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儿童立场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24 01:53:41

站在儿童立场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语文教学,需要以儿童视角解读文本,依个性差异设计流程,借动态生成调整预设,据课堂反馈深入反思。儿童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种归宿,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来教学,教学才会有效,课堂才会生成精彩。本文探讨了如何站在儿童立场,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儿童视角度;个性差异;动态生成;课堂反馈

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很重要,追求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我们语文教师形成的共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意不忘言”。但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角度来关照课堂教学为,从这一课来看,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曲折故事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因此,教师应引导孩子反复诵读文本,适时将文章中描写人物的相关语句或横向或纵向地放在一起让学生来品读、把玩、咀嚼,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品出人物性格的同时,初步地悟出文章的写作特色。所以,我想说语文教学,应更多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

1 以儿童视角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就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甚至要揣摩编者的意图,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于永正老师说,这法儿,那法儿,不解读文本就没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立足于文本,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或材料去理解文本,达到深层次正确解读文本的目的,如今对文本解读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追求文本深度,仿佛要在文本上钻一口井;有追求文本广度,仿佛要撒一片肥;还有人追求文本的细度,因为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等等。无论是角度,还是广度,还是细度,都应该是“儿童的”,应当建立“儿童的宽度”,“儿童的细度”,“儿童的深度”。儿童文学家,要善于从儿童的心灵去体会。作为老师,也不是这样吗?;因此当孩子写到:“鸡蛋破了,一个太阳流出来。”这就是一首优美的诗,这就是典型的“儿童眼光,儿童的立场”。

我们的课堂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归根到底,要一切为了学生。需要教师对待文本要认真阅读,全面分析,融会贯通,并根据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站在孩子角度,走进童心,与孩子进行心与心与心的交流,以儿童的视角来解读文本,处理文本,运用文本,真正把教材文字系统转化为适合儿童接受与发展的教学活动系统,让文本为儿童的发展服务。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就会在解读的过程中产生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沿着这些问题,往往会有许多独特的发现,就会发现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就会发现适合儿童学习需要的教案来。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园地》“我的发现”,我就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的。第一句: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不上,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第二句:雨来像个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这一题和主要意图是让孩子从不同的比喻句中体会不同的情感。我知道在生活中孩子们喜欢给同伴起外号,我从孩子的角度入手,在教学时先问学生在生活中,同学说你像小泥鳅,像小鸭子一样你高兴吗?孩子几乎都不愿意这样的叫法,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然后我让孩子们反复读这两句话,反问孩子们,说雨来是小泥鳅,像小鸭子,是批评贬低吗?学生豁然开朗,原来这里的比喻更多是对小雨来的可爱,机智,游泳本领高的赞美之情。这一教学就是从儿童角度出发的,这也许就是老师们常说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 依个性差异设计流程

教师在钻研教材写教案之前,首先应关注儿童差异。这是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忽略的环节。很多老师拿着别人的精彩“设计”来到自己的课堂上,却怎么也上不出精彩的课来。即使是同一位老师,使用的是同一篇教学设计,面对不同儿童,教学效果有时却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课堂是学生的天地,所以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心理、兴趣、个性等各个方面差异,以此设计出符合儿童个体差异的教案来。

在预设性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当作一资源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各尽其长,各有所得,最大程度地让每位学生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密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学才能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教学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要设计分层教学教案,把儿童差异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教学时教师要真正让儿童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发展,在分层教学中各得其所。第三,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不同儿童获得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教师的价值,从而产生循环。我们在教学时,预设几套学习方案,而不是整齐划一齐步走。《长江之歌》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儿童颂读诗歌,可以让儿童吟唱诗歌,还可以让儿童展示自己积累的关于长江诗句,预设多套学习方案。有和学生善于朗诵,就让孩子们反复诵读,读中悟情;有的学生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干脆就让他一展歌喉;有的学生课外积累丰富,就让他们展示他们所知道关于长江的诗句。这样设计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但最终都顺利地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3 借动态生成调整预设

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前精心预设-----教学中的二次教学-----教学后的反思性教学。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线型结构,而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网状、弹性的教学方案。强调教学设计应该追求富有弹性的,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期望学生按照自己设想作出回答,一旦学生越雷池半步,教案似乎成了一双看不见的“黑手”,时刻控制着“活”的师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上成了扮演“教案剧”的角色。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课前的一切预设都是为了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都是为了学生发展服务,而不是为教师自己服务的。因此,好的课堂是当你走进教室,走进孩子,你要有“扔掉教案,我和眼中只有你”的意识,百分之百关注的是学生,这也许很难,但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反应与实际生成情况,根据儿童对学习内容参与度与兴趣,不拘泥于原来的预设,细心观察,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发挥教学机智,把握课堂动态,随时捕捉学生的提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大胆地打破原来预案,作出灵活机动调整。这里的调整,可以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可能改变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可以降低原来的要求等等,做到加势利导,顺学而教,把师生互动与探索进一步引向纵深。

上一篇:让顾客来店里『偷 下一篇: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