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詞的實用功能探討詞體的生命歷程

时间:2022-10-24 06:15:10

【摘 要】以燕樂為主要曲調,以長短句做為主要的文本形式的一種文體,稱為「詞體。本文目的在於通過爬梳黃文吉先生《唱和與詞體的興衰》一文的文章理路,探討從實用功能探討詞之起源、發展、興盛及衰落,是將詞視為一複雜之有機體,從歷史文化脈絡著手重新思考詞的起源問題,並指出歷來因過於強調抒情言志的傳統,而忽略詞之實用功能的弊病。

【關鍵詞】詞;詞體;唱和;應歌;應社

一、前言

黃文吉著〈唱和與詞體的興衰〉一文,主要觀念是實用性質較高的文學作品對於某種文學體式的生命歷程,必然產生重要的影響。順此一觀念以詞體為例,詞是一種音樂文學,發展初期僅作為歌者演唱之用,後來獲得文人喜愛而加以創作,發展成獨特的文學體式,因此成為宋代文學之代表。

因為詞體受到宋人的喜愛,必然將其應用於日常生活,賦予詞體實用性質之功能,如宋詞常見之題材有即席、贈妓、慶生、送別等等的酬贈之作。宋人重視風雅,藉由詞體可以相互唱和的實用功能,以期達到以詞會友的生活情趣。ii

黃文吉認為因文人注重實用功能而促進詞體的興盛,但亦因文人注重實用功能,較難創作富有性靈的作品,進而造成詞體的衰微。本文從唱和於詞體發展過程所扮演之角色,企圖理解唱和對於詞體興衰的深遠影響。

二、唱和與詞體的起源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詞體產生與音樂相關,可以這樣認為:音樂是促進詞體這一新興文體出現的主要因素。詞體興起於晚唐五代時期,所配之音樂與舊有《詩經》所配的雅樂以及漢魏六朝樂府所配的清樂有所不同,真正促進詞體興起的音樂來源是「胡夷新聲與「里巷俗曲iii所結合的新興樂曲,新興樂曲多用於宴會場所,稱為燕樂,或稱讌樂、宴樂。

詞為配樂之詞,即是於新興樂曲配上歌詞,但與現今一曲配一詞不同,當時是同一詞調可以配上多種不同的歌詞,這些不同的歌詞非一人一時一地所作,而是不同的創作者所填寫。胡適〈詞的起源〉iv曾論及填詞的三個動機,其中第二個動機尤其受到黃文吉的注意:

樂曲本已有了歌詞,但作於不通文藝的伶人倡女,其詞不佳,不能滿人意, 於是文人給他另作新詞,使美調得美詞而流行更久遠。

胡適只說明文人因不滿伶人倡女措詞不雅而另作新詞,但無法說明文人們為何對於同一詞調作不同新詞,新詞的產生絕非「不能滿人意所能解釋,因此黃文吉認為唐五代時同一詞調有不同文人填寫新詞,主要是由於「唱和所造成的。

唱和是人類的一種自然本能,聽見一首美妙歌曲而受到感動,進而跟著哼哼唱唱,由〈論語?述而〉v及〈文選?宋玉對楚王問〉vi可以得知,「胡夷里巷之曲之所以能流行,是因為能夠迎合大眾,較能引起共鳴所致。唱和原理可說明同一詞調有不同文人填寫新詞的原因,當某文人填一詞後,其他文人或聽、或唱、或讀這一作品,受到感動,興起「和的自然衝動,便依同一詞調之曲拍填上新詞。

黃文吉舉中唐唱和雙人組白居易與劉禹錫為例,白居易作〈憶江南〉三首,懷念江南美景,劉禹錫亦作〈憶江南〉二首,自注:「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 vii

白居易曾作〈楊柳枝二十韻〉,自注:「〈楊柳枝〉,洛下新聲也。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詞章音韻,聽可動人,故賦之。viii白居易除〈楊柳枝二十韻〉的排律外,亦以〈楊柳枝〉詞調與劉禹錫相互唱和,除劉白唱和之作,盧貞〈楊柳枝〉題作「和白尚書賦永豐柳,小序完整說明永豐柳之故事。〈楊柳枝〉是舊曲翻新聲,加以劉白唱和之作,宣宗詔命取柳故事,頗能引起當時普遍的共鳴。

張志和作有〈漁父〉五首,當時和作今存有十五首,但都已佚名ix,其〈漁父〉詞對後世影響深遠,後代詞家或題詠於畫卷,或以漁家生活入詞,或受其意境之啟迪,或仿效其生活志趣,或按其詞牌格調形式,甚至直接襲用原句。x

上述三例之和詞,顯示唐五代時期詞調名稱與詞的內容一致,當時和詞的作法是隨著曲拍、題意來填詞的,「和曲拍著重於詞是否能配合音樂節奏進行演唱,而「和題則是依照詞調名與詞作內容意義相符之原作,至於「限韻情形則尚未出現。

三、唱和與詞體的發展、興盛

北宋前期秉承晚唐五代的餘緒,填詞以小令為主,同時開拓詞調及寫作技巧,詞體逐漸跳脫出音樂的附庸,具有獨立的文學生命。胡適〈詞的起源〉論述填詞的第三個動機:

詞曲盛行之後,長短句的體裁漸漸得文人的公認,成為一種新詩體,於是詩人常用這種長短句體作新詞,但作者並不注重歌唱。…後來方纔有借用詞調作詩的,如蘇軾、朱敦儒、辛棄疾皆是。

北宋前期的唱和作品,一方面承繼唐五代的「和曲拍、「和題,另一方面則開始有「和韻的情況。換句話說,詞體從歌曲的自然唱和,逐漸過渡到詩體的人為唱和。從北宋前期的唱和作品看來,詞之發展隱然有兩條主流:一是柳永承繼唐五代以歌唱為主要目的的「應歌xi路線,如柳永。一是詞體逐漸被當作詩,用以文人間酬唱的「應社路線,如張先、蘇軾。

北宋前期承繼晚唐五代的「和曲拍、「和題的詞家,首推柳永。柳永一生長期與伶人倡女為伍,其作多應歌妓之求而作,因此柳詞音樂性強,而詞意較為通俗,以便適應市井民眾,因此有「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之稱譽。

黃文吉從唱和角度關注到詞體轉變為新詩體的關鍵人物─張先。張先是最早將作詩的次韻運用於填詞,所流傳的七首和作xii,除〈勸金船〉(流杯堂唱和翰林主人元素自撰腔)、〈木蘭花〉(和孫公素別安陸)外,其餘五首:〈好事近〉(和毅夫內翰梅花)、〈漁家傲〉(和程公闢贈別))、〈少年遊〉(渝州席上和韻)、〈定風波令〉(次子瞻韻送元素內翰)、又(再送贈送子瞻),皆為「次韻xiii作品。張先以風雅名士為當時所敬重,由愛好詞的文人加入以其為中心所形成的社交圈,透過相互唱和的方式,肯定詞體不遜於詩體的地位與功能,較不注重配合音樂旋律。

黃文吉列舉北宋前期的張先,北宋末期的蘇軾,南宋前期的朱敦儒,南宋中期的辛棄疾,南渡後的王之道等等詞家唱和作品,揭示著詞體因為往來唱和頻繁的盛況,將詞朝向詩化發展,達到以下四種的作用:

1.以文會友,促進風雅流行。

2.逞才競能,提昇詞意技巧。

3.追慕學習,造成詞風流派。

4.累積經驗,擴充詞境內容。

北宋後期到南宋中期,可說是詞體最為興盛、繁榮的時期,這與當時詞壇盛行唱和的風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鍵。

四、唱和與詞體的衰微

任何一種文學類型的生命歷程,必須歷經起源期、興盛期、衰微期三個階段。王國維《人間詞話》:

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 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著,皆由於此。xiv

王國維認為任何文類進行創作時,若是「自成習套且「難于其中自出新意,創作者將會開始尋求不同的文學類型,使創作能更有效地表達創作者的意思。詞體從南宋中期的辛棄疾開始,亦不可避免的走向由盛而衰的境地。透過唱和情形,可觀察出詞體衰微的趨向。

1.「追和前作

「追和的動機起源於今人喜愛古人作品進而引起仿效之心,而南宋詞人則多以次韻方式追和前人作品,如方千里、楊澤民、陳允平三家追和周邦彥《清真集》。黃文吉認為南宋以追和前人為能事,顯示出詞人創造力的衰落,只能在技巧方面著手。

2.流行「分韻

「分韻是指同一社交場所在座每位詞人分一韻字,各按其所得韻字來押韻填詞,如吳潛〈滿江紅〉(景回計院行有日,約同官數公,酌酒於西園,取呂居仁〈滿江紅〉詞「對一川平野,數間芳屋九字分韻,以餞行色,蓋反騷也。餘得對字,就賦。)。黃文吉認為詞之分韻固然屬於文人間風雅之事,但是詞作受到韻腳之限制,因文造情,難以創造出優秀作品,因此詞體的沒落是無可避免的。

3.勉強「次韻

填詞「次韻越趨勉強,如姜夔〈慶宮春〉詞序對於追逐作詩,有深刻之體會:

紹熙辛亥除夕,予別石湖歸吳興,…後五年冬,復與俞商卿、張平甫、銛 朴翁自封禺同載詣梁溪,道經吳松,…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詩,所出奇詭,余亦強追逐之;此行既歸,各得五十餘解。

黃文吉認為勉強次韻之作,不僅無法創作優秀作品,對於詞體創作更屬無意義之舉。

五、結語

黃文吉〈唱和與詞體的興衰〉一文,從「唱和情況來探討詞體興衰的問題,從探討過程梳理出主要脈絡:

1.唐五代時期,新聲傳入,文人受音樂感動而和,為新曲填入新詞,後來文人受到新曲新詞之感動而和,依曲拍填入文字完成和詞,於是同一詞調產生若干不同的新詞。此時期之唱和屬於自然感動,和詞之填寫遵照曲拍及詞調題意,較無限制。

2.北宋前期承繼唐五代作法配合音樂填詞,唱和方式亦如前代。但詞體已逐漸詩化,詞體地位提高,文人互相填詞唱和,此時期分題、次韻作品陸續出現。

3.北宋後期至南宋前期、中期為詞體興盛繁榮時期,詞體的文學性壓過詞體的音樂性,唱和方式多樣化,唱和作家及作品增加。

4.南宋中期之後,文人填詞只為唱和而存在,追和、分韻、次韻之過度追求,致使文人缺乏創造性,詞體逐漸衰微。

歷來對於實用並不注重,主要是因為詞體若是因應客觀需求而作,以取悅他人為目的,做為社交場合的交流工具,似乎玷汙了文藝作品應著重在抒發主體情感的功能,也破壞了言志與緣情傳統的純粹性,因此對於實用功能這一塊,非但少以著墨,評價亦不高。黃文吉於文末強調文體興盛須以實用功能來加以鼓舞、支撐,但若過分重視文體的實用功能,反而失去文學創造力,因此學習前人作品,應善用前人之長,而勿為前人所牽絆,能獨創新意,方有所成。

衍生思考─限題限韻

文人群聚一堂進行詩詞創作,發展出限題用韻的遊戲藝術,透過即席限定一題一韻而眾人分詠的遊戲型態,達到「因難見巧的客觀評斷作用。限韻所成之作品因過分束縛和人為匠氣,而與天然之詩背道而馳,受到詩評家的反對。

藉由詩評家反對,看出詩詞創作存在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與落差,一方面由於所處時代環境,文人不得不從事因難見巧的限韻訓練,以符合社交時因應群體活動的競技規範,因此限韻成為文人雅集常見的創作型態,其作品亦常於詩壇上流傳;另一方面,文人又必須面對「詩以道性情的創作標準,因此當其創作進入詩論的範疇,以「取法乎上之探測詩詞的極限時,「限韻便成為批判之對象。

注释:

i 黃文吉先生現為臺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詞學、詩學、文學史、文獻學及語文教材編纂,未免行文累贅,不加稱謂。黃文吉:〈唱和與詞體的興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集刊》第一期,1996年6月,頁37-54。

ii 黃文吉:〈從詞的實用功能看宋代文人的生活〉,《國立編譯館刊》,第20卷第2期,1991年12月,頁33-44。

iii 《舊唐書?音樂志》:「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一般而言,論詞之起源,主要將「胡夷新聲與「里巷俗曲為詞所配音樂的兩大來源。

iv 胡適:〈詞的起源〉一文,《清華學報》,一卷二期,1924年12月。後收入其所編《詞選》附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11月。

v 〈論語?述而〉:「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vi 〈文選?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vii 張璋、黃畲編:《全唐五代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頁97。以下引唐五代詞,皆據《全唐五代詞》,不一一註明。

viii 《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0月,卷三十二,頁724。

ix 這十五首和作,收在溫庭筠《金奩集》卷末,題為張志和作。清人曹元忠在〈鈔本金奩集跋〉考辨十五首和作:「當是同時諸倡和或南卓柳宗元所賦者,本題〈漁父〉十五首和張志和,傳鈔本以為衍『和字而去之。朱孝臧〈金奩集跋〉也贊同這種說法。(見《彊村叢書》)。

x 陳耀東:〈張志和漁歌子的流傳和影響〉,《浙江師範學院學報》,1983年4期,頁42-48。

xi 周濟《介存摘論詞雜著》:「北宋有無謂之詞以應歌,南宋有無謂之詞以應社。

薛礪若《宋詞通論》:「北宋詞多半作過即付樂工或以資歌唱,故只求聲調之諧美,往往忽略文辭的內容,此即周氏所謂『有無謂之詞以應歌者是也。南宋詞(指中末期而言)多係文人一種團體─詞社─的聚歡酬唱之作,純為文人雅士的消遣資料,其下等的作品,僅係一種『應社的『無謂作品了。

xii 唐圭章:《全宋詞》,台北:世界書局,1976年10月,冊一,頁57-87。以下引宋人詞作,皆據《全宋詞》,不一一註明。

xiii 明?徐師曾:按和韻詩有三體,一曰「依韻,謂同在一韻中,而不必用其字也;二曰「次韻,謂和其原韻,而先後次第皆因之也;三曰「用韻,謂用其韻而先後不必次也。(《詩體明辨》,台北:廣文書局,卷十四,頁1039)。

xiv 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月,冊五,頁4252。

上一篇:从“外部自决权”到“内部自决权” 下一篇:浅析《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解释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