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的发展现状及其道德调控机制

时间:2022-10-24 06:06:39

虚拟社区的发展现状及其道德调控机制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迅速发展,虚拟社区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它正以其独特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是,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毕竟存在着许多显著的差别,网络诈骗等各种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道德重构是保证虚拟社区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在总结虚拟社区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道德控制提出了些许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虚拟社区;道德调控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26-02

引言

虚拟网络的出现,在给予我们充分想象空间的同时,也给欲望的膨胀留下一片“沃土 ”。网络这一虚拟社区一出现似乎就急着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这使得网络文明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它打碎了许多传统道德模式,而新的道德规范又迟迟未见露面。网络道德模式正处于形成阶段,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大大的提前于网络道德伦理的构建。鉴于网络交际的特殊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舆论和利益机制的制裁,在一个无人控制、干预、监管的“自由空间”中活动,这就对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虚拟社区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把“社区、社会共同体”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后的一百多年过去了,社区研究与时俱进,成为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不知何时,“网络社区”、“虚拟社区”的说法也在网民中盛行,在网络世界盛行,关注网络现象的社会学研究者也开始就网络社区问题展开讨论,网络社区探究的成果也频频见诸报刊,“网络社区”成为了网络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很正式的领域和概念。

许多商家也抓紧这个网络时尚的机遇,纷纷以建立网络社区为名,为网民们提供各种服务,如网上教育,网上就业、电子商务、网上婚恋等。网民成了社区的居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等活动,并且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而通过博客和论坛/BBS进行交流沟通的网民占全体网民的比例分别达到55.1%、31.5%。网络社区的数量也相当庞大,仅网络论坛、BBS的数量就达到130万个,而博客、微博、贴吧的数量甚至多到几乎无法统计[1]。网络社区的蓬勃发展,给当今缺乏现实社区交流的社会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同时,网络社区也成了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汇集民智的重要场所。

二、虚拟社区的特征及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1.虚拟社区的特征。虚拟社区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崭新的人类生存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更接近滕尼斯所谓共同体的那种“天然的状态 ”。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间无疑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两者也有着鲜明的区别。与实在社区相比,虚拟社区主要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1)人际交往的超时空性。人们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瞬间实现跨国界、跨地区的互动,传统人际互动中所必需的时间和场所被压缩甚至被取消了,在虚拟社区中,这种压缩时空的交流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和沟通方式,为人类交往提供了新形式;(2)成员身份的符号性。虚拟社区成员的身份是匿名的,交往以符号作为中介,同时还有“身体缺场 ”的特点 [2]。成员可以随意地选择进入社区,他们可以跟随自己的意愿,表露或者不表露自己的身份,网络社区也正是有这个特点,才会吸引这么多网民愿意围绕其活动的重要原因。摆脱了实在社会中真实身份的羁绊,人们可以自由、随意地表达观点,宣泄自我;(3)人际关系的松散性。虽然在频繁的互动中社区成员会形成共同的价值意识和对社区的“归属感”,但是这种凝聚力是建立在松散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的[3]。首先,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进入还是退出社区;其次,在有些情况下,成员的交流对象具有不稳定性,交流过程也具有短暂性;最后,社区内维系社区组织和制约社区成员的制度和机构的力量都较为薄弱,这些都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松散性和群体流动的频繁性。

2.虚拟社区的特殊性所引发的社会问题。首先,人际交往的超时空性使得网民在瞬间可以驰骋于不同的国度与文化之中,“熟人社会”被打破,网民们可以不分性别,不分,不分国度,与其他的网民进行交流。传统社会由于交往面狭窄,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 [4],交往的对象大都是熟识的人,依靠熟人的监督,慑于道德他律手段的强大力量,传统道德比较容易维护,人们的道德意识也非常强烈。但在无标识的虚拟社区中,“熟人社会 ”的状态被打破,处于这种环境中,人们的心态差异非常大,这种心理很容易使得网络的基本道德底线一次次被打破,给虚拟社区的发展,带来了不少不安定、不健康的因素。这也是属于犯罪心理学的范畴之内的研究问题。

成员身份的可符号性,使得“无标识状态 ”凸显。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有“标识”的,每个人都有相对稳定的身份。网络社区的虚拟性,为那些平时在现实生活压力之下,急需找个地方释放自己压力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缓冲生活压力的场所。他们会在自己的社区,构造出一个自己想象中的性格、外貌、身份的人,作为生活在虚拟社区中的自己。由于人们是以“符号”为身份,在“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交往,感受不到对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反应,便以为不是在与人而是在与机器打交道,往往会做出一些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做出的粗暴、无礼的行为。

三、虚拟社区的道德调控机制分析

1.跨地域背景下的虚拟社区道德控制措施。虚拟社区的跨地域性,使得其道德控制往往处于多元化的道德背景中。但是根据人们组建虚拟社区的目的,可以容易选取到一个主流力量的道德规范,从而得到成员的自觉遵从。“兴趣”网络社区是一群有着相同向往、理想的网友所组织起来的虚拟社区,而这种向往或理想,就成了道德控制的关键。“地域”网络社区则以特定地域的一部分网民集合起来成为一个虚拟社区。这种情况下,道德文化背景较为吻合,容易被所有社区成员遵守。因此,在多种道德文化背景并存且彼此不能融合的情况下,要实现虚拟社区的道德控制,就只能寻求达成具有不同道德文化背景的虚拟社区成员之间的共识,并在此种共识的基础上形成虚拟社区独特的道德规范体系[5]。

上一篇:武夷茶 第7期 下一篇: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