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的中国银行业转型跆径研究

时间:2022-10-23 10:27:49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银行业转型跆径研究

[摘要]本文从我国金融系统的结构特征入手,针对金融危机中我国银行业表现的国际对比和历史对比,讨论了金融系统环境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银行业绝对收益指标表现突出,但是其背后是相对收益指标的严重落后,这是金融系统结构失衡的具体表现。金融危机后的银行业转型路径应该包含扭转金融系统失衡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金融系统;银行转型

1 引言

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造成了延续至今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其破坏程度被称之为“百年一遇”。而这种影响不仅在实体经济中,还体现在人们对金融运行的认识和理解。商业银行一度被认为是金融业中的“恐龙”,已经跟不上衍生产品和资产证券化的步伐。但是在次贷危机中,过度参与衍生工具的金融机构哀鸿遍野,美国仅存的两大投资银行不得不借助于获得银行牌照而幸免于难。而国外传统的商业银行反而相对平稳。中国银行业在此次危机中更是逆水行舟,工行、建行、中行跃居全球银行市值的前三名。其中工商银行在2009年末居全球银行业之首,不仅是当年国内最赚钱的上市公司,也蝉联了全球最赚钱银行。中国银行业在短时间里从被国外媒体形容的“技术性破产”的窘境,到如今的光环围绕,走过了耐人寻味的历程。但是另一方面要看到的是,2010年末我国银行中的M2高达73万亿元,M2/GDP比值接近两倍,被认为是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之源;与此同时银行间拆借利率暴涨,实体经济连同商业银行本身又陷入了融资饥渴中。在这些复杂背景和环境中,到底该如何评价中国银行业的表现?我国的银行部门业还需不需要进一步改革转型?商业银行是不是应该固守信贷业务?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在对我国金融运行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的转型前景展开探讨。

2 中国金融系统的结构特征

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取得了显著进步:一是出现金融微观主体多元化、金融资源分散化;二是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三是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四是金融监管体制正在完善,形成了目前一行三会的金融分业监管框架。在规模上表现为2010年末金融资产约为一百万亿元,是1978年的八百多倍。我国经济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次贷危机中的相对优异表现似乎在证明我国的金融系统具有某种应对经济波动的独特优势。但是可以发现,我国金融系统存在三个方面的结构失衡,而且出现与实体经济脱节的趋势。

第一方面失衡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太低。一般用银行业务规模衡量间接融资,用证券业务规模代表直接融资。存量上来看2010年末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为95.3万亿元,而证券业总资产只有2.24万亿元。流量的失衡体现在非金融部门每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融资的比例。通过股票和债券发行实现的直接融资与通过银行贷款实现的间接融资比例近年来维持在2:8。发达经济体的这一比例普遍为6:4。即便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日本和德国,这一比例也在4:6左右。把国债部分扣除后,对于我国实体经济而言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不到1:9。

从直接融资内部来看,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的比例也不正常,债券融资特别是企业债券融资的比例过低。根据金融功能理论,债券合约对信息量要求较小,合约治理机制相对简单,往往优先于股权融资。美国的债券市场规模一般是实体经济的两倍,是股票市场的1.5倍。而我国刚好相反,2009年末股票市值/GDP为0.72,2010年为0.67;2009年债券市场托管市值/GDP为0.39,2010年为0.41。债券市场远没有股票市场发达,而且分割严重:财政部管理国债发行;发改委握有企业债发行的审批权;央行负责金融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的发行;银监会负责金融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及资产证券化品种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行;证监会负责审批以公司债名义发行的企业债和在交易所发行的资产证券化品种。这种没有必要的限制与分割可能是导致我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的原因之一。

第三方面失衡是债券市场中的企业债规模偏小。2010年财政部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国债1.7万亿元,发行央行票据4.2万亿元,发行金融债1.4万亿元。同年债券市场共发行企业债1.6万亿元,其中包括短期融资券6742亿元、中期票据4924亿元、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46.6亿元、企业债券3627亿元、公司债券511.5亿元。也就是说在推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后,企业债在债券市场中的份额仍然不到20%。政府性债券和金融债占据了大部分比例,企业债的份额又集中在能源、电信、电力、交通等垄断性的超大型国资企业上。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债券市场主要是为政府服务和金融业的自我服务,形成的利率结构并不能反映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通过银行贷款实现的融资规模一直以来都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在各种融资方式中的规模比例高达80%左右。但实体经济,尤其是非国有经济部门能够从中分配的部分并不多。以2009年前三季度为例,人民币新增贷款达到前所未有的8.7万亿元。从新增短期贷款来看,国资控股银行发放给私营和个体企业的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其他商业银行发放给私营和个体企业的规模有600亿元。约5.5万亿的新增中长期贷款是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中1.2万亿为居民住房抵押贷款,2.2万亿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项目,真正流向企业部门的部分为2.1万亿,不到新增贷款总额的四分之一。而这四分之一中又有多少流向了民营企业?再考虑到相当长的时间里股票市场的任务是为了国企解困,国有企业占了大量发行额度;债券市场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支持严重不足。综合来看非国有经济部门每年从正规金融中获得的资源份额只在20%左右。但非国有经济规模占GDP比例已经达到60%以上,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国的金融体系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并且随着非国有经济GDP占比的不断提高,这种脱节正在加速。如果金融体系不支持最有效率的经济主体,反而把资源配置到低效率部门,这样的金融体系不是在化解风险,而是在积累风险。而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系统的主体部分,在业务类型和经营效率上必然会反映出这种结构特征。

3 金融系统失衡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在这个失衡的金融系统下,实体经济无法获得充分的金融功能。宏观上表现为M2/GDP严重畸高,金融资源处于非竞争性配置,造成局部投机性通货膨胀。对广大储蓄者而言投资渠道狭窄,同时受到利率管制的钳制,无法通过资产性收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造成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在微观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表现为银行经营业务的狭窄与经营效率低下。

(1)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多数采取混业之中的分业经营,其经营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还从事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既可以从

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以从事资本市场业务。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受银行业分业经营限制,除目前实际上已有混业经营迹象的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等少数金融集团都设有专门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来从事具体的业务外,其他绝大部分商业银行还是主要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即使涉足其他金融领域也基本上是采取通过的方式来进行。就非贷款业务品种而言,国外商业银行的产品功能比较齐全,管理比较精细,仅中间业务品种目前欧美商业银行就达到1000余种,大约是我国商业银行现有中间业务品种的3 4倍。与之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品种相对较少,而且即使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产品的管理也不够精细,不注重其效益功能,主要是从事一些操作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业务。如代收代付业务不仅占据了大量的柜面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且效益很低,而一些技术含量高、投资回报高的投资业务、资金交易业务、资产证券化、投资银行业务及理财业务等则发展程度很小。

(2)对银行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在失衡的金融市场结构中,金融资源整体的运转效率比较低下。银行占据了金融业绝大多数的金融资源,但由于系统限制,首先造成了资金流转方式单一和金融资源过度集中。银行业盈利的经济性质很大程度上是租金,尽管绝对收益指标突出,但实际抬高了宏观经济的运行成本,从落后的相对盈利指标可以清楚看出。2009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6684亿元。其中14家上市银行实现总利润为4205.1亿元,几乎快要占到所有近两千家上市公司利润的半壁江山。2010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343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超过30%。毫无意外,上半年银行股的净利润已经超过了上市公司总利润的一半。但是从相对指标来看,我国银行获得的绝对收益代价非常高昂,背后是金融资源的低效运转。首先是2009年我国银行业总资产收益率为0.85%,低于国外1.5%的平均水平。2009年证券业的总资产收益率约为4.5%,而当年证券业总资产占金融总资产比例为2%,银行业则为92%。如果从盈利贡献率(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占比)来看,证券业为2.25,而银行业只有0.008换句话说,如果将金融资源从银行业释放出来,将大大提高使用效率。这也是为什么普遍担心M2/GDP过高的原因。

4 中国银行业的转型路径

虽然我国银行业安然度过了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这是以巨大的金融资源低效运转为代价的。我国银行业表面光鲜的业绩背后是正在加剧的金融与经济的脱节趋势,必然酝酿着更大的系统风险。所以应该清醒得认识到中国银行业远没有达到高枕无忧的阶段,不应该因为躲过了两次金融危机而停滞不前。在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督的框架中,银行业务突破的最现实选择可能有下面两个:

首先是做大债券承销发行业务。过去由于债券市场的狭小和分割状态,实体经济中的债务融资需要几乎都以银行贷款形式实现。这既造成了银行表内业务的资金囤积和效率低下,也使得我国直接融资比例失衡以及实体经济的真实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在理论研究中已经发现债权融资要比股权融资更为优先;在实践操作中,运转良好的金融市场中债券规模一般是股票规模的两倍。我国银行业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信贷市场中表内业务和债券市场中的表外业务之间灵活切换。按照目前的法律法规,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承销和债券买卖是完全没有障碍的。而随着我国债券市场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参与主体、债券种类曰趋多样化,信用层次更加丰富,尤其是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券工具的成熟,我国银行业完全可以从流量上将信贷资产转变债券资产。银行业可以从中降低资金占用,提高资产收益率。另外,以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为代表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成立,标志着信贷资产存量调整有了合法、公开的途径。这不仅大大增强我国信贷资产的流动性,也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我国银行业可以抓住市场发展的契机,从信贷资产流量和存量调整的变化中重新定位。中小银行可能偏重资产零售,而大型银行可能集中到资产批发和证券化业务。

其次是加快与基金业的融合与合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持有证券投资基金的股权甚至获得控股权,对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因为现有公募投资基金的投资标的限于证券市场,对于银行资金而言无法实质性介入。随着近年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可以大大拓展。由公司金融理论可知,在交易成本不为零的现实世界中,实体经济的融资结构对经济运行有非常大的影响。由于我国金融系统的失衡,大多数储蓄是以信贷形式转换为投资,这对融资主体而言并非最优选择,并且会因为股本缺乏而导致银行信贷资金无法进入。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凭借客户资源和信息优势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行捆绑合作,面向实体经济中的微观主体进行分段投资、全程服务。不仅解决了快速增长型企业早期因为抵押品较少贷款难的困境,而且可以因为长期合作稳定银行的客户群体,并且提供高附加值的财务顾问业务,增加表外收入。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已经陆续开办了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并且随着依托高新产业园的场外股权流转市场开通,我国商业银行与基金业的合作范围将更加广阔。

上一篇:我国融资担保公司钓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下一篇:政府干预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