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

时间:2022-10-24 04:59:31

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可以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路标,引导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问题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问题驱动法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推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教师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积极学习。

在教学“文件大管家”一课时,我在课堂引入时设置恰当的问题,给学生的思维一个合适的起点。教学开始时我提问:“你去过图书馆吗?”“你知道图书管理员是怎样一下子就能找到你要的书本的吗?”学生通过对去图书馆的经历回忆:图书馆根据图书的不同类别归类,设置成几个大的区域,如:社会类、管理类、法律类、文学类……再在各个区域里分类,设置成更小的区域,再编号等等,图书通过这样有条理的摆放,因此管理员一下子就找到所要的书本了。“那么你知道信息应该怎样条理清晰地存放在电脑里,使你能一目了然呢?”学生的思维就从这里开始,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探索“文件大管家”这一课,去理解建文件夹(文件夹就像图书馆里的书架)的意义,看看各种文件和文件夹,学习建各种类别的文件夹,根据需要为新建文件夹取名,再根据不同类别,把文件归放在不同文件夹中。这样带着问题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性,激发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并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路标式引导法

在基本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设置路标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例如“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教学时,因为学生刚接触电脑,对计算机的了解完全是陌生的。在介绍计算机的组成时,如果按课本条条框框介绍,学生肯定是一头雾水,似懂非懂。我先引导学生说出人体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出示题目“1+1=?”“你是怎样知道这道题的?”答:“用眼睛看黑板或用耳朵听老师读题知道了这道题。”也就是接收信息;“你是怎样算出的?”答:“通过大脑算出。”也就是信息存储在大脑中进行思维、处理,“你又是怎样把答案告诉老师和同学们的?”答:“通过嘴巴说或者用手写出来告诉大家的。”也就是再通过手或嘴输出信息,这就是人体处理信息的一个过程:输入――处理――输出。接着介绍计算机。我先从介绍输入设备开始(输入设备就相当于人的眼睛和耳朵),然后提问:利用输入设备输入的内容会到哪儿去呢?这就引导学生想到计算机应该有用于储存信息的设备,从而自然引出内存储器的概念。接着讲解:计算机的用途不仅仅是存放信息,更重要的是处理信息。计算机里用于处理信息的设备叫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和中央处理器就构成了计算机的主机(相当于人脑)。然后描述主机的重要性,之后再提问:我们输入的信息经过处理后,计算机怎样将处理的结果告诉我们呢?这样又引导学生想到计算机里还应该有用于显示处理结果的设备,自然就引出了输出设备的概念(相当于人的手或嘴)。

上面几个关键问题的设置,加上结合通俗易懂的人体“接收和处理信息”的一个思维过程,使学生不仅知道了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而且知道了每一部分的用处,同时对几部分硬件之间的联系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自主发现法

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种再创造就是要学生自主地去探究,教师的任务只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自主探究,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

我在给学生上课时,有时以实例进行教学。有的学生掌握能力较好,可以很快完成任务,多出来的时间就让他们按自己的能力摸索,去发现问题。

比如在教学画图中,我教会他们用橡皮后让他们自己想办法,除了在“工具状态选择器”中能改变橡皮的大小,你还能在键盘上变化橡皮的大小吗?通过寻找、探索,学生都能发现小键盘上的“+”号键和“-”号键能使橡皮变大变小,而且可以不像在“工具状态选择器”中那样受到大小标准控制,能使橡皮变得很大很大或者很小很小。

给学生发现的机会,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了更新的认识,并且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能力,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四、问题系列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设置问题系列使学生初步理解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例如在学习Word中“文字的修饰”一课中,我先向学生出示一个原始稿件(就是没有排版、修饰文字的原始稿件),再展示一个修饰过文字的并插了图片的图文并茂的优秀作品,然后提问:

(1)哪个好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幅作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输入文字、修饰文字、插入图片)

(3)做这些工作需要用到哪些工具?

(4)这些工具在哪里?

(5)怎样使用它们?

这个问题系列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首先弄清楚想要完成某项任务需要使用哪些工具并找到它们,然后考虑如何应用这些工具完成这项任务。

教学实践证明:巧妙利用问题进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顺利地获取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作者单位:苏州市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江苏】

上一篇:从“生活数学”到“学校数学”合理过渡的策略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分层原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