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物流业现状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4 12:07:30

河北省物流业现状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引言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物流”概念和相关理论以来,在2001年8月,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起草并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现代物流解释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物流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河北省在大力发展物流产业的同时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应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河北省物流业现状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析法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属于主动因素,这些条件是可以通过人们主观努力来改变的;二是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是客观环境的影响,这些条件多数人们都只能利用和避免,而不能改变。

(一)优势(S)

1.区位条件优越

环京津、环渤海,是河北省独特的区位优势。河北省既是东北三省入关的交通要道,也是北京联系全国各省市的必经之地,同时又是秦皇岛、天津、京唐、黄骅4大港口的物资集散要地。河北省可利用港口群和沿海综合物流体系,为华北、西北等地区提供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并加强与京津、山西、陕西、内蒙古、鲁北、豫北等地的经贸合作,构建沟通华北、西北乃至华东和东北的物流枢纽。

2.物流业支撑体系较完善

河北省拥有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境内有15条主要干线铁路线通过,这些铁路不仅是河北省交通运输的骨干,也是北京与全国各地联系的重要纽带;公路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石家庄、天津为枢纽,辐射10个省辖市、连接4大港口和大同、阳泉两个煤炭基地,呈“两纵、两横、三条线”布局的高速公路网架系统;民航方面形成了以石家庄为中心,连接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国内32个大中城市以及莫斯科、阿拉木图等国外城市和地区的航空运输网络;河北省海岸线长487公里,有6个港口,生产泊位55个(其中深水泊位41个),拥有现代化的煤炭、石油、粮食、水泥等大型专业化码头,港口吞吐量居沿海省市第6位。

(二)劣势(W)

1.物流企业竞争力弱

河北省的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展开。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严重影响了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

2.物流管理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的限制下,中国物流业的条块分割和部门分割严重,管理体制方面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产业管理机构。河北省物流业与全国物流业的状况一样,仍然是分散或多元的管理方式,涉及到铁道部门、交通部门、民航部门、贸易部门等专业部门和发改委、经贸委等综合部门。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现象,多数物流建设项目是属于供应能力的扩张,而不是整合和提升原有供应能力,低水平的重复较多,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

(三)机会(O)

1.对物流业需求旺盛

河北省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近几年均呈现两位数的发展速度。区域经济发展是产生区域物流需求的最根本原因,物流需求可分为农产品物流需求、工业品物流需求、消费品物流需求。河北省经济呈现快速平稳发展,农产品物流需求、工业品物流需求、消费品物流需求都比较旺盛。资料显示,2005年较2004年河北省交通运输邮政业产值下降了3.18%,存在运力不足现象。

2.经济一体化促进物流一体化的发展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前提下,发展区域经济要以各自的资源和竞争优势为依托,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京津冀地区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将提高协调物流管理系统水平、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物流技术的标准化和运输、仓储、配送等的信息一体化,加快建成公共信息平台,形成管理协调机制,消除区域物流各环节的衔接障碍,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

(四)威胁(T)

1.区域物流发展整体水平低

潘坤友等人在《中国大陆区域物流类型与竞争力空间差异研究》一文中将我国大陆区域物流按区位商标准分为四个类型:综合型物流区域、高度专业型物流区域、一般专业型物流区域和“灰色”型物流区域。 “灰色”型物流区域,是指在自身物流系统中,各传统物流部门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没有优势物流部门存在的区域,河北省在我国区域物流分类中属于这类区域。 “灰色”型物流区域表面呈现出物流多元化、综合化发展趋势,但是发展水平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缺乏带动区域物流发展的主导部门,在区际比较中缺乏专业化物流部门。

2.京津冀物流一体化任务艰巨

京津冀在物流一体化进程中,受到各方面的制约,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京津冀地区之间各自为政,造成了物流成本的提高和诸多资源的浪费,京津冀地区对城际交通线路和网络建设缺乏足够重视,区域交通资源还未有效整合,不具备符合区域物流发展的跨地区、跨行业、复合型的物流产业。

三、发展河北省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大流通、大贸易战略

美国经济学家沃纳伯尔斯(A.Venables)把运输成本纳入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 model)的区际贸易模型,认为贸易方式和生产方式不仅取决于资源禀赋和要素密集度,而且依赖于运输成本。欧盟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取消通关限制,使商品和要素能够自由流通,拉动区域贸易、经济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要打破疆界、地界,实现大流通、大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河北省应当依据自己有利的区位条件,通过发展大港口、大产业、大物流、大口岸,成为华北和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以区域物流发展促进区域贸易、区域经济增长。

(二)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物流一体化合作

首先,超越各地区按行政区划独自规划、发展产业的旧格局,各地区统一规划物流业布局、统一物流业政策、统一整合物流资源,积极推进物流一体化合作。其次,区域之间,要选择易于突破的领域开展合作。联合开展港口、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建设,逐步构筑联系各地的快速交通通道,形成现代化区域交通体系。再次,在完善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基础上,应形成区域网络化物流服务格局,以便不断降低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经济要素流动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活动效率。最后,区域之间还应当积极组织开展一体化论坛、经贸合作洽谈及招商引资等活动。

(三)做大做强物流企业

有学者认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只有做大做强物流企业,才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物流”延伸。首先,河北省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应努力形成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其次,物流业是覆盖全局的产业,又是资金密集的产业,基础设施相对集中的产业,不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和少数企业能各行其是的,但它的营运主体是企业,运营的机制要靠市场。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物流企业,都要明确市场定位,在专业领域创新管理和服务,形成规模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尽快提高物流服务的供给能力。最后,提高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健全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增强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真正做强物流企业。

(四)政府的政策建议

1.优化物流发展的法规政策

通过法律法规规范整个物流行业的运行和发展,研究和制定规范的物流业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改进对物流相关领域的管理方式。首先,对不适应物流业发展的各类规定和政策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其次,放宽物流业准入条件,规范物流企业扶持标准,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各类所有制物流企业公平竞争。最后,还应加大物流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现代物流业。

2.建立物流区域化发展的统一协调机制

政府的物流管理部门应牵头组成物流区域发展协调小组,协同区域物流发展的产业政策,整合区域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产业链条,合作建设区域内大型物流基础设施,消灭地方保护主义,实现产业对接、交通对接和规则对接。将协商内容由过去的对话、交流、协商等非制度性安排逐渐向组织、协议、地方立法等制度性安排转变。政府要抓紧时间成立现代物流业发展综合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协调、管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事宜,进一步发挥物流行业协会作为企业与政府间以及同行业内不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3.加强物流人才培养

要针对未来物流业发展趋势从三方面加强人才培育。一是培养宏观管理层次人才,如政府机构制定政策、规划人才,包括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人才,以提高政府物流管理水平;二是培养物流企业管理人才,这是提高物流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三是提高员工素质。培养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是高校培养,可以是企业、高校联合办学,可以是委托办学,将高层次的物流人才教育制度和多元化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四、结语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促进企业改革发展,推进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河北省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经济,寻找最适合的发展途径,增加区域物流政策研究的内容,对于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商学院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内蒙古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 下一篇:河南省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