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生人文情怀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10-23 11:07:56

工科大学生人文情怀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本文围绕工科大学生人文情怀素养的现状,就人文情怀培养过程展开论述,并结合地方工科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现状,在具体的培养实践中探索工科大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人文情怀;培养;对策

高校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脊梁,应全面发展担负起时代的责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大学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更需要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然而,种种迹象表明,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大学生忽视人文导致的人文情怀的薄弱或缺失,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就业与未来。

一、工科大学生人文情怀素养的现状

1、社会方面造成的人文素养薄弱或缺失

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标准比较片面,将是否是211、985高校,是否专业对口,计算机等级是多少,英语是否过了四六级,专业排名是多少等等作为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人文情怀、道德修养则不加重视。用人单位只注重现实的能力,对硬性条件之外的因素的评价与要求态度模糊。用人单位的这种对人才的要求,往往成为大学教育的风向标,影响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误导了大学生的求职观念和学习态度及目标。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文素养的忽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政策的改变,市场经济占据主导作用,人们越来越看重经济的增长,越来越看重物质生活,而忽视人文。有材料表明,城市家庭接近1/3的收入用于家庭教育支出,这种家庭教育90%是子女的义务教育,10%为家庭文化氛围支出,其中包括父母在内的整体性教育学习。家庭文化氛围浓厚与否,深深影响了子女对人文的态度。

2、学校方面造成的人文素养薄弱或缺失

教育部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但是收到升学率、就业率的制约,目前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应试教育,这使得学校很难重视人文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遇到瓶颈。

中学阶段的升学率一直是教育者身上的担子,过早分科对于理科学生来说,包括政治、历史、地理在内的人文学科的学习时间短,知识掌握不牢固,没有产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在分科之后的学习中,理科生也为数、理、化花费较多时间,语文、英语就被放在了一边,纵观高考语文成绩,平均分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语文作文等还会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人文常识的错误。

高等教育阶段,工科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较多,人文课程设置较少。大部分学生认为必修课的学习占用了大部分学习时间,课程难度较高,且略感力不从心,无暇顾及个人兴趣及人文情怀的培养。部分高校在观念上不够重视人文教育,必修课程中除了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几乎不见人文课程。教育模式的单一化,将高等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在有限的人文课堂上,教学方法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远没有专业课实践操作有趣,使得学生失去了接受人文知识教育的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从上一点同样说明教师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如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涵养对塑造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影响着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将会带动学生学习人文学科的积极性。

同样,在工科背景下,大多数学校长期在狭隘的专业框架内培养人才,过多地注重“产―学―研”式的单纯的学科教育,以工为工,文理分离,人文教育得不到足够营养的滋润,发展缓慢。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大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培养,使他们精神空虚、价值观繁杂肤浅,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能够满足精神需求的事物中,比如通过上网来麻木自我、逃避现实,以获得内心安宁。

3、个人方面造成的人文素养缺失

功利主义价值观导致对人文的忽视。就业难与失业率逐年攀升的严峻形式给了大学生很大的压力,压力迫使他们加倍重视对专业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理工类大学生,他们放弃了本来就不多的人文课程的学习,转而增强专业课程的学习。如此,致使一些学生重现实、轻精神;重眼前、轻久远,形成一种认识误区――人文素质远不如分数、奖学金、各种各样的证书来的有意义,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意识较弱。

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导致对人文的轻视。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轻文”的思想,使理工科专业学习特殊化。理工科的理论基础厚重,课程学业负担沉重。学校对专业理论基础高度重视,在教学计划上安排过紧,有些高校甚至还在缩减学时,使得学生没有空闲时间学习专业之外的知识,也让学生从思想上就把专业放在第一位,高度重视专业学习,轻视人文学科的作用。

二、工科大学生人文情怀薄弱现状带来的问题

1、信仰不坚定

人文情怀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当代大学生普遍信仰不坚定,思想容易随波逐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知信仰是为何物,更不了解信仰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些同学会被社会上宣传、反组织的话迷惑,不能明辨是非,陷入到思想纠结的状态,容易被蛊惑,变得萎靡不振;甚至有些同学在遭受重大打击之后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等严重现象。心理承受能力差,承受荣辱的心理素质较差,挫折心理更差。面对挫折、逆境、打击,容易走极端。

2、人格修养偏低

人文情怀的薄弱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人格修养偏低。如今在校园里可以看到,食堂等公共场合,经常会有学生不遵守公共场所的基本礼仪规范,插队、语言粗鲁、举止粗俗、随地吐痰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行为与大学生的身份格格不入,直接反映了人文情怀的薄弱,人格修养的缺失。

部分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不高,审美能力欠缺。集中体现在他们对待优秀传统文化与低俗流行文化的态度。他们对经典音乐充耳不闻,却沉迷于歌词低俗的流行音乐中;对经典文学作品敬而远之,却深陷于情节粗俗的言情小说中。这些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地方高校工科大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1.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包括文化活动和文化氛围。

从文化活动看,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作为正式的教育途径和渠道,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产抗拒和抵触。但是,适应青年学生心理和兴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学生还是有兴趣的。于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考虑理工科学校培养的局限性以及理工科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现有的理工科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陷,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创造,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理工科院校中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途径的重要作用。

第一,培育校级特色文化活动。根据学校特色,如结合主题教育、形势教育、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开展大型文化活动,打造学校特色文化活动。

第二,组织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书籍填充空闲时间。比如开展读书征文活动、主题读书活动、读书文化节等多种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热爱书籍,感悟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情怀。

第四,开展人文主题讲座。如举办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主题新颖的人文教育专题讲座,形成一种讲座文化,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主动地有意识地去了解人文知识。

从文化氛围来看,文化地标是一个学校文化氛围的现实体现,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必须要有明确的文化地标,才得以体现学校的主题文化,多元文化。如依托历史景点,建立文化地标。建成文化核心,搞好文化地标的整体规划,形成辐射型文化地标,各个地标之间相辅相成,扩大文化地标的影响,发挥其最大值。在此基础上,打造精品主题校园文化。

2.依托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1)开设多种形式人文社科类课程,多元化发展

属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包括中国近现代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科类专业还包括大学语文等人文学科。工科学校的现实是人文类必修课少,选修课类别不全,其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有限。所以,工科高校开设多种形式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很有必要,如公选课、网络视频课、讲座等,全面覆盖文学鉴赏、艺术鉴赏、音乐欣赏、文化概论等类别,充分照顾学生,做到“有课可选、有课必选、选课必上”的要求,实现人文课程教育价值最大化。

(2)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目前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占主体,要改进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增强课堂的活泼性与趣味性,教学方法也应紧跟时代潮流,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如视频图片相结合、道具教学、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打破专业限制,拓宽教学内容。注重在专业学科中融合人文,在人文教育中补充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观察问题的能力,形成综合思维、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的认识方法。以文统理,文理相通,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合理与完整。

(3)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实践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的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作用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从整体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工科院校的地位和作用还很有限。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象在理工科院校较为严重,首先学校对学生是否出席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没有明确规定,老师的课堂枯燥无味,照本宣科,这些都让学生对思政类课程失去兴趣,每逢思想政治理论课就缺席。更应该深思的是,部分思政课已沦落为学生休息、做作业、休闲聊天的场合。如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远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因此,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要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采用“课内教学、小班讨论、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加大经费、师资投入,建立更全面的课外实践基地,实现课外实践活动的普及性。

(4)重视大学语文课,加强母语学习

语文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在大学阶段其主导地位越来越弱。语文课是最能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个人人文素养的课程与平台之一,发挥起语文课的应有作用,将使培养人文情怀这项工程事半功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两者相辅相成。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本质的差别就体现在两方面:中学语文侧重于阅读理解基本能力的培养,工具性是它的主要特征;大学语文则侧重于陶冶心灵,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熏陶是它的主要任务。因此理工类学校大学语文的重点应放在解说人文内涵,重现诗文意境,把握作者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

在理工类大学,《大学语文》是一门公选课,学习时间短,要求低。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学语文课,延长学习时间,提升大学语文地位,配备名师,积极引导学生培养人文情怀,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如此,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也才能真正发挥。

3.建立人文制度体系,加强学生引导

(1)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标准体系

学校在学生专业知识评价标准、能力技能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应逐步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标准体系,将人文素质评价纳入到个人评价中来,完善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标准。如将德育评价,丰富成以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素质评价标准。标准体系的建立对学生有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让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变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引导,推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2)加强学生思想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工科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只有让学生自助地认识到人文素质的不足及其对未来发展的深远意义,才能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人文情怀的培养。

对大学生积极引导,让其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到人文情怀对个人就业与未来的重要作用,使其从思想根本上认识到人文情怀的重要性,自发地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如阅读经典名著、参与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主动发现和克服自身不足,提升自身能力与修养,激发学习人文知识化的主动性,培养起深厚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钟采桑.构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12).

[2]姜键.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6).

[3]朱瑛.语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支点[J].小学教学参考,2005,(4).

[4]戴跃侬.人文素质:理工科大学生成才之基[J].教育发展研究,2005,(3).

“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专项“大学生增强三个自信的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3JDSZ307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9)

上一篇:农机换件修理八要点 下一篇: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及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