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改革刍议

时间:2022-10-23 11:48:29

贵州省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改革刍议

摘要英美文学课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然而,由于贵州属于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门课程在贵州省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现状令人堪忧。本文着重探讨适合贵州省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英美文学课改革,提出开设文学专题选修课作为补充和铺垫,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Reformation

for English Majors in Guizhou Province

WANG 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04)

Abstract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is a core course for English majors. However, the course faces many problems in Guizhou Province due to its economy, location and minority population. This paper comes to discuss the reform of literary teaching for English-majored undergraduates in Guizhou. Offering literary optional course would be a supplement and a preparation for this compulsory course.

Key words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literary optional courset

1 英美文学课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选读是一门介绍英美文学史,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核心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因此,它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起到积极的提升作用。然而,近年来英语专业的市场化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向了商务英语,经贸英语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上。加之文学课程学习时间长,不能立竿见影,因而它被实用主义风气和急功近利思想推到了英语专业教学的边缘。此外,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即教师在短时间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知识的单向传输和“填”入。“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王学文,2002)成为学生对文学课最深的印象。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英美文学课的改革要求迫在眉睫。

2 贵州省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状况

贵州省处于我国西南边陲,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些使贵州的英语教育远远落后于东部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我省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其它省份相比较低,导致这一状况主要有三个原因: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规模及水平都受到限制,教育观念也不够先进。如英语书籍的购买、放音设备、多媒体教室备置等都不能满足语言教学的基本需求。教学硬件设施的缺乏使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纯正的英语语音语调,听说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2)贵州是少数民族地区,共有49个民族,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9%。少数民族特殊的语言文化背景使其思想保守,排斥异质文化,不重视英语学习,这些使他们对英语产生了盲目排斥和厌学心理。另外,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母语、汉语和英语,三语间相互干扰,增加了学生英语理解的难度。因而,少数民族学生自认不如汉族学生,自暴自弃,学好英语的愿望和动机不高。

以贵州民族学院为例,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60%左右。他们绝大多数生活在贵州边远山区,中学阶段就没有打好基础,进入大学后跟不上教学进度,又面临四、六级考试的压力。因此,他们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心理,进而影响其它科目的学习。

(3)近年高校降低录取分数线扩大招生数量,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报考英语专业的考生,其英语高考分数已不完全是录取与否的唯一标准。有的学生甚至是从其它专业调剂到英语专业的。其总体英语语言基础不高,文学功底差,学习意愿和兴趣不强。

3英美文学课的优化方案

针对贵州省大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等诸多问题,应改进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选择适合民族地区及偏远山区的教材,增加英语文学原著的藏书量以及增配多媒体教室等。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文学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且这种改革还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和与时俱进。正如Brandes和 Ginnis 所指出:“要在学习中获得有意义的,有相关性的东西,一是靠教什么,二是靠怎么教”(Brandes,1986:12)。

3.1 开设选修课,调整开课时间

在2005年5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美文学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时应在280学时左右,历时2学年。然而,在贵州省的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作为高级课程的英美文学课通常只在大三上学期和下学期开设,课时量在80至140学时之间,远远低于《大纲》要求。因此,增加课时数是必要的,但大三或大四阶段课时数的简单积累并不能完全改变现状。王守仁曾呼吁应该改革《英美文学选读》课“文学史+选读”的教学模式。然而,贵州省大部分高校开设的文学课情况更糟:文学史的传授占课堂时间的80%以上,很少或没有时间讨论作品和分析文本,教师也极少安排课后研读作品。既然贵州大学生英、汉语言功底差,很少真正地阅读文学作品,那就更应让他们尽早接触英美文学作品、了解异国文化、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为高年级阶段更好地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培养文本分析能力,欣赏经典作品打好基础。因而笔者建议大一上学期就开设“英美文学专题作品赏”之类的选修课作为《英美文学选读》课的补充。作品类别应从简单的“儿童文学”到“青少年文学”,进而过渡到难度较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圣经文学”、“诗歌”等专题。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英语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培养起信心和继续探索的兴趣。

3.2 优化选材

如何选材,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作品的反应程度。作品内容应与学生自身经历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可在作品中找到情感共鸣,以自己的经历来审视作品。若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触深奥难懂的古典文学等,被学生们形容为“恐龙时代的英语作品”,他们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就会消减,甚至变为排斥和恐惧。因而,选修课的作品应选现当代的儿童文学、青少年文学作品为起步,尽量避免因时代和文化差异加大理解难度。青少年文学作品与大学生的年龄、经历、爱好、理解力相近,主题贴近生活,缩小了作品与学生的距离,减少学生阅读时的受挫感。再者,青少年文学作品的语言及用词较成年人文学简单,难易程度适合贵州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助于培养起学生的阅读习惯及真正独立理解作品,进而用英语书写,口头阐述观点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的词汇量经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得到扩大,理解力得到提高,并建立起一定的文学概念,为高年级学习理论知识和欣赏经典作品做好铺垫。

与此同时,少而精是英美文学课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原则,即在一个时代,一个作家上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名著进行精读。与其囫囵吞枣,不如深入研读几部名著。

3.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很多年前,教育界就开始呼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但实际中未能完全采用。教师仍是满堂灌,学生则被动地“听”,影响教学效果也消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以美国青少年文学为例简要阐述“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新学期第一次文学课上,教师向学生展示本学期教学任务和计划,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和规划。教师以少而精的原则列出一两条教学主线。例如,以获奖作家为主线,将1988年至2010年间获美国国家图书馆协会所颁发的玛格瑞特・爱德华终身成就奖得主及获奖作品按年份罗列出来,要求每位学生选择一位感兴趣的作家,并进行研究。教师要求学生以口头演讲的形式完成此任务。演讲学生提前与教师讨论演讲内容,预约演讲日期。并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用PPT,视频片段,分发讲课提纲等方式完成演讲。演讲学生可自行决定演讲形式,从任何角度介绍作家生平、探讨作品内容。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予以评估,得出分数,作期末考试成绩。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真正让学生参与和组织课堂学习,课前认真收集和准备资料。同时“观众”学生也须积极参与演讲学生安排的任务,其“参与度”作为平时成绩记录下来。

教师也可按青少年文学的体裁分类,如幻想小说,科学小说,悬疑小说,历史小说等。在介绍某一体裁的代表作品时,关键环节就是教师扮演“书商”,向学生“推销”这些小说,以作品的精彩情节和悬念“诱惑”学生“购买”书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一本喜欢的作品,课后共同阅读讨论并写读书报告。课堂上教师组织每个小组口头介绍作品概要,并提出问题待学生回答和讨论。不足之处教师应立即补充、说明。这种模式不仅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互动增加,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文学脉络,掌握文学文本的分析方法。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框架。这种教学更重视学习方法和文学感悟的培养,而不仅是知识的背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说受益无穷。

3.4 改进考评方式

闭卷考试往往是对英美文学课的考评方式,以一张试卷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而非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因此应以平时学生完成任务、课堂参与和讨论的情况给学生一个综合评分。此种考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便会认真准备和完成,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3.5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广播、录音、视频、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在学生看了英文原著之后,请他们欣赏据原著所改编的电影进行对比,让他们充分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同时,听、说、读、写、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英美文学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贵州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另设一门英美文学选修课,作为高年级《英美文学选读》这门必修课的补充和铺垫,符合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状况及发展要求。同时教学模式及内容的优化,对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图书馆或资料室也应购买和收藏更多的英文原著,为学生提高更好的硬件支持。

本文属于贵州省教育厅2011年人文社科课题:“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研究:历史与现状的研究”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6.

[2]王学文.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刍议[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6).

[3]Brandes, D.and P. Grinnis. A Guide to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Oxford:Blackwell.1986.

[4]陈光乐.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4(4).

[5]马爱华,霍跃红,李茜.英语名著教学模式优化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

[6]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5).

上一篇:浅谈大学英语课程改革 下一篇:浅谈高职英语教材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