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加快推进天津金融改革创新的思考

时间:2022-10-24 12:33:51

后危机时期加快推进天津金融改革创新的思考

摘 要:在遭受金融危机重创后,全球经济正处于漫长的恢复调整过程中,这个过程也被称为后金融危机时期。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趋势,金融改革创新也应当顺应经济形势变化。本文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为切入点,分析后危机时期金融改革创新取向,探索天津金融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点,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期;改革创新;金融机构;金融产品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1-0011-05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四大趋势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以下四方面发展趋势。

(一)注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均衡发展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金融泡沫的破裂,金融服务业大幅缩水,表明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独自发展。吸取金融危机教训,我国将更加注重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在加快推动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同时,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大国,正面临着城市化、工业化加快发展,以及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改革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都有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因外需疲软而导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也应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来化解。危机发生以来,我国陆续出台实施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正是重视实业发展的体现。

(二)经济发展方式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加速转变

危机表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一发展中的大国,必须转向内需拉动的经济发展,即依靠提升内需消化过剩产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重点在消费,通过增强消费能力、发展消费热点、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预期等方式,带动消费增长。

(三)低碳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周期中,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模式或成为主角,能否掌握先进低碳能源技术将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这也将为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科技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气候问题也越来越多的与贸易保护联系起来,为突破西方国家设置的技术门槛和绿色壁垒,我国必须要摆脱依靠高能源消耗为支撑的发展模式,探索新型低碳发展的道路。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强调“控制产能”与“鼓励创新”,信贷政策坚持“有保有压”原则,无不表明我国已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发展。

(四)金融活动更趋活跃,综合经营稳步推进

金融危机虽然促使人们对金融活动进行反思,但并不能减缓金融业务发展的步伐。我国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都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金融活动将更多形式,更深层次的渗入到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产品更加丰富,服务手段更加多元化,经济金融化的程度越发显著,金融资产占社会财富的比重将逐步加大。综合经营将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从此次金融危机的演变来看,业务结构较为单一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所受的冲击相对较大,而综合性的银行则因其业务结构的多元化减轻了危机的冲击,体现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两家独立投行也在危机中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因此,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各机构的协同效应,保持宏观金融稳定。

二、后危机时期我国金融改革创新取向

(一)正确认识金融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坚定加快推进金融创新的信念

改革创新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金融改革创新是一个社会金融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通过对金融领域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组合,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防范风险的目的。而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华尔街在短期利益的激励机制、放任自由的监管理念下的过度创新,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形成巨大泡沫,但这并不能抹杀金融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我国的国情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与美国不同,美国过度创新导致危机爆发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创新会走同样的危机之路。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产品相对缺乏,导致金融体系整体运作效率不高,投资者的多层次投资需求和资金需求者的多元化融资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事在必行。

(二)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坚持金融创新的“适度性”原则

任何创新都蕴含着风险,金融创新也概莫能外,此次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佐证。不能因为有风险就摒弃创新,关键是要在创新中坚持“发展适度、风险可控”的原则。危机发生后,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就是,金融创新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任何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创新都只是空中楼阁,容易导致危机。因此,我国的金融创新必须要实实在在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根据经济、社会特点和发展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进行,要以规避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目的,解决当前存在的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完善以及企业融资难和居民投资渠道狭窄等实际问题,避免创新链条过度延伸,从而导致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而演变成为投机经济。

(三)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发展并重,稳步推进金融创新

我国与美国的金融创新体制截然不同。美国的金融创新是自成系统的一场革命,其创新更多的是基于市场需求,创新主体是市场化的金融机构。而我国的金融创新则是从属于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创新活动更多地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金融制度创新以及制度带动产品创新。市场主导型创新的优点在于其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映,但需要辅以必要的监管,否则容易使创新对市场反映过度;政府主导型创新风险相对较小,但却限制了金融机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创新滞后于市场发展。当前,我国的金融改革创新仍应当以政府主导,发挥好政府的规划和引导职能,同时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市场化步伐,鉴于我国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不成熟、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市场化创新应在部分地区先行先试,然后推广。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防范风险都是第一要务,因此在加快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监管措施应当到位,以约束市场上的不规范行为,使得创新朝着正确、安全的方向发展。

三、加快推进天津金融改革创新的着力点

(一)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天津金融资产和业务规模总体偏小。2008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7%,远低于北京的14.2%和上海的10.6%;2008年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仅相当于北京和上海的33%和32%。要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应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工夫:首先,扩大金融产业规模。通过引进和设立新机构、支持现有机构扩充业务等手段,不断扩大金融产业规模,更好地适应天津加快建设北方经济中心城市的需要。其次,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离不开金融资信评级、经纪公司、信息服务、服务外包、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撑,而金融中介机构缺乏又是天津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因此需要在改革创新过程中着力强化。再次,兼顾行业和业务的平衡发展。当前,天津金融体系主要以银行为主,银行业务又以传统的存贷款为主。完善金融体系需要加快发展证券、保险、信托、租赁、期货、消费信贷、征信公司等机构,逐步提高非银行金融机构比重,同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扩展中间业务,逐步实现盈利模式多元化。

(二)大力发展总部金融,增强金融业竞争力

在津的总部性质的金融机构还较缺乏。目前,全国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仅有1家总部在天津,而北京和上海分别是4家和2家,在津的外资法人银行2家,而北京和上海分别有6家和17家;总部设在天津的证券、期货、基金等公司数量仅是北京的1/6、上海的1/9;总部设在天津的保险公司数量仅是北京的1/3、上海的1/9。大力发展总部金融,形成总部聚集效应,不仅可以提升金融机构研发和决策能力,而且可以通过“总部――分支机构”的功能链条,辐射带动分支机构所在区域发展,发挥天津在区域经济金融合作中的作用。第五届中国总部经济论坛的“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显示,天津位列第七,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差距较大。天津可通过先行实施金融总部规划,创造更加有利于实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带动实体经济总部向天津聚集,以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力。

(三)统筹兼顾机构设置和产品创新,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中央赋予天津金融业改革创新很大的政策空间,用好用活这些政策就要求金融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天津市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从政策出台以来的实践看,天津的金融改革创新大多体现在机构引进和设置上,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依然不足,经营趋同化现象较为突出。因此,当前天津金融改革创新应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在发展金融机构的同时,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理顺金融创新监管机制,为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健全金融产品创新机制,明确战略定位和市场定位,立足于自身优势领域,综合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开发特色化、个性化和品牌化的金融产品。

(四)形成完善的金融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区域、部门联动机制

目前,天津尚未建立完善的金融创新体系,各个主体在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尚未实现有效的交叉融合。虽然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在推动金融创新方面不遗余力,但在创新方向和重点等大的问题上缺乏有效沟通,报批程序复杂、环节多,没有建立起统一、高效、快捷的金融创新发展机制。在创新研究方面,金融机构偏重于实务,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偏重于理论,理论与实务脱节,造成科研成果层次低,转化率不高。另外,天津要发挥金融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就必须进行改革创新。目前天津与周边地区的金融合作日渐密切,但缺少金融改革创新方面的协作机制,还没有将天津的政策优势与周边地区的市场、技术、科研等优势整合起来,这就无法打造区域统一的金融创新基地。推动金融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区域创新协作机制,应成为天津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五)强化金融安全意识,提升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当前,天津市的一些金融机构在管理制度,经营机制、产品定价方式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缺陷,遇到不确定因素时,其可持续经营的难度就会增大。因此,在推进金融改革创新进程中,应当引导金融机构强化风险意识,提升抗风险能力。要支持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及时、合理处置风险的能力;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经济周期和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政策的系统性研究,把握经济走势和政策取向,做好对系统性风险和政策风险的预判,以便及时化解风险;要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完善利率、汇率定价机制,增强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四、天津金融改革创新的突破点

(一)发展金融中介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天津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除吸引和建设金融总部,聚集门类齐全、数目众多的金融机构外,还应大力发展诚信、高效的市场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可以起到提高金融业运行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促进金融创新的作用。天津要积极设立和引进资产评估、资信评级、货币经纪、资产管理、保险经纪、投资咨询、金融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外包、法律服务、审计服务等中介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健全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能力。要加快发展担保业,整合现有的担保机构,设立担保集团公司,建立担保分包再担保制度,为企业融资服务。政府部门要积极培育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对中介市场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监督,同时要健全和完善对中介机构的考评机制,有效防范中介机构从业人员道德风险。

(二)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天津应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全方位、多角度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在机构设置方面,可考虑设立脱离于大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目前我国设立的财务公司都附属于大的企业集团,其服务对象也主要是集团内的成员企业),主要从事中小企业贷款和消费者信贷;也可借鉴美国经验,建立金融服务公司(中间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由于金融服务公司兼具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创投基金及保险公司等业务特点,风险较高,在发展初期应以合资为主。在直接融资方面,除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到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以及引导各类基金投资中小企业外,还可考虑发展企业集合债券,由几家企业一起申请、冠名、担保,券商对其进行捆绑式发行,集合债券因有多个中小企业参与从而实现了信用内部增级,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发债难问题。在间接融资方面,商业银行要加快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

(三)推动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有效拉动内需

首先,可考虑出台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消费信贷关系的地方性法规,有效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引导商业银行树立大力发展消费信贷的观念,积极开发个人信贷额度、无抵押个人贷款、个人资金周转贷款、房屋整修贷款、学生助学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债务重组贷款、汽车贷款、住房抵押贷款等消费信贷业务,鼓励商业银行通过消费信贷证券化方式提高流动性、增强赢利性,分散金融风险。再次,尝试建立专门的消费信贷公司,如住房信贷公司、汽车信贷公司、耐用和日用消费品信贷公司、农用品消费信贷公司等,通过成立专业性公司,开展专业性消费服务和零售业务,推动消费信贷业务发展。

(四)发展供应链金融,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到中间制造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供应链金融则是金融机构站在供应链全局的高度,为协调供应链资金流,降低供应链整体财务成本而提供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物流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在供应链中,所产生的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的50%。目前,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航空、航天、船舶、石化、新能源、信息、医药、钢铁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围绕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以物流金融业务为切入点,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延伸金融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群整体发展。一方面,要以物流业被纳入国家“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为契机,加快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市场竞争能力强、有诚信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搭建物流企业与银行的沟通、交流平台,引导二者合作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并将物流金融列入政策扶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引导物流金融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资金提供者可由单纯的银行扩展到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质押物的评估和管理机构可以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可以是资产管理公司、中介管理公司;融资者可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扩展到上下游的供应商、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形成针对整个供应链的全方位融资体系。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快开发物流金融产品,扩大可质押物范围,除存货外,应收账款、订单、未来货权、知识产权等也可用于质押融资。

(五)积极探索碳金融业务,支持绿色经济发展

碳金融是指与碳特别是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金融活动,包括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和碳指标交易等。天津应发挥金融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积极探索开展碳金融业务。一是鼓励各金融机构设立与碳金融相关的业务部门,引导商业银行创新信贷管理机制和信贷品种,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如对于符合清洁发展要求的项目,可开发碳权质押贷款。二是鼓励和扶持上市公司发展低碳经济,引导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投资绿色企业,倡导建立针对碳管理技术和低碳技术开发的碳产业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进行直接融资。三是依托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打造碳交易市场,逐步丰富交易内容和扩大市场规模,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的碳交易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交易制度。

五、完善天津金融改革创新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微观主体创新意识,引导创新市场化发展

当前,我国的金融改革创新应当以政府为主导,发挥政府部门在规划、推动、引导和营造环境等方面的职能。同时也必须认识到,金融创新是一种市场行为,金融机构才是金融创新的主体,政府应激励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促进金融业创新发展。一是为金融创新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为满足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政府应鼓励企业金融创新,并配合金融机构宣传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二是为金融创新提供优惠的政策。鼓励全国各金融机构研发的新产品和服务在天津滨海新区试点,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在推广宣传上予以便利。三是为金融机构提供外脑支持。政府可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金融需求研讨会,征集企业、消费者等经济主体对金融需求的意见,可聘请国内外专家、金融机构高管、业务骨干等参与讨论,为金融机构创新提供信息交流平台。

(二)建立多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完善金融创新体系

首先,可通过指导性文件,明确各主体职责分工。政府要统揽全局,负责资源配置、政策调控和环境建设;监管部门要重点防范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则承担资金投入、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以及承接科研部门成果转化的职责;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做好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工作。其次,建立金融改革创新协作机制。可由市政府牵头,建立由政府相关部门、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门等多部门参与的金融改革创新协作机制,定期就金融业发展规划、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进行沟通协商,探讨突发性和临时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再次,建立金融机构与科研机构间的合作机制。将金融机构的发展需求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与创新研究对接,顺畅产、学、研链条。最后,从软硬件环境建设入手,支持金融改革创新。主要包括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三)建立金融创新区域协作机制,综合利用区域资源,提升天津金融创新能力和水平

在金融改革创新中,天津要进一步强化“区域”理念,充分发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有效利用环渤海区域其他省市的市场、技术、人才和科研等方面资源,合力打造区域金融改革创新基地。一是由政府牵头,与其他各省市建立区域金融改革创新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制定区域创新规划,大力宣传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的进展和政策优势,引导区域内创新资源向滨海新区流动,逐步将滨海新区打造成高水平的研发转化基地。二是引导和鼓励天津金融创新主体加强与区域内其他各省市金融创新主体的横向合作与互动,如建立创新联盟、科研机构合作承担产品研发等,实现产、学、研跨区域合作。三是通过金融改革创新联系会议,共同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推进创新的政策和法规,并设立区域技术、信息、人才共享平台,促进区域内创新资源有效流动,畅通天津利用区域创新资源的渠道。

(四)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合作,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就是金融创新与监管严重失调。因此,天津在推动金融改革创新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完善政府部门、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协调合作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金融体系透明度的要求,对金融机构实行强制性信息披露措施,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管理,提高金融运行、金融风险、金融创新产品的透明度。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市场约束中的作用,定期对金融机构披露的信息进行全面审计,并进行必要的审计检查;利用专业评级机构,对金融机构进行客观、公正的评级,以减少金融机构与社会公众、监管当局的信息不对称,增强市场的监督和约束。

课题组组长:林铁钢

课题组成员:吴超李西江秦亚丽

上一篇:沪深300股指期货最优套期保值实证研究 下一篇:天津滨海新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状况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