的解释效力做了评估[37]。见图1。

图1 重复后神经调节的推断(资料来源:Grill-Spector等,in press)

从当前不同领域对启动效应研究发展来看,很少有理论模型能同时把对启动效应的神经的激活率、血流量的测量、行为测量和脑部的特定部分联系起来[38]。而对于什么是重复启动,为什么是那种启动方式两个问题的回答,现有的理论并没有提供充分性解释。此外,实验研究中外显和内隐任务间的差异以及内隐记忆任务之间的差异,导致不同实验研究之间很难进行比较,更无法确保意识对内隐任务的污染。研究者常常把意识和控制等同起来,这同样造成了研究结果的混乱[32]。这种概念、任务等差异所导致的相互矛盾的研究结果,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和以往的不同结论,需要研究者重新进行反思,构建更具解释效力的模型。

在对内隐记忆的重新反思中,Roediger首先指出重新界定内隐记忆定义的迫切性,而其中建立清晰的概念则应是以后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39]。其次,可以通过神经计算可分离的加工子系统、通过它们所达成的功能、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通过合理的神经机制来构建记忆理论。而重复启的动理论可以通过结构,功能和神经加工子系统的加工机制以及三者间彼此的影响和强化而达成解释的充分性。这种统一的可计算的理论模型,可以对认知研究、神经心理学研究以及成像的研究结果进行整合,促进我们对启动效应和大脑之间关系的理解。有研究者已对REMI和ROUSE两个数量化的分别针对的内隐记忆模型进行了详细介绍[40],这标志着内隐记忆的理论建模进入到可计算的,数量化的模型时期。

5 小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启动效应研究技术也逐渐成熟。具有完整记忆功能的个体认知研究、记忆损伤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研究以及功能研究研究间相互的作用和影响,大大地促进了人类对启动效应和大脑之间关系的理解,将内隐记忆研究引入一个更加宽阔的领域。如今在内隐学习领域,在内隐认知领域,在商业领域和临床矫正领域,启动效应的研究将内隐记忆和这些领域联系起来,研究越来越深系现实的生活实际,使我们能够从更多的视角对原有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杨治良.记忆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08

[2] 杨治良, 周颖, 李林. 无意识认知的探索.心理行为研究, 2003, 1(3): 161~165

[3] Mulligan N W. Attention and perceptual implicit memory: effects of selective versus divided attention and number of visual objects. 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02, 66: 157~165

[4] 耿海燕, 朱滢. STROOP效应及其反转:无意识和意识知觉. 心理科学, 2001, 24(5): 553~556

[5] Rajaram S, Srinivas K, Travers S. The effects of attention on perceptual implicit memory. Memory & Cognition, 2001, 29: 920~930

[6] Clarys D, Isingrini M, lie Haerty A .Effects of attentional load and ageing on word-stem and word-fragment implicit memory tasks. 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0, 12 (3): 395~412.

[7] 梁三才,游旭群.内隐和外显记忆任务之间的实验性分离:编码时不同注意状态的作用.心理科学, 2003, 4: 751~752

[8] Baques J, Saiz D. Effect of working memory load on long-term word priming .Memory, 2004,12 (3): 301~313

[9] Kanai R, Verstraten F A J. Attentional modulation of perceptual stabiliz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 2006, 273: 1217~1222

[10] Raanaas R K, Magnussen S. Serial position effects in implicit memory. 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6, 18 (3): 398~414

[11] Richardson-Klavehn A, Gardiner J M. Depth-of-processing effects on priming in stem completion: tests of the voluntary-contamination, conceptual-processing, an lexical- processing hypothesi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 Cognition, 1998, 24: 593 ~ 609

[12] Barnhardt T M. Different involuntary mechanisms underlie priming and lop effects in stem completion tests. Memory, 2004, 12(5): 614~636.

[13] Newell B R, Andrews S. Levels of processing effects o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tasks: using question position to investigate the lexical-processing hypothesis.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04, 51(2): 1~13

[14] Fay S, Isingrini M, Clarys M. Effects of depth-of-processing and ageing on word-stem and word-fragment implicit memory tasks: Test of the lexical-processing hypothesis。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5, 17 (6):785~802

[15] Lazzara M M, Yonelinas A P, Ober B A. Implicit memory in aging: normal transfer across semantic decisions and stimulus format. Aging Neuropsychology and Cognition, 2002, 9(2): 145~156.

[16] Arroyo-Anllo E M , Ingrand P, Neau J P, et al. Pictorial and lexical priming: Patterns of implicit memory in Alzheimer’s and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4, 16(4): 535~553

[17] Stuart G P, Patel J, Bhagrath N. Ageing affects conceptual but not perceptual memory processes. Memory, 2006, 14 (3): 345~358

[18] 杨治良, 周颖. 文字再认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 1(1): 11~15

[19] 郭秀艳. 再认中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小――兼论内隐记忆的抗老化现象. 心理科学, 2002, 25(5): 435~537

[20] 杨治良, 周颖. 文字再认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 1(1): 11~15

[21] Leritz E C, Grande L J, Bauer R M. Temporal lobe epilepsy as a model to understand human memor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explicit and implicit memory. (in press) SciencDirect database

[22] Reber. P J, Gitelman D R, Parrish T B, et al. Priming effects in the fusiform gyrus: changes in neural activity beyond the second presentation. Cerebral Cortex .2005, 15:787~795

[23] Mochizuki-Kawai H, Mochizuki M, Midorikawa A, et al. Mitsuru Kawamura. Disappearance of memory fragments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Evidence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visual priming. Neuropsychologia, 2006, 44: 1114~1119

[24] Fleischman D A, Wilson R S, Gabrieli J D E, et al. Implicit memory and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pathology. Brain, 2005,128: 2006~2015.

[25] Golby A, Silverberg G, Race E, et al. Memory encoding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 fMRI study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memory. Brain, 2005, 128: 773~787

[26] Zago L, Fenske M J, Aminoff E, et al. The rise and fall of priming: how visual exposure shapes cortical representations of objects. Cerebral Cortex, 2005, 15: 1655~1665

[27] Wig G S, Grafton S T, Demos K E, et al. Reductions in neural activity underlie behavioral components of repetition priming. Nature Neuroscience, 2005, 8 (9):1228~1233

[28] Habeck C, Hilton H J, Zarahn E, et al. An event-related fMRI study of the neural networks underlying repetition suppression and reaction time priming in implicit visual memory. Brain Research, 2006, 1075: 133~141

[29] Dobbins I G, Schnyer D M, Verfaellie M, et al, Cortical activity reductions during repetition priming can result from rapid response learning. Nature, 2004, 428: 316~319

[30] Yi D J, Chun M M. Attentional modulation of learning-related repetition attenuation effects in human parahippocampal cortex.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5, 25(14): 3593~3600

[31] Schott B H, Richardson-Klavehn A, Henson R N , et al. Neuroanatomical dissociation of encoding processes related to priming and explicit memory.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6, 26(3): 792~800

[32] Schott B H, Henson R N, Richardson-Klavehn A, et al. Redefin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the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priming, remembering, and control of retrieval. PNAS, 2005, 25(4): 1257~1262

[33] Schott B H, Richardson-Klavehn, A., Heinze, H. J, et al. Perceptual priming versus explicit memory: dissociable neural correlates at encoding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002,14: 578~592

[34] Kim Y Y, Lee B, Shin Y W, et al.Activity of left inferior frontal gyrus related to word repetition effects: LORETA imaging with 128-channel EEG and individual MRI. NeuroImage, 2006,29: 712~720

[35] Dqzel E, Richardson-Klavehn A, Neufang M, et al. Early, partly anticipatory, neural oscillations during identification set the stage for priming. NeuroImage , 2005, 25: 690~700

[36] Matsumoto A, Iidaka T, Nomura M, et al. Dissociation of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 o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Neuropsychologia, 2005, 43: 1168~1176

[37] Grill-Spector K, Henson R, Martin A. Repetition and the brain: neural models of stimulus-specific effect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in press). Sciencedirect database

[38] Henson R. N. A. Neuroimaging studies of priming. Progress in Neurobiolology, 2003, 70: 53~81

[39] Roediger H.L. Reconsidering implicit memory. In: Bowers J S, Mar 2 Solek C J. (Ed). Rethinking implicit memory.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3

[40] 李林 杨治良. 内隐记忆研究的新进展: 概念、实验和模型. 心理科学. 2004, 27(5): 1161~1164

上一篇:CLARION模型:内隐与外显技能学习的整合 下一篇:数字的空间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