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人画式微的思想原因

时间:2022-10-23 10:01:31

论文人画式微的思想原因

【摘 要】绘画的灵魂在于思想精神。文人画是博大精深的,是中国绘画的重要传统,它随着文人的消失而逐渐式微,研究其式微的思想原因极为重要,对有志于发展或力图改进文人画或许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文人画;文人;思想;水墨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37-01

艺术的灵魂在于思想,通常一个画种的发展都是建构在人的性格和思想意识形态之上的,对于文人画来说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传统文人画之所以随着封建统治的消亡而逐渐式微,与其所隐含的文人性格和思想意识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文人自命清高,强调阶级地位决定品格

文人登上画坛和文人画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社会地位的重要性。张彦远为文人画著书立说,他在《历代名画记》中认为:“自古善画者,……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宋代郭若虚以为:气韵必在生知,用苦工也学不到;他推崇轩冕才贤(即贵族官僚)岩穴上士(即隐士)的作品,并强调人品即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这种言论影响着自以为是天才并有所谓“人品”的文人,只简单涂抹几笔,就自诩得其气韵。张、郭二人的观点影响着文人画数千年之久,文人们在很多诗中都自觉地将“士人画”与“画工画”、“高人逸士”与“世俗画工”、“诗人”与“画工”区别开来,将文人画家与工匠画家划分为两大阵营,排斥画工与画匠,与之划清界限,贬抑具有工匠品格的观念技法,重意轻形,重逸笔轻制作,重疏放轻工谨,重简淡轻浓艳等等,就构成了文人画理论的核心内容。文人们自命清高,唯恐自己的创作落入众工之事。自唐代开始“工人成色”色彩流落民间。宋以后,色彩绘画在很大程度上在民间的寺观壁画中得以传播。文人画家们不再从事色彩壁画的创作,在卷轴画中,文人画家们以墨戏为乐,很少思考有关色彩的问题,因为色彩总和“形、制作、工谨浓艳”等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在这方面过于讲究,就莫法独标于工匠之外,他们强调脱俗,就是怕与画工为伍。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民间画工是下里巴人,无论是画工还是画工画都难登大雅之堂,从而使文人画脱离生活,完全在封闭的文人士大夫阶级内部发展,缺乏绘画营养的补给,而趋于式微。

二、儒道释思想深植文人仕宦心底,文人尚墨

儒道释思想一直支配着文人、士大夫的意识形态,可以说是他们的精神食粮,以道为神髓,儒为外饰,佛乃“释加其外,老庄其实”,故佛其表,道其内,道其实,佛其虚。归根结底,支配文人士大夫的核心思想是道家思想。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史《画山水序》并非完全的画论,其美学思想即道家思想。徐复观说“中国艺术的基础是玄学”,可谓一针见血,点明了文人重素尚玄的思想基础。老庄之道根植人心,道家崇尚自然,讲求清静、无为、无欲、朴素,反对五彩缤纷的豪华之美。摒去五色,代之以墨,正和道家的美学观相通,墨色就是玄色亦称天色,黑色亦可谓天色,乃颜色之中之王色。墨分五彩,墨色兼五彩,然只有处于天色中,玄色地位的墨才具五色,可兼五彩,张彦远谓“运墨而五色具”,王维“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都是道家思想的流露。墨色是道家所崇尚的朴素之色,自然之色,又可以代替五彩,同时以道家“玄远”的眼光眺望山水,远处之色,亦浑同玄色,所以以水墨代五彩画山水,正是力主清静、朴素、虚淡、玄无的道家思想的体现。

文人画由浓烈为尚的色彩绘画变为淡雅为宗的水墨画,则是文人思想意识的改变。浓烈为尚与封建社会前期昂扬、激越、外拓、健朗的精神气候相吻合,是儒家思想占上风,主张阳刚之美。淡雅为宗,则是从侧面折射出封建社会后期中国文化精神气候的走势和本土哲学精神取向,水墨的兴起是封建文化气候走向柔靡、低沉、内省、孱弱的写照。审美理念和艺术形式也顺应了这种文化气候,水墨则是与这种气候相契合的艺术形式,是道家思想占上风。唐代李王之异,宋代黄徐之别,实则是文人“达”、“穷”,“朝”、“野”,“显”、“隐”之意识形态的反映。水墨勃盛,色彩失落,这种盛衰枯荣,是文化性质及时代精神使然。以水墨代五彩,使玄的精神在水墨山水画上表现出来,这可以说是顺着中国艺术精神的自然而然的演进。而且“水墨”的颜色是庄子所要求的重素贵朴的颜色。墨的玄逸之趣,吻合了多数文人的情怀,排斥色彩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徐复观说:“中国山水画之所以以水墨统宗,这与山水画得以成立的玄学思想背景及由此背景所形成的性格密切关联在一起”。[1]

所以,文人画重素尚玄,不断地否定色彩绘画,排斥其它内容题材风格等绘画式样。从某种意义上讲,文人画式微与文人深受老庄之道熏染的意识形态有着必然的联系。

三、缺乏耐性,色彩绘画制作麻烦

在古时,没有锡管颜料,颜料的调和工序很麻烦,要作色彩绘画,每次着色都要现熬胶,现调和颜色,画剩的颜料还要经过去胶的工序,文人作画是作为闲暇的消遣,他们并不愿意去做那样繁琐的工序。且其绘制过程中的“三矾九染”也令他们望而却步,他们无法在这种层层遍遍的渲染中体味到创作的快意。这也是文人画式微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刘钎妤(1976-),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湖北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讲师职称,主要从事中国画教学、山水画、花鸟画创作和美学研究。

上一篇:高寒地区地域性滨水景观设计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关于传统装饰艺术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