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伯特即兴曲D899的整体统一性

时间:2022-10-23 11:33:12

摘要:舒伯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重要的作曲家,他用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是早期浪漫主义的先驱。即兴曲D.899是他后期的众多作品之一,它在整体上看似松散、迥异,纵观其四首乐曲,可发现各曲在主题、节奏、结构、调性等有诸多关联性。本文拟从这四方面入手,探寻四首乐曲的关联统一性,解读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舒伯特;即兴曲D.899;统一性;浪漫主义情怀

即兴曲大概源自于“即兴”手法,“即兴”是没有事先写成或印成的乐谱,是一种临时创造性的随想演奏行为。即兴曲原意为“即兴创作”或“一时的兴致”。在19世纪时,它成为器乐短曲的曲名,此时的即兴性已经不同于19世纪初期或更早时期作曲家乐器演奏中的即兴表演了。它事先创作并写成乐谱,似乎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情感或思维,舒伯特、肖邦、舒曼、布里顿等作曲家都曾写作过即兴曲。

大多数学者认为,舒伯特是最早运用即兴曲这一器乐小品体裁为钢琴作曲的作曲家。作曲家在1827年写出了11首即兴曲,分别是d899(4首)、D935(4首)、D946(3首)。很难想象1828年11月份去世的舒伯特,在这两年的作品量十分的庞大,例如3首钢琴奏鸣曲、《天鹅之歌》《冬之旅》,以及C大调弦乐五重奏等。大量的声乐作品写作为他带来了“无人可及的旋律创造”之美誉。这种优美纯洁旋律的创造同样出现于他的其他作品中,例如即兴曲。美妙的旋律使人们往往忽略了舒伯特作品中的曲式结构,一度被人们认为是结构散漫的,但仔细观察他的中晚期作品结构,就会认识到这是多么错误的见解。

舒伯特的即兴曲诗意与浪漫并存,温婉悠扬略带悲伤,层次丰富,尽显歌唱性。D899是舒伯特最早的即兴曲作品,包含有四首。第一首c小调,自由变奏曲式,4/4拍;第二首降E大调,三段式,3/4拍;第三首降G大调,三段式,4/2拍;第四首降a小调,三段式,3/4拍。人们往往认为这一组作品彼此之间没有D935的四首作品联系强烈。舒曼认为D935是“伪装了的奏鸣套曲”,而对于D899并没有过多的评价。但我们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使用同一编号的一组作品是一个时期内作曲家作品的集成,它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相应的共性。这一共性的形成不仅仅体现在曲式结构层面,还应体现在调性、主题、节奏、织体、思想内容等各个方面。

一、 调性的统一性

这组作品使用了舒伯特常用的三度调性关系。这种关系既体现在每首单曲的内部,又体现在曲与曲之间。例如,第一首c小调与降E大调、降A大调与降C大调,第二首降E与降G等。这些是单曲内部调性的关系,外部的关系则也大多呈现三度关系。第一首以c小调开始,C大调结束;第二首以降E大调(与c呈三度关系)开始而又以降e小调结束;第三首开始于降G大调,又与第二首的降E呈三度关系;第四首开始于降A小调,它是C的下三度音。这种三度调性的循环往复可以看出整组作品中作曲家整体性的悉心安排。

二、 主题的统一性

四首乐曲在主题的运用方面具有明显的联系。第一首主题取材于民间歌曲,旋律清新自然,核心材料包含有三音的模进、三音的向上或向下的级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组核心材料除级进外还使用了同音重复,使得旋律中带有一丝踌躇的心境。第二首是双主题的三段式,因此整首乐曲拥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的核心材料主要采用多音下行级进、三音小二度模进、多音模进,并伴随有少量的多音上行级进。第二主题的核心材料则多运用同音重复、三音级进、和弦分解形式。第三首使用单一主题构成乐曲,核心材料多使用同音重复、多音下行级进等形式。与其他三首不同的是,第三首从头至尾采用多层次旋律进行方式,为全曲增添了几丝惆怅、几分朦胧。第四首与第二首相同也是双主题三段式结构,也拥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主要采用分解和弦下行模进、重复相同和弦、和弦旋律音高下行级进。第二主题则采用多层次旋律进行方式,期间旋律音高同音重复、三音下行或上行级进现象多见。仔细剖析每一首乐曲便可发现,核心材料的级进、模进、同音重复现象是这一组作品的共通性。

材料的共通性仅仅只是主题统一性的其中之一,四首乐曲主题发展手法的写作中也有相同的因素。其一,无论是使用单一主题材料或双主题材料的作品,每一主题都好似无尽头的变奏,使人难以发现其间的起讫,这是一种思绪的延绵。其二,四首作品都有多层次的主题呈现方式,这种方式使得主题的音响丰富。随着音符的横向运动,纵向上每一拍的音与音又结合成不同层面的前景、中景、背景,这些构成了协和或不协和、平衡或不平衡的多层比例关系。

三、 结构的统一性

四首乐曲的结构具有相对的关联,首先体现在主题的应用上,每首乐曲基本都或隐或显地包含有两个主题,一明一暗。有时两个主题的关系非常相近,仅仅是调式的不同或是音程关系的大小增减的变化;有时两个主题差异显著,明确地表现在两个不同的段落中。例如第一首第1―5小节的主题材料递进地演奏出第10―13小节的材料,两者之中前者为c小调、后者为降E大调,这一大一小的调式调性变化既能表现明暗的对比又能体现二者的联系。相同的隐含性质出现在第三首中,但并非是调式调性的变化,而是音高的上行与下行的关系。

其次,四首乐曲联缀在一起与奏鸣套曲的联缀十分相似。舒伯特的奏鸣曲第一乐章大多采用“Allegro moderato”,第二乐章或采用“Andante”或采用“Scherzo Allegro”,第三乐章则多采用“Adagio”或“Allegro”,第四乐章“Allegro”居多。D.899与此相比较,我们认为这是十分相似的,略有不同的是第三首与第二首如同被倒装一般。

四、节奏的统一性

四首乐曲具有密切的节奏关联。全组作品最具特征的是三连音,它仿佛是作品的标志一般无处不在。它贯穿了第一首作品的大部分、第二首和第三首作品的全部,少量出现在第四首中。虽然作品的大部分都在使用三连音,但是使用的位置及作用则完全不同。例如第二首的首段与再现段三连音是主要的旋律形式,音响流畅而谐谑。但在中段则将其放置于持续音旋律的中间层,继续乐曲的情绪抒发。第一首的三连音看似纷繁复杂,其实只是运用在背景层,它多为同音重复或同和弦重复的三连音形式。第三首则在中间层和背景层中互为交织,但此时的三连音以分解和弦的形式成倍出现。

由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舒伯特即兴曲D.899的主题、节奏、结构等方面关联性较强,更有调性将其密切联系。这种整体统一性来源于何处呢?舒伯特曾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哦,幻想力!你是人类最高的珍品、取之不尽的源泉……”“痛苦敏锐理智,强化情绪……我的作品是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和我的痛苦才有的……”这些自我评价的语句中透漏出了舒伯特的浪漫主义情怀,即以亲切优美、柔和而悲伤的抒情性(歌唱性)来倾吐他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为了体现这一浪漫主义情怀,他的作品往往以某种情绪或语调为“基本色调”,运用这一色调的不断变异过程进行基本音调、织体、调性等的一系列变化。即兴曲D.899犹如绘画一幅中国山水画,第一首“勾线”,用旋律分划主次先后,确立情绪基调,带有某种叙事性。第二首“皴擦”,补充基本色调,进一步表现情绪,使得音响逐渐丰富起来。第三首“点染”,运用之前两首没有大量出现的多声部织体形式充实丰富。第四首“整理”,是作者对作品整体的审视。

舒伯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重要的作曲家,他用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是早期浪漫主义的先驱。即兴曲D.899是他后期的众多作品之一,它在整体上看似松散、迥异,纵观其四首乐曲,可发现各曲在主题、节奏、结构、调性等有诸多关联性。由此可见,四首乐曲既各自不同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来源是舒伯特亲切优美而又悲伤的浪漫主义情怀。

作者简介:

李寒,菏泽学院音乐系,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作品分析。

上一篇:浅谈歌唱中的音准训练 下一篇:我国瑶族音乐研究现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