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墨池记》中“岂”、“善”解释的一点看法

时间:2022-10-23 09:09:37

《墨池记》通过对临川王羲之的“墨池”遗迹的记叙,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勤学苦练方能出才能。作者勉励后世学者向王羲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从思想意义的角度来说,这篇文章值得中学生一学。

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材及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在对本文词句的解释上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岂”和“善”的理解值得商榷。下面举两例以作具体说明:

例1.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教学参考书的译文:但是后代没有人的书法能比得上他(王羲之),难道他们所下的勤学苦练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吗?

综合课文的意思,作者认为王羲之的书法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完全靠的是自身勤学苦练的功夫。而后世无人在书法上超过王羲之,就是因为他们所下的功夫远远不如王羲之。

为了弄清其中的问题,先来看两个简单的反问句变换成陈述句的例子:

1.难道他昨天没来吗?

陈述句:他昨天(确实)来了。

2.难道他昨天来了吗?

陈述句:他昨天(确实)没来。

从上述两个例子很容易看出,反问句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与该反问句的字面意思相反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教材对“岂其学不如彼邪”句中的“岂”的翻译。教材把“岂”译作“难道”,就令人费解了。我们知道,“岂”作“难道”理解时,表示反问。那么“难道他们所下的勤学苦练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吗”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就是:后来的书法家所下的勤学苦练的功夫和王羲之一样(甚至超过王羲之)。这样一来,“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意思就是:后代书法家之所以无人在书法成就上超越王羲之,并非是因为他们缺少勤学苦练的功夫和精神,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客观素质不如王羲之。说白了,就是后代书法家都没有王羲之在书法方面那样的天资。这样的理解恐怕与作者的本意大相径庭了。

查古汉语词典,“岂”的解释主要有三种:①副词,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怎么”;②副词,表示疑问,可译作“是否”、“莫非”;③同“恺”(kǎi),译为“快乐”、“和乐”。综观教学参考书,将本文中所有的“岂”全部译作“难道”是很不妥当的。而且课后还设置了这样一道习题:“课文多用设问句,说得委婉,发人深思。”既然编者将“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这样一类的句子作为设问句来理解,那么根据作者曾巩的写作意图,此句中的“岂”理解为“是否”、“莫非”更符合文意,也更说得通。

存在相同问题的句子还有很多,理由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例2.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思索王君这样的用心,难道(此处的“难道”应改作“莫非”――笔者注)他喜爱他人的善良,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把它埋没,而因此推广到王羲之的墨池遗迹吗?

联系上下文,王君恐怕是出于爱慕王羲之所擅长的书法,才向世人推广王羲之的墨池遗迹的。王君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勉励后之学者能像王羲之那样勤学苦练,从而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但教学参考书将“岂爱人之善”中的“善”译为“善良”,同样令人无法理解。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本文都无法与“善良”扯上关系!根据古汉语词典对“善”的解释,我以为将这句中的“善”改译为“擅长(的)”更切合文句的意思。

对初中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障碍就是词句关。如果教材包括教学参考书对课文词句的解释不够准确,势必影响师生对文言文的教和学。因此,教材对文言文词句的解释应力求准确。

(作者单位:射阳县大兴初级中学)

上一篇:辨析《过秦论》中的“震”与“振” 下一篇:李京京的性格真的是“沉郁”和“倔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