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实际中学好数学

时间:2022-10-23 06:06:28

在生活实际中学好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怎样让数学走进生活实际,促使学生学好数学呢?下面我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在生活中找问题感受数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课前我了解到有一个高年级的班要上体育课,这个班的学生站成7排,每排8人。上课时,我带领我班的学生站在后面观察,比一比,谁能很快地算出这个班有多少人?有的学生一个一个地数,有的学生一排一排地加,有的学生先数女生,再数男生,最后把男女生加起来……但是,他们都算得比较慢,这时我告诉他们,我只需数出两个数就知道有多少人。同学们一听非常好奇,迫不急待地想知道是怎样算的,我借此机会开始了“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这就联系了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自然地引入了新知的学习,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价值。

2.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数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并与本节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依据情景中信息间的联系、事件发生的进程或自己的愿望,去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知识。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我是出色售货员”活动,让他们在逼真的买卖中掌握、消化和应用知识。再如,相遇问题应用题教学,教师采用抽生与自己登台表演,情景再现的方法,把抽象的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迅速地理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在生活实际中寻找数学“原型”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而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具体的“原型”。实践证明,通过在生活中寻找原型再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如教学“角的认识”时,可让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见到的角:有的在书包里找角;有的在教室里找角;有的在操场上找……由于这一活动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上进行的,所以全班学生都在积极地寻找生活中的角,然后让学生们在班上合作探究、交流这些角的特征和作用,让他们从不同角度掌握了角的特征,从不同层次了解了角的作用。使学生在愉快的实践中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在生活中培养应用数学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所学的数学知识接触生活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可以测自己和父母的身高,从家到学校的路程;认识了人民币可以用自己零用钱买所需要的东西;学习了统计知识和百分比应用题,可以去统计本校学生人数以及男女生比例;会计算图形面积可以算一算自己家里的面积,所用瓷砖的块数等。这样通过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了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5.从学生游戏娱乐入手

生活要有“欢笑、玩乐、幻想、思考”才是多姿多彩的,我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同样也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如果课堂没有“欢笑、玩乐、幻想、思考”,我们的教育将是无力。因此,要让课堂游戏化。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让一组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离队伍2米处放一个泥人,大家套圈。两旁站的学生马上提出意见:“老师,这样不公平,我们站在旁边的距离比中间的距离更远。应该站成一个圆圈才公平”。这样就更能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在游戏中学数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数学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把生活实践当着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活水,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灵活”地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使数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源泉,也会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上一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下一篇:浅谈素质教育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