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县:再谱跨越发展新篇章

时间:2022-10-24 03:25:14

达县:再谱跨越发展新篇章

达县以“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达县”为统领,聚精会神抓发展,一心一意谋跨越,众志成城战灾害,全县2007年经济态势良好,亮点纷呈,在跨越发展征途上又谱写了新的篇章。全县生产总值9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第一产业增加值34.51亿元,同比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8.74亿元、增长26.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4.92亿元、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为8717元、增长14.4%;财政总收入5.22亿元、增长38.9%。

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

达县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产业导向、资金投入、运行保障、激励约束等政策措施,工业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81.36亿元,增长55.7%。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建设快速推进。管理机制不断创新,成立了化工产业区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进一步加强了对产业区建设的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产业区违法违规建筑、户籍管理、施工环境等得到有效治理和规范;金龙大道南延线工程、快速通道产业区一段、金龙大桥、产业区铁路专线建设步伐加快,产业区给排水、供电、通讯、管道等网络初步建成;项目建设突飞猛进,已引进和启动项目11个,香港玖源、汇鑫能源、齐鲁石化、达钢二甲醚等项目投入大、进度快、效果好。年产60万吨烯烃项目、巴蜀电力2×35万KW发电项目即将落户产业区。

现代农业打造新亮点

达县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以“三村建设”为抓手,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着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加快了水果、蔬菜、苎麻、蚕桑、中药材等为主导产业的优势产业带建设步伐。全县新栽苎麻1.9万亩,品改0.92万亩;新发展四个蔬菜基地乡镇,新增蔬菜基地面积5500亩,有效巩固了达州市城区“菜篮子”地位;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扶持壮大7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25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苎麻、米城贡米、“双低油菜”、烟叶等特色农产品实现订单生产21万亩;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铁山以西金檀――石桥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和45个示范村建设如火如荼,全县初步形成了铁山东西两翼齐飞的可喜局面。

城镇建设展现新形象

达县以构建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城为依托,全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扎实抓好了规划修编工作,与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建设有机统筹,合理规划布局;全力推进翠屏山片区、杨柳片区、曹家梁片区、化工产业区四个片区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龙郡”综合开发工程已完成市政广场、过境隧道、滑坡治理、景观廊桥、防洪堤等项目建设,完成工程先期投资约2亿元;Ⅰ号、Ⅱ号、Ⅲ号南北干道、曹家梁步行街、市政广场、隧道及防洪堤建设进度快速;10个城市副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全县大力巩固创卫成果,强化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认真做好城区美化、亮化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区公用设施,重点加强人行道、消防道建设和管护,启动了南城污水管网建设,集中开展了城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商业贸易注入新活力

达县围绕“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商贸”的思路,大力实施商贸活县战略,努力构建秦巴地区商贸中心。大力培育现代物流业,抓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建设,着力打造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等重点市场。目前,占地3000余亩的二级生猪定点屠宰场和达州市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开工建设。以家家福、汉唐超市、县农资公司、九九医药等企业为代表的城乡连锁经营网络已初步形成,物业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培育餐饮娱乐业。以阳光要都餐饮休闲街、达州好吃街等一批餐饮娱乐场所为依托,吸引了成都、重庆等地的一批知名餐饮娱乐企业入驻县城,形成了达州市餐饮娱乐新的中心,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成功举办了“迎春购物月”、“轻工产品月”、“送年货下乡,服务三农”等商贸交流活动,吸引省内外近百家参展企业和单位,进一步活跃了城乡经济。

达县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地进行招商引资,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强有力的动力。组团参加了“西洽会”、“重洽会”、“西博会”、“泛珠经贸洽谈会”等四个大型招商活动,大禾砼业、升达林产、上海宝莱等一大批项目成功落户达县,全年接待客商1500人,洽谈项目36个,签约21个,招商引资额17.06亿元,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快速增长。

和谐社会呈现新气象

坚持以人为本、富民惠民,达县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维护民利、促进民和、确保民安。目前,惠民帮扶中心建成运行,“十二大惠民行动”成效显著,全县共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248人;城镇低保、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两免一补”等教育资助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成效显著,医疗救助767名特困人员,共计44.96万元;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全面推进,新建改建乡镇客运站点6个;切实解决了264户农村特困群众的住房安居问题;实施五大扶贫工程,着力解决了8040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了1.32万低收入群众的生活条件;安全饮水、农民工培训、环境治理、党员干部帮扶、司法援助均取得良好成效;“书记110”信息平台在办理群众诉求、密切党群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已办理群众诉求2300余件,解决群众问题2000余个。

上一篇:房价出现“拐点”? 下一篇:服务一流 情牵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