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成为学生在化学世界中展翅翱翔的翅膀

时间:2022-10-24 02:00:59

让兴趣成为学生在化学世界中展翅翱翔的翅膀

【摘要】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激发、稳定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为学生在化学世界中展翅翱翔提供了动力。

【关键词】兴趣;化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217-02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唤起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实施自主互助学习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1 加强探究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探究性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以课堂探究实验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问题导学法是当前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探究实验就是最好的问题,因为学生要知道问题的结论,就会有好奇心,自然就有兴趣。例如在绪言课上,教师不是直接讲解教材知识,而是说先给学生变个魔术。学生忽转欢喜,精神放松,课堂气氛又被“魔术”二字调动得活跃起来。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儿”,进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学生一听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奋不已。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兴趣。

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具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通过“问题-实验-科学抽象-结论-应用”这样一个过程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展开小组内部讨论,在探究中寻求合作,求异存同。

再次,加强设计性实验,提高自主学习兴趣

教学中通过探索认知规律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规律,让学生在探索中产生兴趣。例如: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的一大难点,怎样去挖掘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呢?在教材中曾三次讲到还原剂还原氧化铜的反应:

H2+CuO加热Cu+H2O

C+2CuO高温2Cu+CO2

CO+CuO加热Cu+CO2

这些化学方程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H2、C、CO都是还原剂。均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这是它们的联系。但是又有区别, C、CO还原CuO生成同样的产物CO2,但反应条件不同。方程式中CO2的状态前者标“ ”后者不标“”。通过这样的分析加深了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防止了张冠李戴的错误,使学生在分析探索中产生了兴趣。学生通过学中记、记中用、用中熟。达到口、脑、手并用。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感觉难中不难。

2 以问题为载体,在自主互助学习的课堂教学中稳定学习兴趣

“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积极创设更好的学习情景,充分利用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真正从内心体验到学习的愉悦和满足。变“强制性”的单边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指导探究。

例如在CO2的实验制法的教学中,我以下列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实验加以探究:

(1)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以下三组物质:a、大理石和稀盐酸;b、大理石和稀硫酸;c、纯碱与稀盐酸。从以上三组实验结果,你认为哪一组最适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2)若制取较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什么装置?所需仪器有哪些作用?

(3)怎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向气体发生器中如何装药品?加药品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怎样使制得的气体较纯净?怎样去收集气体?若使反应停止应怎样操作?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可发给每组同学不同的仪器,学生组合出了十多种不同的制取CO2的实验装置,并让每组同学介绍装置的优缺点,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最后让学生归纳做实验的思路与方法。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参与者,问题的讨论分析、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来完成,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兴趣,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

其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更要鼓励学生向同学、教师提出问题,古人说“于无疑处生疑,方可进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开放创新,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和深刻性。例如第一个学生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按课本中的作法,检验水时烧杯发烫,且学生难以掌握倾倒澄清石灰水的时机,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有个学生提出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检验方法呢?最后师生经过不断尝试研究出两套不同于课本中的实验操作:①将蜡烛放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②在三角架上放一张铁丝网,将蜡烛点燃放在铁丝网上,蜡烛旁放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在小烧杯和火焰上方罩一大烧杯,两套实验装置都能看到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学生第一次体验到了创新的喜悦,这种喜悦要比学生进行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的感受更加猛烈和持久,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当学生思维较活跃时,应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曾提出以下问题:①水电解时,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个氧分子,但是当最后只剩下一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时,情况是怎样?②原子结构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它们应相互吸引,为什么质子在核内,而电子在核外?等一系列问题,有些问题我尽量解答,而有些不能回答的我没有以“这个问题不需要知道”或“以后就知道了”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是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师生讨论,共同寻求答案,从而培养他们问题意识。

再次,注重学法指导,倡导合作学习。

面对时代的要求与挑战,社会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他们之间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地进行促进性互动学习。指导每位学生积极承担在共同完成任务中的责任,如实验、实践分工,以求共同发展 因为探究性学习活动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我在教学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学,并激活学生思维,展现个性,拓宽知识领域。在复习了“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后,我让同学们自编习题,并上台展示和对教师和同学们提问,师生之间互换一个角色,其中一个学生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果是物理变化,怎样解释?如果是化学变化,怎样书写化学方程式?”让我也一时语塞。但我表扬了这个学生。这样做,学生既掌握了怎样复习的一种方法。又培养了主体意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对学生将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只要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提高了能力,为学生在化学世界中展翅翱翔提供了动力。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下一篇:培养估算意识 提高估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