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讨

时间:2022-10-24 04:56:45

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讨

[摘要]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能迅速适应实际会计工作各岗位业务和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应构建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以实务为导向,以工作岗位或环节为依托,建立基于工作流程的系统性的综合会计实践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 会计 实践 体系

一、现行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会计实践教学认识的错位。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除必备综合和基础理论知识外,则主要靠通过会计实验、业务实训和实习三部分实现。而目前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培养会计实践能力的认识上存在实验、实训、实习三环节相互混淆,甚至混为一谈的现象。“实验”、“实训”、“实习”三词不仅不同,而且是表达三种不同的有别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活动,并且形成由实验实训实习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

2.现行的会计实践教学与实际脱节。

目前,各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一般分设有手工实验(实训)室和电算化实验(实训)室两种,现行的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采用闭门造车的方式编写实验大纲和教材。这种设计思路设计出的方案,首先没有确立学生在实验(实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针对性不强;其次由于是封闭式的教学设计,影响实验(实训)教学的真实性和适用性。另外实验(实训)教学项目的设计一般按科设计,各科之间缺乏融合,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从实践教学形式上看,会计实践教学仍然是以模拟为主,与企业实际差异仍较大。

3.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不合理。

从课程设置上看,大部分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体系与普通本科的课程体系基本相同,特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是相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专业方向课,或增减一些课程,或更名,并未真正体现应用型本科“重实务”的要求和特点。从教学计划看,基本上每门专业课程都有实验(实训)的课时安排,但仍存在各课程实验(实训)课时少、实训内容不能相衔接与融合等问题。实训课时的计划和内容安排上,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教务管理部门主管或参考其他院校的模板自行安排,这种形式往往造成形式规范,但缺乏实效,并且与行课专业的实际需要不符;二是由任课教师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自行安排,这种情况虽然与教师的行课安排和构想相符,但会出现不同教师安排内容各样,并且其合理性有赖于教师实践能力。因此,严重地影响了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造成应用型本科不能应用的“尴尬”局面。

4.“双师型”教师缺乏。

由于高校会计教师大部分直接来自于高校毕业生,很多没有参加过会计工作的实践,造成实践经验差,动手能力不强,在实习实验(实训)过程中只能靠理论知识推理。另一方面,由于多种原因很多高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

二、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构架

1.建立实验、实训、实习相衔接的“三步式”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主要针对专业课程的业务内容,包括单项专业实验和综合专业实验两大部分,可以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综合课程三大部分,通过建立仿真的会计业务,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模拟的实际业务环境进行验证,以求得感性认识,使达到理论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

实训主要针对角色实践,它强调的是专业性和综合性,一般按会计工作的实际岗位所要求的技能来进行。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应提供一个与实际工作环境相仿的环境,将学生当作是从事实际会计工作的人员,通过若干岗位和业务的训练,体会和掌握来自实际工作的各种问题、要求和技能。会计实训教学体系应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单项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三个部分构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实习是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通过实训所锻炼的业务技能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实验和实训的主导者是教师,而实习的主导者是学生本人,是自己应用和检验。

2.设计以实务为导向,以工作岗位或环节为依托的课程和实训体系。

以实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际上是对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主旨的课程的革新,也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要求。建立以实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首先,应把现行主干专业课程改为《财务会计实务》、《财务管理实务》、《成本会计实务》、《审计实务》等,增加《出纳实务》、《纳税实务》、《报表分析实务》等实际工作岗位上所体现和要求的课程。其次,从教材选择上应革新现行选用CPA或职称考试教材而代之以培养与上述课程相适用的教材,更应选用由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专家所编著的实务教材或根据自身培养目标编写,而把CPA等教材作为理论参考书。

以工作岗位或环节为依托的实训体系,就是要以会计工作流程来设置实训内容,根据各流程的实训使学生获取对各业务流程和各岗位所需技能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及职业判断能力,以工作环节划分为若干项目模块来进行组织;其次教材组织与编写、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要以工作流程为参照,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组织实施。

3.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扩大兼职教师的比重。

第一,制定科学的“双师型”师资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当注重岗位培训,以提高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要坚持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施以不同的培训,以充分发挥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作用,全方位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第二,学校应支持和输送教师到企业实习,提高教师的会计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积累其会计工作实践经验,而且在业绩方面,可以将教师是否定期到企业实习作为一项考核指标。第三,应设置专门的会计实践教学教师岗位,将会计实践环节作为等同于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第四,尽可能聘请从事有关行业实践工作的专家,或是吸收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参与实践指导。第五,制定“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

本文是“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本科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编号:09-2-083)”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构建需求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09SKI16)”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粤方言中的禁忌语 下一篇:科学思维指导下的管理心理学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