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民族院校组织文化的构建

时间:2022-10-23 06:57:58

试论我国民族院校组织文化的构建

[摘要]大学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首先必须形成和建设好自已的组织文化。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院校的组织文化应有鲜明特色。结合民族院校的特殊性,文章提出与民族院校组织文化建设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对民族院校的组织形象塑造以及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院校;高校组织文化;融合;创新

[作者简介]王保生,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田晓红,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湖北武汉430074;路奕,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主任科员,河南郑州450053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6-0170-03

民族院校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50多年中,先后建立起来的15所民族院校,为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有力地提升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为促进民族的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世界举办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典范。回顾民族院校50多年的历史,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所大学,尤其是一所具有特殊性质的大学,构建符合时展的组织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概念界定

(一)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伴随着人类学、心理学、管理学研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多学科研究的内容。国内外关于组织文化的定义迄今为止已多达上百种。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组织管理领域这个狭义范围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具体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内部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反映和代表着该组织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合乎时代的道德和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它是增强组织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组织行为的合理性,推动组织成长和发展的意识形态之总和。组织文化的内容分为精神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

(二)高校组织文化

随着组织文化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者塞吉范内(T.J.Sergiovanni)将其迁移到教育管理之中。他在《卓越的学校领导者》(1984年)一书中,突破了传统管理理论的范式,试图从组织文化的角度上重新认识学校的管理、功能和结构。此后,人们试图借用组织文化研究的一些观点来分析学校组织的性质、内容等,把“组织文化”概念正式纳入教育研究领域,从而产生了学校组织文化,并掀起了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热潮。

高校组织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社会、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共同形成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人的精神风貌的总和。不同国家的高校有不同的组织文化传统,不同类型的高校有不同的组织文化风格。和组织文化一样,高校组织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

物质文化是高校组织文化的第一个层次,处于高校组织文化最外层。它主要由大学课程和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大学校园环境建筑、图书、仪器设备及体育运动设施等组成。制度文化是基于制度而形成的文化形态,是在大学教学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组织建构等制度建设过程中体现的一种大学群体价值取向、习惯性思维方式、一致规范、统一习俗观念。精神文化构成大学组织文化的第三个层次,处于大学文化的核心层。包括大学的办学理念、科学定位,以及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在这三个层次中,大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是大学的硬实力;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软实力,但这又是最重要的,是大学的灵魂。这三个层次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形成了充满活力的高校组织文化总体结构。

二、民族院校组织文化的特殊性

民族院校的组织文化既具有普通院校组织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己固有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一)民族性

民族院校的组织文化相对其他院校来说,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具体表现在:(1)学校成员的民族性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占到民族院校学生总人数的60%以上,在教职工中少数民族员工也占到相当比例,可谓各民族师生汇聚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2)学科的民族性特点。民族院校大多设立了各有关民族的语言文学专业,并且在民族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宗教等方面开展广泛研究,其研究水平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多元性

不同的民族具有各自不同的独特文化背景,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各民族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在不同民族的学生组成学校主体的民族院校里,表现出多种文化状态。民族院校的教师,也同样深受各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些影响也同样体现在校园文化中。因此,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呈现一种文化多元形态。民族院校中多元文化形态的存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助于提高各民族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三)整合性

这里的整合是指由民族院校的文化冲突所导致的文化整合。在民族院校,组织文化对不同民族的文化的渗入不断进行着整合,使各种不同的文化间的冲突得到协调,使各种文化朝着社会主流文化趋同,同时又不失其特性。

三、我国民族院校组织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组织文化建设,是指组织领导者有意识地培育优良文化、克服不良文化的过程,也称为组织的“软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随着民族地区的不断发展,民族院校的组织文化建设面临着转型中的困境。

(一)缺乏明确的定位。办学思路有待于调整

在民族院校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正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一方面,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强调民族院校的民族特色,将之作为区别于其他高校的主要标志,并始终强调民族院校地位和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在民族院校办学的具体实践中,由于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民族院校跟在普通院校后面亦步亦趋,自身又在不断淡化甚至消解所谓的“民族特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水平的提高,民族院校的办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转变办学思路成为当务之急。

(二)物质文化建设缺乏整体性和民族特色

在建筑风格上,民族院校盲目追赶其他高校,重视学校中建筑物的规模和设施的数量,相对忽视建筑设施的文化蕴涵,对学校整体文化形象、文化内涵的设计和培育重视不够。大楼不少,但缺少整体的民族韵味,加入了“千校一面”的行列。

在专业设置上,与民族理论相关的学科滞后于时代的步伐。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学习方面,少数

民族学生比处于主流文化中的学生对学校的依赖性更大,然而,当前民族院校的课程设置却是主流文化一统天下。同时,民族院校大都以文科为主,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大都集中于以文科为主的专业学习,这既不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阻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另外,民族教育与民族理论的研究缓慢,存在民族研究与民族地区发展的脱节现象,从而使得民族院校的民族特色优势并不明显。

(三)管理制度死板,缺乏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相关的制度安排

大学制度是大学活动的精神依据和行为规范,是大学维持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大学制度模式的选择和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机会和关键。当前民族院校的管理制度陈旧,缺乏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相关的制度安排。民族院校的制度多是一些和其他院校没有差别的基本管理制度,缺乏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相关联的一些制度安排。例如,在教学管理制度和奖学金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来自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等不利因素。这样一来,既不利于来自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成长,也有悖于民族高等教育的初衷。另外,民族院校还缺乏帮扶和支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精神的传承需要制度的培育,高校作为独立的学术组织更需要制度的支撑。如果民族院校没有制定与“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这一办学宗旨相关的制度或实施办法,那么民族院校的精神文化或者办学理念就难以彰显。

四、重构民族院校组织文化,塑造民族院校新形象

高校组织文化是大学扩大影响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前,民族院校正蓬勃发展,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针对民族院校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去不断改进和完善,进而提升民族院校的总体实力,塑造民族院校的新形象。

(一)秉承民族院校的精神文化,建立民族教育特色观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必须建立在明确的大学精神之上。民族院校要建设先进的大学文化,就应该以自身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大学精神为核心,对于已形成的精神应该珍视、哺育并使之更加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民族教育的特色观。所谓民族教育的特色观,就是以不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状态为依据,确立因民族人口分布、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观念。民族院校要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从具体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确定并细化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式。遵循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要求民族院校同样把学术作为学校组织文化的核心。同时,继续扶持优势特色学科,如民族类学科等,这是民族院校有别于其他高等学校的重要特点2--,也是推动民族工作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所必需的,这类人才的培养宜少而精,可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

(二)加大对民族院校的投入力度,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校园

对于大学组织文化建设来说,物质文化应为环境文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育人环城、健康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愉悦师生的心,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能激发教师学术积极性,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的环境文化建设目前和以后应侧重于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民族院校,应该利用民族多样性的优势,在充分发掘各个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环境建设。同时,民族院校还应该狠抓与民族教育理论相关的学术生态文化建设。在全校范围内,逐步形成浓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术氛围。

(三)加强民族院校制度文化创新,促进各群体的融合

民族院校要积极地培养创新意识,革除不利于院校发展的旧制度,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学术管理新制度。一方面,民族院校不仅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的要求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而且还要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去制定扶持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保障性制度。另一方面,民族院校在制定学校整体规划和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时,均须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因此在其管理制度层面也应该体现出民族特殊性。

五、结语

民族院校在组织文化建设中既要走出自己的特色,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去不断地创新自己的组织文化,使之为学校的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正确把握好和建设好适合自身的组织文化,民族院校才能更好地为民族地区服务,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服务。

上一篇:关于两种主要形态语文校本课程的评价 下一篇: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理想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