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师生心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时间:2022-10-24 01:31:41

关注师生心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体现我国高校本质特征的课程,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上起着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教学效果一直难以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应该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性,关注师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实施人文关怀,提升思想政治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148-03

作者简介:郭秀兰,教授、高级心理咨询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庞雯,硕士研究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线,其实效性总是不尽人意,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各高校确立了明确的教学改革思路,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但始终治标不治本。究其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忽略了课程教学的特性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困扰,缺乏对教学主体间性的关注和改善来提升其实效性。

一、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这种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也不同于其它的专业课教学活动。[1]教学主体是具有丰富思想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高校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中关于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文化信息属于“再生信息”,不仅体现了国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思想,也凝聚着编写者的社会道德理想和个人人生追求,同时还涉及到教师与学生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高校教师和学生在同龄人群中属于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成就动机强烈的群体,在教学过程中,主体间总是进行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互动和思想交流,双方的思想认知和心理状态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发挥。不仅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认知问题和心理影响会反映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来,教师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情绪情感、知识能力以及人格品质也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比较直接地表现出来。[1]它超越了一般教育意义上的“授”与“受”的关系,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在现有的教学及研究中,大多注重的是教材内容的落实、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设施的改善等客观因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特性认识不足和对教学中师生的心理感受和问题关注不够,致使出现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和学生的厌学现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两个接受过程,一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教师认同和接受,二是教师将其传授给学生为学生认同和接受,在这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无不带有很强的主体特性,尤其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心理活动,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文化的反映、择取、整合及其内化和践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不只是单纯的学生思想问题,也不能仅追究于教师教的技术、技能和技巧,而是种种社会问题、社会心理与教学中师生双方所承担的多种角色相互交织而产生的综合心理问题的反映。

二、关注:师生心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师生所具有的角色心理必然会带来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比较突出地表现了师生的心理问题,尽管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但其存在也会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

从学生方面来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可度普遍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尽人意。[2]究其因,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存在4种心理问题:一是轻视心理,认为课程设置不重要或是教学内容自己能把握;二是厌学心理,对课程教学感到厌烦,总想逃避;三是逆反心理,不接受或不认同教学中正确的思想和教师赞美的内容;四是依赖心理,一切听从或指望教师的安排,被动学习。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独立的自主意识、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批判逆向的思维方式,也有学校强势教育模式的泛化、死板教学方法的固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还有社会急功近利、实用主义思想及不良现象的感染。而这些问题和因素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对课程价值的认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以及对课程学习的投入,没能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到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与对待。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方面看,角色和职责的要求使他们在教学与现实生活中面临各种心理冲突与挑战,影响其思想认知、情感表达和行为规范。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存在4种不良心理:一是倦怠心理,对所从事的工作失去热情,感到身心疲惫,提不起精神;二是焦虑心理,压力过大,觉得力不从心,产生紧张、忧虑甚至恐惧的负性情结;三是压抑心理,感到挫折、失意时的沮丧、封闭、自卑的病态心理;四是失衡心理,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而产生不公平、不公正的心理体验。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强烈的成就动机、完美的个性追求、与时俱进的欲望,也有教学改革带来的考评压力和学生对权威的挑战,还有社会变迁引起个体需求的变化和职业生活的心理矛盾,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教师对职业的正确认知、对教学的热情与付出、对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学生的热爱与互动,最终影响教学的实效性与学生的成长。

三、改革: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不单纯是师生心理问题,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问题、工作问题、思想问题以及其它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需要作为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来抓。对高校而言,实施人文关怀,应该是当前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的正确途径和原则。

首先,以人为本,重视师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灵成长。教师与学生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个体,其需求多样又强烈,而且拥有较多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成功动机。教学应从师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关注他们的生存发展状态,考虑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满足他们的合理心理需求,这样才能消解他们思想上的负担、心理上的包袱,让他们感受到自身是受尊重的、被肯定的,他们也会因此而拥有良好的主体意识,增强主体适应能力,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客观地传播和接受社会的主导思想,实现教和学的双赢。

其次,实施人性化管理,制定合理的师生考评体系。师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其生活环境有关,当前管理制度的硬性化和沟通平台的欠缺是产生师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而考评是师生心理压力的最大因素。无论是学生的以卷定优劣,还是教师的以分定晋聘,因一刀切、简单化而失去客观性,让师生倍感竞争的残酷。如果多考虑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性和师生的心理特点,实施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考评方法,使师生感受到关怀和理解,心理压力会减小,责任意识会更强,主动性和创造性会更高,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第三,注重心理疏导,搭建师生心理倾诉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精神问题是人心理深层次的问题,厘不清这些问题是产生师生心理困扰的根本原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反映的正是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而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师生的心理诉求很难得以满足,大多数师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高校能给师生建构倾诉心理苦闷的空间,并有专门的人员为其进行心理疏导,师生的心理症结才会解开,心理健康了,心态才会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才会有兴致。

第四,开展实践活动,增添师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最大困扰,是没能切实解决好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实践的结晶并用于指导实践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多注重实践环节,把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联系起来,让教学回归生活并指导生活。这样,既能让师生深切感受到正确的理论指导所产生的魅力,充分体现知识的力量,提高其思想境界;又能让师生广泛了解民情民意和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现实生活的价值引导,认识到现实自我的不足,增添生活的热情和对社会的热爱,在活动中得到实质上的锻炼和真正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郭秀兰.基于学生满意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上一篇:教研室主任在军队士官院校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下一篇:高职院校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