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类院校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23 11:20:21

本科类院校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 要:职业规划是人生的重要课题,是个人根据自己的愿景对职业生涯积极的准备、探索和计划的历程。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其未来就业的前景和质量。统计结果表明,本科类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普遍不足,并从学校和学生两个主体出发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能力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a)-0121-02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在高等院校不断扩招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对本科类院校而言,虽然其在应用型教育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所培养的人才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相对较好,但与重点院校比较在职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造成本科类院校毕业学生虽然初次就业率较高,但就业质量普遍低于学生的心理预期,从而导致毕业生离职率居高不下。因此,要提升本科类院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在校期间除了积极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外,还应重视对其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

1 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问卷主要在于测量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首先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应届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以及专家访谈方法,确定7个影响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主要因素,采用Likert5点量表编制相关问卷,由学生就题目的叙述内容与自己当前的实际情况在“完全不具备、不具备、普通具备”和“完全具备”五个答案中进行勾选,所对应的数值分别从1~5分。该研究以平均数3分为衡量基准。该研究在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展开,调查对象是毕业两年以内的学生以及在校应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38份,除去少数填写不完整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6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5%。具体统计(见表1)。

由于各因子的平均数均分布于3.05~3.38之间,因此在数据分析上以“普通”选项作为分析标准。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发现,在影响职业规划能力的7个因子中,除了自我了解能力(46.0%)、正确决策能力(40.2%)之外,其他五项能力均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不具备此项能力。通过对问卷重新进行分类统计后发现主要原因包括:大部分有企业实习经验或走入职场的学生在这两项选择中都偏向于选择“普通”或“不具备”的选项,而选择“具备”和“完全具备”的学生则很少有真实的职场环境的历练,衡量的标准完全出于对自我了解能力和正确决策能力内涵领悟的偏差和对自身盲目的自信。

2 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现阶段本科类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能力偏弱。究其原因,首先,多数高等院校未能将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看作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没有意识到此类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其次,很多学校虽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但课程内容缺乏能力培养的专业性与针对性,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以支撑学生的学习与运用。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职业生涯发展与教育的实践,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不断改进与提升本科类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2.1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指导队伍

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其核心是师资力量。组建一支由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德育工作者、学科骨干力量、心理学和社会学老师的队伍;同时,还要加强相关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与职场经验的锻炼,以此积累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及职场经验。

2.2 制定一套完善培养方案

本科类院校要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必须制定一套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方案,并在方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方案里面要体现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安排原则,改变以往纯课堂教学的做法,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社团、参加社会实践、兼职、实习、实训等等,让学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多加尝试与体验,积累较丰厚的亲身实践经验,也就能更好体悟到各种职业的真实面貌,在培养学生职场资料收集与分析能力的同时,纠正学生对职业现状上的认识误区,促进正确决策的形成。

2.3 强化学生与指导老师的互动

建立学生与指导老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推动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提升之关键。90后学生是富有个性的一代,其兴趣、性格、能力、情感等诸多差别。因此,指导人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差异,遵照个人心理特征,遵循教学基本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符合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个性化辅导方案并跟进指导;同时,学生也要把握好在校学习的大好机会,善于借力,在日常学习和职业规划中,紧紧依靠老师,帮助制定个人的成长方案,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了解自我和职业环境,不断提升自我的职业能力。

2.4 引导学生个人与职业环境的互动

做好职业规划设计必须从了解自我与认识职业世界开始。首先,要树立职业规划意识,了解职业规划的意义,清楚职业规划能力的内涵,在大学生活、学习中提高重视程度;其次,要学会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认清自我的优、劣势以及外界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学生要主动利用各种渠道以增进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增进对职业世界认知的渠道很多,可经由学校课程学习、校外教学参观、实习实训或利用网络媒体等方式来增加个人与职业环境的互动,采集各种职场数据,尝试参与评估并形成反馈,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同时更好做出符合实际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 李海晶,吴昌林.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9(6):35-38.

[2] Super D E.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3,8(5):185-192.

[3] 陈自新.大学生职业生涯现状分析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9(12):18-22.

[4] 刘红英.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1):37-42.

[5] 曲光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9):13-16.

[6] 班兰美.大学上职业生涯规划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3):76-79.

上一篇:组织身份:概念、测量及研究视角 下一篇:港口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