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几种方法

时间:2022-10-24 04:37:38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几种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归结为如下十六个字:传授知识,树立观点,培养能力,训练方法。首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教师传授知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和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创造教育是应用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所谓创造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造机智,发展创造效能的智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自觉地启动思维的闸门”。设疑诱思,其实质就是用悬念感来引发学生的思维。设疑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新课一开始的设疑,犹如磁铁吸铁一样,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导到新课的情景中,自觉地产生思维。新课的另一种设疑方法是在前一节课结束之际,针对新课的中必内容,提问设疑,让学生有一种“且听下回分解”的心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造成悬念,把课上的思维活动延伸到课后。特别是对每周仅有两三节课的物理来说,让学生在课堂外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去思维、去寻觅、去探索,大大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教学初中物理第二章《机械运动》时,首先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平常我们能不能抓住飞过来的子弹?那么要随手像抓一个昆虫一样抓住子弹,你有没有办法?书上引言中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通过设疑,让学生激起兴趣,引发思维,让学生扮演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进入学习活动之中,主动学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贡献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可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了解本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在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2.培养创造观察

观察是认识物理世界的初始活动,是科学的起点。观察可分自然现象观察和实验现象观察。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自然现象,又要指导学生在实验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自然现象的观察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积累生活事实、保留信息,以便将它与物理知识相联系。实验观察是人们在实验中将环境或条件加以理想化,突出要观察的主要现象和支配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创造有利于观察条件,易于实现有计划地观察。这种将客观现象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应该逐步使学生理解和领会。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因此学生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青霉素,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巩固,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甚至有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活动中,要努力抓好观察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懂得观察的重要性,明确观察目的,掌握观察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方法,如顺序观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等。通常在实验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方法应该使学生掌握:一个是对比观察法,这是判明“是什么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有效方法。另一个是分步观察法。当一个现象和过程由多种因素支配的时候,为了弄清各个因素的作用、性质和规律,可依次突出一个因素的作用而使其他因素相对固定,一步步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观察与思考相结合才能变感性认识为理性透过发现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把一个复杂的事物分解成几个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这种思维方法称为分析。概括是指研究一些个别现象,通过思维,排除非本质的东西,抽象出概念或规律。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应特别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形象。教师可采用实验、模型、挂图、电化教学等手段,用对比、比较、比喻等方式,尽量增加学生视听、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建立物理形象,学会用物理形象来思维和分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思维的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高低,对于一般人来讲,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称“自我开发”的能力。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了本人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所教学科中,根据所授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便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在物理教学中应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

在传统的接受式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习惯于求同性、定向性,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主动探索性”、“多向选择性”、“进程跨跃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品质。要使学生克服已有的思维定势,有创新意识,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培育,而在诸多方法中,运用“一题多解”型习题的讨论是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必须选择好具有几种较典型解法的例题,在习题课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寻求不同的解法。当解得正确答案后,教师在肯定了几种常规解法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打破陈规陋习,大胆进行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师在旁要做好启迪和引导的作用,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入解题的最佳途径中。例如:判断球的空、实心问题,就可通过比较密度、比较质量、比较体积等多角度、多思维去解题。然后让学生讨论比较各种方法。在讨论中,通过对一道题多种解法的比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妙处,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注意克服思维的单向性,删繁就简、立异标新,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4.培养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教学过程应是让学生“学会”变为让学生“会学”的过程,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学到一定的学习方法。

为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应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通过教与学去一点点地向学生渗透、引导。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到物理知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研究物理现象,得出客观规律的思路及使用方法。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材在序言中向他们提出的三条建议:第一,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第二,要重视理解;第三,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如何照这三条去做,逐步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确定实际的步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学生的受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形成创造型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一位科学家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而且要注重学法的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抓住特点,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要教给学法;通过课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发现,并让其充分发表“高见”以逐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掌握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最后,在辅导时要指导学法,如指点学生怎样去预习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教学生如何列内容提纲,做到看书与思考相结合、看书与质疑问难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做习题时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总之,我们要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教师如能做个有心人,在教学中时时不忘培养学生学习物理能力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学生也一定能从学习的“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学及其心理学研究.

[2]物理学习方法.

[3]中学物理教学概论.

上一篇:“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学设计与反... 下一篇:小议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